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的小說三十年來始終作為一個異類獨行于通俗小說世界,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金庸已經半真半假的躋身于大師之列,漸漸被主流文化“招安”;瓊瑤已經或多或少的上升到“阿姨”一輩,漸漸被新青年和老讀者所遺忘。這兩個人的命運似乎代表了百分之九十九的通俗小說作者的終極方向——或者成為名著,可以不朽;或者死亡。
余下的百分之一,是古龍。
古龍熱早已冷卻,但古龍的書卻依然在零零散散租書攤位上,大大小小的BBS中,無數辦公桌的角落和課堂的抽屜里牢牢占據著一席之地。古龍以及他的小說既不會發揚光大,卻偏偏也不為歷史所吞噬,如喉中的骨鯁,囊中的利錐,隱隱地迸射出獨一無二的銳氣,在讀者心中留下一道不那么讓人舒服的劃痕。
正視這段劃痕,正視充滿傳奇色彩的古龍和他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是一種責任,也是一份義務。
(一)淵源:呼嘯千載的浪漫主義
勉強劃分,中國所有文學都可以歸入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派,并且通常是雙峰對峙,各放異彩。譬如《詩經》和《楚辭》,風騷并舉,一個是現實主義的濫觴,一個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再如太白與子美,一個筆落詩成驚風雨,如風卷狂瀾鳳舞九天;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如壁立千仞海納百川,分別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成為后人不可企及的高峰。
但細細一琢磨,又會發現,世人對現實主義的評價終歸要高于浪漫主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杜的詩歌同樣是后人學習的楷模,而李杜之爭也同樣延續了千余年。粗粗一算,后人崇李與崇杜的比例大概在三七分到四六分。李不如杜,原因有三:一,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的接受者總是少于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
因為兵荒馬亂,朱門草堂總是抬眼可見,就在人們身邊。而大鵬青天,黃河蜀道離人們卻實在遠了一點,與日常生活無關,既非“饑者歌其食”,亦非“勞者歌其事”。人,終歸是現實的。即使同樣在看不見摸不著的詩歌中,現實依然比浪漫有力,這是不滅的真理。
二,學杜容易學李難。
這似乎也是所有文人的共識了。杜工部的詩歌早已經成為了詩歌章法的典范,對仗平仄無一不工,精深博大無所不括。而李白則不同,李白往往會突破格律與規矩的限制,寫出那些醉后狂草般的詩篇。如果說杜甫寫詩是用大腦在寫,李白則是用心——清風明月,太白斗酒,對影成席,如黃河西來,三山東去,勢不可遏,情不可止,倚馬千言,一氣呵成。
這等豪情,無跡可循,無章可依,又豈是后人學的來的?
三,做李白實在比做杜甫要痛苦些。
李杜二人都是一生顛沛流離,若論境況之悲慘,杜甫實在更甚于李白。但說到精神狀況,李白就沒有杜甫正常了。杜甫有的是饑寒交迫,仕途失意,家國之悲,這在文人士大夫中,不僅正常,而且似乎是慣例。也就是說,杜甫的痛苦是來自外界,令人同情和敬佩,一旦外界壓力解除,他也就“漫卷詩書喜欲狂”了。李白則不同,李白的痛苦,更像是自找的,有人惹也難受,沒人惹他,也自己唉聲嘆氣的。
杜甫有老妻“清輝玉臂”,有稚子“敲針作釣鉤”,有“學母”的女兒,有“皆分散”的弟弟,即便是“烽火連三月”,他也有“家書抵萬金”,他渴望安定,不喜歡別離,他對自己的“茅廬”和“草堂”分外珍惜,對親人充滿愛意。李白呢?他三十九歲才結婚,一生漂泊,足跡遍至大江南北,他自比楚狂,“志在刪述”,恨天無柱,恨地無環,無人可以慰藉的寂寞和與人群格格不入的苦悶一刻不停的折磨著他。他只有借酒澆愁,而“愁”一沾酒,卻又在心中瘋長起來。他狂歌高呼,獨清于濁世,但筆下愈是絢爛,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就愈讓他痛苦。
一個正常的人,怎么肯做李白?
一個正常的人,又怎么能承受李白的痛苦?
所以傳承了“中庸”一脈的文人自然會選擇杜甫。杜甫成了江西詩派的“一祖”,而李白卻在人們的盛譽中依舊孤獨。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是的,李不如杜。但是人們脫口而出的卻往往是李白的詩歌。“床前明月光”,“黃河之水天上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當真稱得上婦孺皆知,膾炙人口。而杜甫那些又平穩,又工整的詩歌卻總是要在腦子里打個轉,咀嚼再咀嚼才能品出香來。
那是因為李白的詩,本來就是從內心深處傾瀉出來的,如清水中的芙蓉,靈光一閃,便再也揮之不去。
以上用了偌大篇幅分析李白和杜甫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目的當然不是說李杜,而是說古龍。
古龍即是李白,武俠世界中的李白。
古龍總也比不上金庸,其原因恰恰可以套用以上的三條。
是的,古龍當然不及李白,但是分析一個作家,分析的是他的淵源,流派,風格,筆法……至于地位,那是喜歡修文學史的人才做的事情。而實際上作家的地位是不用人為劃定的,大浪淘沙,能經受時間考驗的,就是金子。
古龍和李白,實在有著驚人的相似處。二人同樣鐘愛杯中物,同樣的桀驁不訓,同樣的任俠好武,同樣充滿了激情,熱血,和想象力,同樣選擇流浪和漂泊。
而激情和想象力,卻正是浪漫主義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生命。
浪漫主義經歷了革命的洗禮,在大陸支離破碎,只在海子和王小波的筆下偶現靈光。萬幸在一水之隔的臺灣,浪漫主義尋到了它的旁支——古龍。
在古龍的小說中,我們看得出他對李白的仰慕和熱愛,這種仰慕和熱愛零零散散分布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最明顯的,是《長生劍》。
“我姓白,叫白玉京。”
她盈盈一笑,道:“天上白玉京,五樓十二城,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
他也笑了,道:“你也喜歡李白?”
她將衣角纏在纖纖的手指上,曼聲低吟:“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其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暈,白發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云車,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念到勞山那一句,她的聲音似乎停了停。
白玉京道:“勞姑娘?”
她的頭垂得更低,輕輕道:“袁紫霞。”
……
“天上白玉京,五樓十二城,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白玉京真的手持長生劍與袁紫霞發生了一段若即若離,云詭波譎的故事,李白若是看見,會不會為之會心一笑?
當然古龍對李白的熱愛僅僅限于神交,并沒有什么研究,但是奇怪的是繼承往往不需要什么研究,貴在心知。就好象李白同樣景仰屈原,寫出“屈平辭賦懸日月”的句子,但他對屈原生平的了解,對《離騷》咬文嚼字的程度,恐怕遠遠比不上后世的學者。那是因為他是李白,歷史給他的使命是開創一個屬于他的時代,所以他才能寫出可以與三閭大夫相媲美的詩篇,養活了一批以白首太玄為己任的文人大夫們。
古龍,也是同樣的。
古龍用他四十九歲的生命,為浪漫主義敲響了死亡的編鐘,奏出了生命的絕響。
驚人的巧合是:面向大海,春暖花開,年僅25歲的海子和年僅45歲的王小波也相繼離開了人世。
這不禁令人想起了兩千多年前汨羅江底的亡靈,也想起了采石磯畔那決絕的一躍。
浪漫主義的極致,難道真的是死亡?
(二)古龍: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江湖人是一種什么樣的人呢?
在某一方面來說,他們也許根本不能算是一種人,因為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和別人不同的。
他們的身世如飄云,就像是風中的落葉,水中的浮萍,什么都抓不住,什么都沒有,連根都沒有。
他們有的只是一腔血,很熱的血。
他們輕生死,重義氣,為了一句話,什么事他們都做得出。
——古龍
談金庸的小說或許可以不提金庸,但談古龍的小說一定要說一說古龍。
每個作家在寫故事的時候都會寫自己——自己的觀點,看法,褒貶,取向……但無論是誰都絕沒有古龍直接。古龍筆下的所有人物都深深的打上了屬于他的烙印。甚至可以說,那就是古龍本人練就一身功夫投身江湖。楚留香,陸小鳳,李尋歡,蕭十一郎……每個人物都反映了古龍的一個側面。每個人都是在代古龍說話,代古龍做事,代他歡喜,也待他憤怒。而當這些人物交織在一起,便是一個活生生的古龍。他在心中激情洋溢,無可抑止的時候,就會站出來,用自己的聲音說話,于是就有了古龍小說中俯拾皆是的格言警句,有了無數武俠迷抄在案頭,記在心中的古龍妙語。
初讀古龍,會驚嘆于情節的變幻莫測;再讀古龍,會拜服于人性之熱血沸騰;又讀古龍,卻往往會詬病他的單一,淺薄,重復,總在用一個調子講同樣的話。
但是,當一切沉淀下來,便會忘記他小說中一切江湖人物,心中眼中只留下古龍自己,大口大口啜飲著鴆酒般的女兒紅。
古龍,生于1936,或1937,或1938.沒有人知道他的確切生辰,就像他筆下那些沒有來龍去脈的大俠們,永遠是個迷。
生于亂世中的香港。
亂世中的家園總是不可靠的,必須防備著空襲,躲避著黑槍,提防著欺壓,掠奪和暗算。古龍那幼小的心靈與時代一起承受了人類的災難,一起目睹了當人性失去文明和法制制約后的骯臟。
這是否早早在古龍筆下的江湖中埋伏了一筆灰色的基調?早早注定了那些浪子們永不停息的漂泊?
十三歲那年,古龍隨著他的父母遷居到臺灣。經歷了戰爭的噩夢,初享和平的氣氛,已是少年的古龍,本應沐浴在家庭的溫馨中。
但是,外面的戰爭結束了,家庭內的戰爭卻爆發了。
古龍任機要秘書的父親與母親離異。沒有什么比父母之間的離異更讓孩子感到寒心。夢破滅了,成人世界的神圣光環消失殆盡,古龍年幼的靈魂又一次遭受到重創。古龍惶恐而不安地目睹著兩個親人的分離,他將憤怒與怨恨發泄在父親身上。于是,一場父子間的爭吵接踵而至,使這個失去了父母間情愛的家庭又失去了父子之間的深情厚意。
倔強的古龍離家出走,過早地承擔了自食其力的艱辛。生存下去,成為最迫切的問題。天地之大,人海茫茫,卻常常找不到一個容身之所,也找不到一點點親切的關懷。他到處幫人打工,食不果腹,困頓潦倒,尤其在冬天,在寒風撲面的夜間,游蕩在街頭,無家可歸。仰望稀疏的星空、蒼涼的明月,等待黎明的到來。這樣的心情充滿了凄苦,卻也飽含著不屈的向往。如同他自己在作品《名劍風流》中描寫的一個人物:人生的痛苦,他卻已嘗得大多了。但無論如何,我還活著,我還年輕,世界這么大。到處都是我可以去的地方。
痛苦可以使人沉淪,但在極度的痛苦中,人性中積極的一面往往會升華。希望更顯得誘人、美麗,她會使堅強的人更加堅強,更加勇往直前。少年的古龍,在一無所有,一無所靠中,已表現出了后來洋溢在他作品中的那種昂揚的人生情懷:永不絕望,永不低頭,不低頭,也不回頭!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好,更有意義。
人類的青春情懷必然是文學的,恰如人們常說的:每個年輕人都是詩。當心靈未被污染的時刻,懷抱的只是對于美,對于善,對于真的無限渴望與追尋。生命可以犧牲,理想無法混滅,這是青春的詩情。
然而,日常生活的腳步日益迫近,生存問題的嚴峻往往會將曾有的五彩幻夢擊得粉碎。活下去,是唯一的愿望。所以,人們逐漸變得循規蹈矩,步步為營,走進了一座由經驗、常識、掩飾,以及不加拷問的接受所構成的監牢。人們在求生的過程中漸漸地放棄了許多美麗的東西。
作為一名文學青年,作為一名將自己的悲哀與憧憬寄托其中的文學寫作者,當古龍接受出版社的建議,轉向武俠小說時,他內心是有隱痛的。正如他自己所說:因為一個破口袋里通常是連一文錢都不會留下來的,為了要吃飯、喝酒、坐車、交女友、看電影、住房子,只要能寫出一點東西來,就要馬不停蹄的拿去換錢,要預支稿費。……為等吃飯而寫稿雖然不是作家們共有的悲哀,但卻是我的悲哀。我相信有這種悲哀的人大概還不止我一個。
——《一個作家的成長與轉變》這種文章為“經國之大業”與為“稻粱謀”之間的矛盾,一直困擾著古龍的寫作。但不管怎樣,1960年左右他轉向武俠小說寫作時,實際上已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舉杯,調和著流在心中的淚水,古老的符在熱血中詛咒:賜永夜以孤獨。
于是,醉倒了不泯的童話。
——傳說中的古龍和酒是分不開的,他家中藏酒無數,借酒尋歡也借酒消愁。古龍喝酒,一向是酒到杯干,氣勢如虹。他是一個真正的酒徒,他的哲學里沒有淺斟細品這一套,他是要縱酒狂歌才會過癮的人。他說:“淺斟細品最大的通病是廢話太多,枝節太多,人物太多,情節也太多。”
古龍的酒就是他的小說。
劍光一閃,閃電般擊下。
卓東來沒有猶疑,沒有畏縮,也沒有被閃電般的眩目劍光所迷惑。
他已經在光芒閃動中找出了這一劍的尖鋒。
劍的尖,就是劍的心。
劍勢隨著尖鋒而變化,這變化就是這一劍的命脈。
他一刀斷了這一劍的命脈。
滿天閃動的劍光驟然消失,卓東來的刀鋒已經在司馬左頸后。
他已經完全沒有閃避招架還擊的余力,削鐵如泥的刀鋒在一瞬間就可以割下他的頭顱。
只有刀光一閃,沒有鮮血濺出。
這一刀是用刀背下去的。
然后他就走;既沒有回頭、也沒有再看司馬超群一眼。
司馬忍不住嘶聲問,“你為什么不殺我?”
卓東來還是沒有回頭,只淡淡的說:“因為現在你已經是個死人。”
《英雄無淚》痛快淋漓,一招,只一招,就可以決定勝負。
金庸筆下的人物也極愛酒,《天龍八部》中的第一英雄蕭峰,與段譽義結金蘭是源于一場賭酒,血戰聚賢莊,馬踏少林寺無不是借酒助興。這酒燒起的是英雄赤膽,醉臥沙場,快意恩仇。
但古龍人物動手前是絕不沾酒的,西門吹雪殺人前,甚至要齋戒,沐浴,換上一襲如雪的白衣。古龍認為,高手相爭,靠的是冷靜與智慧,速度與機智,喝酒的人力氣或許會大些,但反應一定會慢,而高手相爭,一招可判輸贏,慢,就是死。
這正和他的習慣有關——平日手不離杯,但寫作時決不喝酒。他小說中人物喝酒的時候,也就是古龍自己醉酒的時候——漫漫長夜,一樽酒,對抗寂寞,打發無盡的孤獨。
林清玄說:“含蓄的人,也許他的生活一直是平淡的,要喝了酒后,血液才沸騰起來。狂放的人不必喝酒,血液就已經沸騰。我們一趨近,他全身就是熱氣,這種熱氣非關酒色。而是本質。沒有這種本質的人,以為那就是酒色了。”
古龍小說之所以可以直刺入人的內心深處,正是來源于他本人,這個以烈酒為血液的人。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鋼筋水泥鑄成的森林令人窒息,虛偽的假面,家庭的瑣事,欲望的刺激,名利場中的朋友與不可信賴的愛情……而自我,則被埋藏在生活的污濁中,誰沒有體會過那種不可言狀的孤獨?誰沒有渴望過肝膽相照的友情?
于是,人們接受了古龍。
于是,人們將早已遺忘的浪漫在古龍小說中重溫。
清醒時若是快樂,又有誰愿意長醉不復醒?只有愁苦的人才會不要性命的喝酒。古龍《楚留香傳奇之蝙蝠傳奇》中有這么一個小小片斷。
除非真的醉了,胡鐵花總是最遲一個睡著的,有時候他甚至會終宵難以成眠,所以常常半夜起來找酒喝。
別人說他是酒鬼,他笑笑;別人說他是浪子,他也笑笑。
別人看他整天嘻嘻哈哈,胡說八道,都認為他是世上最快樂、最放得開、最沒有心事的人。
他自己的心事,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用盡千方百計甩脫了高亞男,到處去拈花惹草。別人認為他“很有辦法”,他自己似乎也覺得很得意。
可是他的心,卻始終是空的,說不出的寂寞,說不出的空虛,尤其是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寂寞得簡直要發瘋。
他也想能找到個可以互相傾訴、互相安慰、互相了解的伴侶,卻又始終不敢將自己的情感付出去。
他已在自己心的外面了道墻,別人的情感本就進不去。
他只有到處流浪,到處尋找。
但尋找的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
兩人目光相遇,都笑了。
滿天星光,似乎都已溶入了這一笑里。
金靈芝慢慢的提起個酒瓶,慢慢的傾入海水里。
有了情,又何必再要酒?
金靈芝眨著眼道:“我把酒倒了,你心不心疼?”
胡鐵花道:“你以為我真是個酒鬼?”
金靈芝柔聲道:“我知道……一個人若是很快樂,誰也不愿意當酒鬼的。”
有了情,又何必再要酒?
阿飛曾經勸過李尋歡:“你這樣喝酒,這樣咳嗽,對肺不好。”
李尋歡答道:“肺?我還有肺么?”
活著若是比死了還痛苦,又有什么可怕的?
在酒的陪伴下,古龍走完了他的一生。明知必死,決不停杯。何等無奈,何等凄涼?又帶著一絲悲壯。他一生以醉鄉和溫柔鄉為心靈的避難所,但智慧如他,又何嘗不知道酒和女人是多么無奈的選擇。他追求著夢中最美麗的瞬間,決不肯絲毫委屈自己的性情,如逐日的夸父,終于倒下,成為了浪漫主義祭壇上的犧牲品。
(四)游俠抑或浪子:沒有腳的飛鳥
能夠飛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像鳥一樣自由自在的飛來飛去,飛過一重重山巒,飛過一重重屋脊,飛過手里總是拿著把戒尺的私塾先生的家,飛過那條拼了命也游不過去的小河。醒來時雖然還是軟綿綿的躺在床上,那種會飛的感覺卻還是像剛吃了糖一樣甜甜的留在心里。
——古龍
游俠一向是受人推崇的。早在曹植的《白馬篇》中寫道:“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這里的游俠當然不是后世武俠小說中的游俠,但千古文人總有著俠客之夢,自由自在,鋤強扶弱的俠客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和歡迎。游俠是高高在上的,是受人贊揚和羨慕的,是“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的濁世佳公子。
浪子不是游俠,他們都四海為家,浪跡天涯,行蹤不定。他們或許同樣孤獨,但游俠沒有浪子的頹廢,也沒有浪子那種“沒有根”的失落感,更沒有那份莫名其妙無可奈何的愁懷。
他們的內心是沉痛的,一種悲天憫人的沉痛,一種“看不慣”的沉痛。
但他們無可奈何,他們喝酒,放縱,作為對抗的方式。
古龍愛的是游俠,常常把自己扮演成游俠,然而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浪子。
“葉落歸根,人也總是要成家的。流浪得太久,做一個無拘無束的浪子,雖然也有很多快樂,可是歡樂后的空虛和寂寞,卻是很少有人能忍受的。”
古龍拋開了門派與師承,拋開了家世與背景,拋開了成長歷程與來龍去脈。他小說的主人公們撕下了面具與體統,“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久違了的赤子之心在黑暗的環境中迸發出不絕如縷的人性的光彩。他的小說是完全主觀的,不涉及歷史人文,打破了倫理規范,為他心愛的游俠與浪子們設計了一番廣闊的天地。
楚留香有一條白色的船,有三個天使般的女孩子與他組成一個“家”,但自從他一出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李尋歡有自己的府邸,只不過早在十年前就送給別人;陸小鳳干脆就什么也沒有。
尤其是楚留香和李尋歡,他們一出場,就在江湖上“閑逛”,然后遇到了一起又一起驚天動地的大案子。靠著嚴密的推理,驚人的智慧,高超的武功,最重要的,是邪不勝正的信心取得了成功。
古龍筆下的武俠小說,融合了西方推理和懸念小說的筆法,獨創出“古龍”式的俠情小說。
其實這種布局也不是古龍所獨創,在金庸筆下早有端倪。《天龍八部》中蕭峰為了追查身世之謎千里追蹤,一個又一個懸念,將兇手(大惡人)是誰的答案弄得一波三折,撲朔迷離。《飛狐外傳》中,胡斐為了追殺殺死鐘四一家的鳳南天,從廣東佛山追到北京掌門人大會,故事由此展開……但在古龍筆下,敘事已經是一種服務,為了人物甚至僅僅是為了精神的表達服務。謎團破解了,故事往往嘎然而止,主人公的形象也已經栩栩如生。
鐵血俠情,又自始至終貫穿著浪子的如詩情懷,卻是令人沉醉。
“風吹花動,花動花落,花落人亡,天地無情。花將落,人已老。”
“二月初二,嚴寒、雪。深巷中一陣陣凄涼的賣花聲,臘梅和水仙的花事都已闌珊,薔蔽和牡丹的花訊卻尚未到。賣花人賣的是什么花?”
“殘秋。木葉蕭蕭,夕陽滿天。秋殘,冬至,酷寒。”
“冷風如刀,大地荒漠,蒼天無情,浪子已無淚。”
“一個清涼的四月黃昏,四月的黃昏,總是清涼的。最后的一枝花已經插下去,瓶中的花已滿,滿得連那滿天夕陽都照不進一絲去。瓶中錯落的花枝,每一根枝,每一朵花,每一片葉,每一個陰影,都被安置在最好的地位上,恰巧能擋住滿天夕陽,讓它連一絲都照不進來。”
古龍是浪漫的,那是一種深深隱藏在骨子里與血脈中的悲傷的浪漫,他在用一種憂郁而凄美的浪漫筆調在向我們講敘著一個又一個的神奇故事,不管是《絕代雙驕》、還是《楚留香》、《陸小鳳》、《多情劍客無情劍》、《風鈴中的刀聲》以及《歡樂英雄》,都無一不濃濃地或潛隱或浮現著這種憂郁而凄美的悲傷浪漫。在他后來的《飛刀,又見飛刀》中,古龍就更是完全地超越了形式上的東西了,不管是故事的情節還是場面,甚至是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從頭至尾都迷漫著這種憂郁而凄美的浪漫,開頭便是:“在一種古老的傳說中,月的意思就是死。”那月光下的飛刀,月光如刀,刀如月光,任何的人物和情節還完全是一片空白之時,一種濃濃散發出來的憂郁而凄美的浪漫便已經盅惑得人無比神往向之了,這樣的獨特意境,只能是意會而不可言傳了。
這就是古龍的童話:一個武林奇才,幾乎誰也不知他的武功是哪里來的,也幾乎從沒敗過。甚至沒人見過他出手,面對一個天底下最神秘的大陰謀,大黑色組織,大懸案,全靠主人公的機智,武功,魅力一個人來解決。他身邊也會有美女,也會有奇遇,但美女只是解他寂寞,奇遇只是助他脫險,而不是與他貼心,助他成長的那種。等到案件解開,賊首失敗,真相大白時,你就已翻到了書的最后一頁。
靈氣四溢的古龍似乎總是在用一種極悲傷式的浪漫在追求著一種短暫而又驚天動地的美麗與震撼。我們幾乎能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能看到那種令人拍案叫絕的懸念情節及神出鬼沒令人不可思議的人物,在他所有的代表作當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一個完全真實無比銳利而又痛苦悲傷的古龍,他對丑惡人性的那種殘酷無情的揭露,他對美好人性的那種偉大的理解與仁慈的挖掘,令人深深地為之顫抖為之感動。
一個又一個故事講完了,但主人公既不會歸隱山林,也不會出家,只會繼續流浪,沒有人知道他到哪里去,就好像從來沒有人知道他從哪里來一樣——“流浪也是種疾病,就像是癌癥一樣,你想治好它固然不容易,想染上這種病也同樣不容易。”人走了,留下了精神,留給未來的江湖,也留給讀者。
譬如正義。
小李飛刀。
“他的刀從不隨便出手,但只要一出手,就絕不會落空。”
“我從未描寫這種刀的形狀和長短,也從未描寫過它是如何出手,如何練成的。”
“事實上,他的刀也只能想像,無論誰都無法描寫出來。”
“因為他的刀本來就是個象征,象征著光明和正義的力量。”
“所以他的刀既不是兵器,也不是暗器,而是一種可以令人心振奮的力量。”
這是古龍的真正用意,不但武功,就連人物大多時候也只是古龍觀念的象征。
譬如智慧。
龍五說秋水夫人打的結只有他能解得開。柳長街說,我也能。龍五問,怎么解。柳長街答,用劍。
這是更直截了當的方法。
這也是古龍的方法,他在敘事中有時能抓住最關鍵的東西——楚留香不是石觀音的對手,可是在關鍵時刻他發現了打敗石觀音的關鍵之處,那面鏡子。于是,他打碎了那面鏡子……這些東西是常人很難想到的,這是古龍的智慧。
譬如信念。
既然到頭來遲早總要幻夢成空,又何必太辛苦掙扎奮斗?但生命的意義,本就在奮斗。
你并不一定要等著享受奮斗的果實,奮斗的本身就是快樂,就是種享受,那已足夠補償一切。
所以你耕耘時用不著期待收獲,只要你看到那些被你犁平了的土地,被你鏟除了的亂石和莠草,你就會覺得汗并不是白流的。你就會覺得有種說不出的滿足。
只要你能證明你自己并不是個沒有用的人,你無論流多少汗,都已值得。
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只有懂得這意義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生命,才能活得快樂。
譬如愛與美一個人和自己最知心的人相處時,往往會感到有種凄涼的寂寞。
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寂寞,真正的凄涼。
那只不過是對人生的一種奇異的感覺,一個人只有在已領受到最美的境界時,才會有這種感覺。
那種意境也正和“念天地之悠悠,獨槍然而位下”相同、那不是悲哀,那不是寂寞。
那只是美。
美得令人奪魄,美得令人意亂。
一個人若從未領略過這種意境,他的人生才真正是寂寞。
有一部電影叫做《阿飛正傳》,里面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臺詞:有一種鳥,是不長腳的,它們倦了只在風里休息。他們一生只能落地一次,而這次落地就是死亡……
無論是對于古龍筆下的人物還是古龍本人,都是這樣。他們是靠著內心世界活下去的人,他們的使命,在于飛翔。
(五)求新,求變,求突破:古龍留下的路
“武俠小說的確已落入了固定的形式,這種形式已寫得太多了些,已成了俗套,成了公式。”
“誰規定武俠小說一定要怎么樣寫,才能算正宗的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也和別的小說一樣,只要你能吸引讀者,使讀者被你的人物的故事所感動你就算成功。”
“武俠小說中已不該再寫神,寫魔頭,已應該開始寫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武俠小說中的主角應該有人的優點,也應該有人的缺點,更應該有人的感情”“武俠小說的情節若已無法改變,為什么不能改變一下,寫人類的情感,人性的沖突,由情感的沖突中制造高潮和動作。”
“只有人性才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人性并不僅是憤怒、仇恨、悲哀、恐懼,其中也包括了愛與友情,慷慨與俠義,幽默與同情。我們為什么要特別著重其中丑惡的一面?”“使讀者在悲歡感動之余,還能對這世上的人和事看得更深些、更遠些。”
“武俠小說寫的雖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嘗不可注入作者自己的新觀念。”
“武俠小說中的動作的描寫,應該是簡單,短而有力的,虎虎有生氣的,不落俗套的。小說中動作的描寫,應該先制造沖突,事件的沖突,盡量將各種沖突堆構成一個高潮。若你再制造氣氛,緊張的氣氛,肅殺的氣氛,用氣氛來烘托動作的刺激。武鐵小說畢竟不是國術指導,武俠小說也不是教體如何去打人殺人的。血和暴力雖然永遠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血和暴力,就全令人反胃了。”
“日本的現代文學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既保留了自己悠久的傳統,又吸收了外來的精華。中國的武俠小說為什么不能?”
“武俠小說既然也有自己悠久的傳統和獨特的趣味,若能再盡量吸收其他文學作品的精華,豈非也同樣能創造出一種新風格,獨立的風格,讓武俠小說也能在文學的領域中占一席地,讓別人不能否認它的價值,讓不看武俠小說的人也來看武俠小說!”
金庸偉大的嘗試有兩次,一次是《白馬嘯西風》,這部小說水平一般,但確實字里行間看得出金庸的探索,宣告了新武俠時代的到來;一次是《鹿鼎記》,顛覆了以前的傳統手法,從英雄回歸到一個小混混。金庸以最后兩部小說《笑傲江湖》和《鹿鼎記》結束了武俠現實主義寫法的時代,但之后斷然封筆,使得武俠新的曙光一瞬即逝,值得慶幸的是,古龍的到來重新揭開了武俠浪漫主義的序幕。
古龍中后期致力于武俠“求新,求變,求突破”,這種變革和挑戰本身,或許比他的小說還有意義。《流星蝴蝶劍》就是模仿《教父》的作品,但無疑是成功的借鑒。他打破了金庸一統天下的格局,告訴無數武俠迷:武俠,還可以這樣寫。
毫無疑問,后來的溫瑞安受到古龍的極大影響。
時至今日,一看見短小的句子和跳動的敘述,就有人說:“學古龍的!”
古龍的影響,極其深遠。
金庸自己停止了對武俠的探索,也許他太害怕突破自我。而古龍一生都在探索,所以他打破了金庸一統天下的局面,終其一生,求新求變的決心始終沒有改變,《天涯明月刀》就是一部古龍失敗了的求變之作,但追求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和態度,為追求而追求,永無止境——惟有死亡才能把它結束。如果設想問古龍他哪一部小說最好,雖然我們永遠也不知道這個答案,但憑古龍的性情,他一定會說“下一部” !激流勇退,見好就收是金庸的聰明之處,也為他留下了眩目的光環;不問結果,只求過程卻是古龍之真性情,他們的選擇是他們的自由,但是這個時代的呼喚是古龍的求索精神!
沒有敗筆,怎么有進步呢?害怕失敗,怎么會成功呢?古龍說:“讓能輸得起的人,輸一點給輸不起的人,這并沒有什么不對。”
于是他輸了,但他開出來的浪漫主義之路,還等待后人走下去。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把古龍歸類為一代怪俠,認為他之所以成功只在于極端另類,只能引起人們一時的好奇,是武俠之路的一條旁門左道,而不愿意承認古龍是承前啟后的一代大家。古龍最終成就沒有超過金庸,這實是武俠的不幸!
如果說現實主義的“現實”二字是先驗,功利,思辨,批判……那么浪漫主義這個“浪漫”指的就是理想,完美,冒險,開拓……前者讓我們明白身處何方,使我們站穩了腳跟,后者激勵我們不斷向前,去把夢想變成現實,如果說現實主義是一條游弋大海的千里巨鯤,那么浪漫主義就使它化成搏擊長空的九天大鵬;如果說現實主義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和批判,那么浪漫主義就是對理性社會的遐想(烏托邦)與鞭笞(反烏托邦);現實主義的真是生活中的真,浪漫主義的真是夢境中的真。現實主義的真我們可以看得到,浪漫主義的真我們只有感受到。
中國文學這個浪漫主義的跛子走進武俠小說這一領域看來也僅止于金庸了,走到古龍這一步已經是噤若寒蟬。批評家推卷長嘆,古龍確實有才,可惜走偏鋒了,而古龍反映的永恒的人性在他們看來無異是另類張揚。放眼世界,貝多芬在技藝上打破音樂的和諧性,在表現手法上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傾注于他的作品之中,終結了古典音樂的時代,而開啟了浪漫音樂的先河,他本人也得到了“樂圣”這個恰如其分的稱號。莫奈以一幅《日出印象》宣布了油畫寫實主義的結束,吹響了印象主義的號角。但古龍英年早逝,再加上我們的古龍還在“怪異”與“另類”中苦苦掙扎,久久不能被正名。
古龍已矣!用倪匡的話說:“求仁得仁。”
他留下無數罵名,也撒下無數“求新,求變,求突破”的種子,武俠小說躋身殿堂文學的歷史使命遠未結束。他像是一顆流星,在黑暗的天穹撕開了一道通向未知世界的口子,希望這口子,不要被封上,否則,才是真正的悲哀!
家園已在望。
光明也已在望。
希望永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