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寧麗
1管孩子
我家娃娃兩歲半了,自主意識超強。
早上我催促她起床,她說好困;催促她穿衣服,她遲遲不動。
催促她尿尿,她說沒有。
真把我給氣死了,于是干脆不管她了,不管她是否被凍感冒,是否被尿憋壞。
任憑她自己決定何時起床,何時穿衣,何時尿尿。
不管她的最好辦法是我找點自己的事情做,于是我到廚房去做飯菜,然后自己開吃。
不經心的對還在床上玩耍的小家伙說“你要吃飯嗎?再不來我就全吃光了哦”。
或許是她也玩夠了,也或許是她深知我一向不對她說謊,聽到全吃光的消息,立馬從床上爬起來。主動請求我幫忙穿衣,尿尿,然后自己吃飯。
這我深刻的感知到在管孩子的時候,你越催促她越慢,好像那是你的事情。如果你放任不管,讓她接受自然的懲罰她反倒開始知道著急。其次在孩子還未允許的時候,主動給與幫助,不僅不會領情反而覺得那是一種打擾。而在她“允許和請求幫助的時候,給與幫助才能帶來配合和感激”。
2私房錢
很多人都有私房錢,這其中男性比例遠超過女性。但是在我家卻恰恰相反。
自從結婚后我就處在離職在家的狀態。因此在我的觀念里,我們家的錢都是我老公的,關于他如何花錢我一直秉承“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尤其是給他的家人、朋友花錢方面,一般都由我先提議,然后他批準。
有一次我問老公為啥他不存私房錢,他的回答是“錢都是我的,我用不著再存私房錢啊”。是的,想想每次他花錢,我這邊幾乎沒有給與任何打擾和阻力,因為我覺得那是他的事情,只要他覺得該花那就該花。很多時候我甚至覺得他對自己過于吝嗇。
而對于現在的我,卻越來越想存點私房錢。因為首先我自己沒有工資,花老公的錢,總覺得怪怪的。其次關于如何花錢方面,我總是感覺極不自由,例如很多地方我覺得需要投資,但是我老公不贊同。因此花錢前總需要我老公審批,但越這樣,我越容易出現不理智消費。
或許在花錢這條路上,我一直走在半道就被勒令返回,所以總也學不會如何合理的花錢。因此特別渴望有一筆不菲的私房錢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3全職媽媽的各種折騰
對于全職媽媽來說,最缺乏的是成就感和價值感。
沒有工資,沒有社保,沒有地位。
為了與這三無抗爭,我是各種折騰,炒股、開網店、瘋狂寫文章。
老公曾苦口婆心的告誡過我,讓我別瞎折騰了,一心一意地好好看孩子。而我完全沒辦法聽進去,當時一門心思的想著如何才能躲過老公的奚落和跟老公的狡辯上,同時心里還特別生氣老公不理解我,總愛找我茬,心想我那么折騰不也是為了想著創業和賺錢嗎?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去領悟“走彎路”的體驗。
當老公懶得管我后,我也折騰得差不多了。我才冷靜下來反思,目前來說全職媽媽才是我最好的工作。有句話說“兒時的缺憾,將耗盡一生去尋回”,如果在我孩子小的時候,我能給與全身心的陪伴和撫育,那么這對我的孩子,對我的老年生活將是怎樣一種有意義的投資呢?
各種折騰讓我深刻的體驗到請不要去打擾一個正在“走彎路”的人的道理。 以后對待孩子和老公,這一條準則很重要。
4小結
“走彎路”是一種重要的“撞墻”體驗,如果你看到一個正在“走彎路”的人,請抱持觀望和尊重的態度,克制住對對方安危和成敗的擔心,收回自己的一番好意。
每個個體都有自主性的需求,“走彎路”就是一個人在行使自己的自主性對外界進行各種有意義沒意義的探索。讓對方一心一意的、完完整整地走完他所需要走的彎路,并且事后有時間和空間從“走彎路”的體驗中提煉生活和人生的真諦。
很多父母總是在孩子“走彎路”的時候,克制不住自己的焦慮而插上一腳,導致孩子無法好好的走完該走的彎路,更不用說去從彎路中反思和提煉。
中國有句話叫“不撞南墻不回頭”,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干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強烈的希望能夠干完這件事情,即使明知道會碰壁。如果有人半路去阻攔,那么當事人肯定會將吃奶的力氣都用上去對抗阻攔他的人,所以很多的父母會說“我好心好意的去提醒我的孩子,不要走彎路,而他死活就是不聽,反而老是跟我對著干”。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走彎路”的時候,保持不打擾的態度,處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完完整整的走完彎路,從而讓孩子通過走這些小彎路學習如何避免走大彎路,將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用在領悟“走彎路”時所體驗的人生真諦上,而不是用在與父母抗衡上。
一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過于干涉孩子的生活,不允許孩子“走彎路”,一旦發現孩子“走彎路”,就強制將孩子拉回正道,那么那些剛剛開始或者走了一半的彎路將成為孩子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留下諸多遺憾,和不能釋懷的情緒。并且對阻止其的人心生怨恨和責難。
長大以后很可能成為一個外歸因的人,喜歡怨天尤人,遇到事情后習慣將責任推給環境和他人。不滿于現狀,但是真正想要改變現狀的時候,卻又常常思前顧后,內心會設想出各種潛在的困難,導致還沒開始就被自己幻想出來的困難所擊敗。在這樣的人內心中其實依然住著一個喜歡侵入他人生活的母親和一個想要獨立又害怕獨立的孩子。當內在的那個孩子想要開創一片新天地的時候,內在的母親總會說這樣做有多危險。
雖然現實中早已離開了母親,但是母親已經住進了這個人的內心,以致他行走在成年后的人生道路上,內心總會有各種糾結和斗爭,無法真正的做自己。
作者簡介:寧麗,本科畢業于南方醫科大學,碩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曾在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擔任心理醫生,國家心理咨詢師二級,鐘愛人際關系取向的亞隆團體心理治療,目前為全職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