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后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后,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隱沒在小巷中,一家沒有招牌,沒有路標,沒有機械聲響的小單位,就是臺北市僅存的最后一家鉛字鑄字行——日星鑄字行。負責人張先生從父親手中接下著這家鑄字行,將自己所學的電機知識揉入了這份具有文化歷史意義的家業經營之中。歲月悠悠,這一版一版的活字字母,刻鑄了多少文化與情懷。盡管一家家字行陸續收攤,張先生表示他會堅持,他說,希望更多人知道這些東西的好及其文化歷史上的意義。
任意翻開一本具有三十年以上歷史的書本,輕拂紙頁,你都能感觸到淡淡的浮突,那是活字印刷留在字里行間的獨特壓痕,是老一輩讀書人指尖最初的記憶。
活字印刷,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但是90年代起,電腦排版的普及,使鉛字排版的凸版印刷技術逐漸沒落了。
然而,盡管產業沒落,活字印刷并沒有消失。近年來不斷有設計師、作家、創作者運用活字印刷制作或設計書籍作品,來呈現出活字印刷的樣貌,使人通過這些作品去了解,去感觸活字印刷品的質感與溫度。
一方方密密麻麻的鉛字條,如歷史文化的見證物,記錄了多少歲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