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的基本概念與分類
“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故事”
在教科書中,對于“戲劇”是這樣定義的:“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故事”。在這個短短的定義中,包含著戲劇藝術所必備的元素:演員—角色—觀眾。當然,在當代劇場中,戲劇藝術的重要元素已經遠不止這些——導演、舞臺監督、舞臺美術設計師、燈光服化設計師、制作人、劇院經理等各司其職,保障了戲劇工業化生產的運作流程,但從本質上來說,演員—角色—觀眾依然是戲劇藝術最基本也最必不可少的要素。19世紀后,在實證主義哲學沖擊下的戲劇舞臺,寫實主義傳統蔚然成風,戲劇藝術也極力做起了“復現”生活的“功課”。特別是在“電影”藝術誕生之后,面對殘酷與危機四伏的現實,戲劇家們開始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將至少有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古老戲劇來個“大換血”,原來那些畫滿了透視性圖畫的布景景片扔進了故紙堆。以表現元素的不同分為:以聲音元素為主的歌劇;以肢體元素為主的芭蕾、舞劇、雜技;以語言元素為主的話劇,朗誦等等。以體裁的不同,則分為悲劇、喜劇、悲喜劇、歷史劇、黑色喜劇、鬧劇、音樂劇等等。
英國舞臺劇《戰馬》中的木偶戰馬
中國話劇現狀及先鋒戲劇
談話劇現狀,就不得不談現狀和歷史之關系,也不得不談中國的和外國的之關系
在今天的劇場中,我們仍然能看到許多這種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之下的戲劇作品。人民藝術劇院的許多保留劇目,如《雷雨》、《茶館》都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劇目,而這個團體在80年代以后創作的新的經典劇目,如《天下第一樓》、《小井胡同》、《窩頭會館》等也秉承了現實主義傳統,作品保持了五十年代話劇的風貌。
到了21世紀,占據戲劇舞臺的還有大量的商業娛樂戲劇,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遺憾的是,這種戲劇的類型并不豐富,爆笑喜劇、白領戲劇就占據了半壁江山,剩下半壁留給了懸疑推理劇、英美資產階級咖啡戲劇以及跟隨話題熱點的其他都市戲劇。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窩頭會館》紀念冊
類似于大字報、標語、口號式地說出的愛情觀和性欲沖動,整場戲用不同的語氣念出的各種“我愛……”等。這些形式在當時幾乎可以說是具有煽動性的。牟森和孟京輝所表達的,既是個體的強烈自我表達,也是一種壓抑狀態下集體的心聲。先鋒戲劇甚至部分超越了文藝樣式的范疇,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進入新世紀以來,“先鋒”逐漸成為了商業噱頭,“先鋒戲劇”也成了主流戲劇的一種樣式,思想上不再具備旗幟功能,喪失了詞源本義所帶有的與主流相悖的特征。如今,人們談到“先鋒戲劇”,已不再是其最初的涵義:一種革新的藝術精神還有與劇場中的習見相悖的創新形式,而是另一種“范型”和“傳統”了。
有了電影電視,為何去劇場
人們有了用更低成本獲取娛樂的手段
第一次看戲要注意的五件事
對于一部戲來說,好的觀眾和好的演員一樣,是構成一部完美作品的必要條件
以當下的消費水平來講,一張150-300元的戲劇門票,也已經算不上奢侈的事情。買票看戲,除了能給劇組經濟上的支持以外,更多的是對于他們做好戲的尊重。提前入場。演出鐘鳴,大幕拉開,場燈熄滅,劇場理應變成一個充滿著儀式感的空間。然而,最容易打破這種和諧的行為就是——遲到。在演出過程中,請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表達。抖包袱時候的笑聲,長段獨白后的掌聲,大段沉默時的均勻呼吸,以及每一幕落下時的鼓掌和歡呼。這些都是能夠激發演員在舞臺上發揮超乎想象能量的因素。對于觀眾來說,尤為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一定一定要等待演員完成謝幕開始下臺后,才開始離場。出了劇場,則要遵守一個最基本的規則--盡量不要劇透。
看戲前必知:如何挑到好戲
如何在眾多演出中成功地避開各式雷區
這一類別中,除了像孟京輝這樣已經成為品牌的,大多數戲之前并沒有上演過,主創團隊中也多為新人。要做這種有風險的個性化的選擇就要充分調用個性化因素了:觀念、新形式、題材。爆笑喜劇風靡十年,開心麻花這種帶有小品風格的舞臺劇也對觀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上海話劇中心演出的外國戲賦予了一種海派獨有的輕盈婉轉的風格,充滿情趣,祛除了嚴肅感和厚重感,成了上海觀眾最買賬的一個種類。從香港、臺灣到西歐各國、北美、南美、中東的制作團隊所帶來的劇目,極大地充實了中國戲劇觀眾的視野,成為了其中許多人的新選擇。外來劇團的風格同樣無法預判,根據海報上的宣傳和劇情簡介進行的猜測也常常出現偏差。
在看評論時要注意保持懷疑,從媒體人模棱兩可、盡量平正的態度中找出作者真正的態度,也從網友豐富的主觀感受中摘出對這場演出真正的描述。演出信息中提到的制作公司、他們做過哪些戲、這些戲的風格和質量是怎樣的。雖然無法據此判斷這出戲的質量,但無疑是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的。這出戲的編劇、導演是誰,之前做過什么?他們之前所出作品的風格是否是你喜歡的?質量如何?評價怎樣?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并不能直接給出關于這出戲是否精彩的結論,卻可以作為預判的依據,甚至幫助你決定是否買票。海報的設計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主創團隊的用意和用心,海報配合劇名的準確性,和海報超出劇名的延伸意義,都有可能是主創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因此,抓住這部分信息實際上就形成了對于這出戲的感性認識,而且這也是很可貴的第一手資料。劇照就更為直觀了,劇照上可以看出舞臺上的配色,可以看到演員,也可以看到一部分舞美和導演的調度,從而直接對這出戲的風貌進行判斷。
《茶館》劇照中國名劇團及其代表作盤點
選好適合自己的口味,再走進劇場看戲
國話的經典作品更為體現國際性:《死無葬身之地》、《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紀念碑》、《青春禁忌游戲》、《薩勒姆的女巫》等國外經典劇目,都是國話近十幾年來廣受贊譽的優秀作品。另外,如《生死場》、《四世同堂》等貼近中國現實作品也體現了國話的非凡實力。北京人藝的經典作品更多地從中國文學和中國社會中取材:《雷雨》、《茶館》、《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槃》、《窩頭會館》等作品從題材和戲劇理念上,都更有著民族特色和中國風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經典劇目更為多元化以及國際化,既有著《商鞅》、《秀才與劊子手》這樣的歷史題材大戲,也有著《天堂隔壁是瘋人院》、《人模狗樣》這樣有著實驗性和探索性的小劇場作品,還有著《懷疑》、《奧利安娜》等歐美現當代著名劇作。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在商業性上的探索也走在全國前列。英國懸疑劇如《無人生還》、《原告證人》,經典鬧劇如《糊涂戲班》、《亂套了》,都市題材戲劇如《跟我的前妻談戀愛》、《偷心》等連演多年,票房和口碑都屬上乘。《思凡》、《我愛XXX》開啟了關于“先鋒戲劇”的新熱潮;《戀愛的犀牛》在中國文藝青年中口口相傳;《兩只狗的生活意見》、《希特勒的肚子》巡演過千場,觀眾載譽一片;《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體現出孟京輝對經典文本的出眾詮釋。田沁鑫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繼孟京輝之后又一位聲名在外的導演。1999年,她導演的蕭紅名作《生死場》轟動了戲劇圈。田沁鑫導演的近期作品多走大作路線,《青蛇》、《紅玫瑰與白玫瑰》、《山楂樹之戀》、《羅密歐與朱麗葉》、《四世同堂》等作品均改編自經典文本,都有其獨到的見解和舞臺呈現。上世紀80年代,林兆華在北京人藝導演的《絕對信號》首開中國小劇場話劇的先河,掀起了對實驗話劇的探索熱潮。
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成立于1989年,推出了《北京人》、《哈姆雷特》、《羅慕洛斯大帝》、《理查三世》、《櫻桃園》、《建筑大師》等經典作品。自2010年起,“林兆華戲劇邀請展”首次舉辦。幾年來,該展邀請的《情人的衣服》、《在大門外》、《假面·瑪麗蓮》等國外優秀作品成為了也成為中國觀眾了解世界戲劇的最重要窗口之一。表演工作坊是臺灣最為著名的舞臺劇劇團,由賴聲川和丁乃竺于1984年11月成立。《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如夢之夢》、《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我和我和他和他》都是他們的經典名作。當代傳奇劇場融合了戲劇和當臺舞臺劇形式的經典作品有:《欲望城國》(根據《麥克白》改編)、《李爾在此》(根據《李爾王》改編)、《水滸108》、《霸王別姬》二十年來,林奕華參與創作超過五十部舞臺劇作品。他曾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記》《水滸傳》《三國》《紅樓夢》分別解構后搬上舞臺,創作了《東宮西宮》這類探討香港政治體制發展的作品和《包法利夫人們》關于新世代女性、浪漫、消費、情欲的作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