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行業增速放緩影響,探路者業績增速自2014年開始出現放緩跡象,公司擬通過切入旅游行業等方式進行改善,但由于旅游子公司尚處投入期,反而使公司2015年凈利潤下滑加劇
《投資者報》記者 李犇
作為國內戶外行業的龍頭企業,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探路者”)在2014年以前業績始終保持著快速增長,2009~2013年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增長均值約為59%。但受到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公司2014年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僅增長18%,業績增速開始下降。
到了2015年上半年,公司利潤仍維持增長,但受到旅游子公司虧損并表、稅率計提的影響,三季報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下滑17.9%,而這也是公司自2009年上市以來,首度出現季報業績下滑。
面對子公司業績虧損的困局,公司如何改善?作為行業的老大哥,公司戶外品牌當前的銷售狀況如何?就以上問題,《投資者報》記者于近日致電并致函公司相關負責人,并很快收到了公司回復。
旅游業務并表致業績下滑
行業增速放緩謀求轉型,是許多企業面對行業周期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一旦轉型短期不順利,也將對公司業績造成較大影響。
公司發布的最新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1.5億元,同比下滑17.9%,而這也是公司自上市以來首度出現季報業績下滑。對此,中信證券研究員鞠興海認為:公司業績下滑主要是旅游業務尚在開拓期,費用投入較大導致虧損;另外,由于公司高新技術企業資格7月到期,前三季度按25%預提所得稅(去年同期15%),如稅率同口徑測算,業績下滑約3%。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旅游類上市公司業績增長較快,眾信旅游、凱撒旅游等上市公司2015年中報業績增速均超過40%,為何探路者旗下的子公司會出現業績虧損呢?
對此,公司表示:“從旅行服務單個業務板塊來看,易游天下、綠野、極之美等公司均處于經營業務的快速開拓期,尤其是公司在本年度完成對易游天下的投資后,顯著加強了對旅行服務業務板塊的系統建設等方面投入及對相關優勢資源的有效整合。上述經營措施的有效開展,使得易游天下在第三季度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前三季度旅行服務板塊營業收入9.27億元,約占公司整體營業收入的48%,但由于對相關業務的投入拓展,在利潤方面呈現為計劃內的虧損。”
對于探路者旅游業務的發展情況,一位長期跟蹤探路者的投資人士認為:公司的旅游業務目前屬于發展期,營收可能有較大增長,但是估計長期很難有較大利潤貢獻。以綠野網為例,作為國內最大的戶外旅游平臺,總體來講很適合目前國內的戶外游,組織方式靈活,活動豐富,只是怎么把用戶流量轉變為公司的效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另外,對于稅收帶來的影響,公司也表示:“已按計劃進度重新提報了高新認定的申請,申請資料已經提交相關政府部門審核,目前已完成了北京市科委的網上公示,但認定最終能否通過目前尚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將在政府相關部門審核流程全部結束取得最終結果后及時對外發布相關公告。”
戶外行業整體增速放緩
業績下滑也與探路者主業——戶外運動行業增速下滑有關。
《中國戶外用品市場2014年度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戶外市場零售總額為200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1%,總體來看國內戶外市場零售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但增長率較上年同期下降約13個百分點,表明戶外市場競爭也在進一步加劇。
在采訪中,探路者方面也表示:“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戶外用品行業也由2012年以前的粗放高速增長階段進入持續深化、健康調整的發展階段。對此,公司積極應對市場環境變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業務,持續進行產品創新,保障2015年前三季度戶外用品板塊經營業績的穩定增長;此外公司持續加強對產品成本及各項費用支出的管控,使得2015年前三季度戶外用品板塊的利潤總額依然保持了約7%的同比正增長。”
“同時,公司將通過構建戶外用品、旅行服務和大體育三大板塊協同發展的生態圈,以投資并購、資源整合等多種方式推動公司互聯網化變革與轉型,以此抵御國內戶外行業增速放緩以及競爭加劇所帶來的風險。”
或許是由于主業增速放緩與轉型等因素影響,公司資產負債率在三季度快速上升至42%,高于同期申萬服裝行業均值(38%),而二季度探路者的負債率僅為28%。為何公司資產負債率會出現增長呢?
公司稱:“極之美、易游天下等公司已于2015年先后納入公司合并范圍,由于戰略發展、業務性質等差異,對于公司資產負債率等相關財務指標不能與服裝行業平均水平進行直接比較。具體而言,三季度公司資產負債率有較快上升,主要是隨著公司經營業務發展及投資項目的執行,日常運營資金及投資性資金的需求均加大,在公司以往整體資產負債率相對較低且銀行融資利率下降的背景下,公司增加了銀行借款的籌資規模。”
從股價看,6月以來大盤的快速下跌對公司影響較大,從最高點的44元最低下跌至15元附近,跌幅超過60%;但公司三季報動態市盈率約50倍左右,低于創業板89倍的平均市盈率。
當前,公司正處于主業發展放緩、轉型未見效益的瓶頸期,未來業務是否會實現突破,《投資者報》也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