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孩被《我的少女時代》虐哭時,聽聽男影評人怎么說!
眾所周知,和所有的青春校園片一樣,像《我的少女時代》這種連名字都要有多小清新就有多小清新的電影,評價一般都趨向兩極化:只要有人覺得它很棒很好看,也就一定會有人覺得它很爛很糟糕。通常而言,那些看不起這類電影的人多半都會有一種不自覺的優越感,覺得前者只能用兩個字形容:幼稚,——這種人的通病就在于常常習慣用一種讀《圣經》的心態去讀《知音》——好像他們自己從沒有幼稚過似的。其實,看一部青春校園電影,很多時候最好就像去街上買一杯珍珠奶茶來喝,你不會報什么特殊的希望,那么也就不會很失望。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少女時代》基本上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一個女生版的翻版,包含了青春片所常有的那些內容:愛情、幻想、挫折、離別、遺憾、重逢……這樣的電影,其實最好不要去做什么理性分析或價值評判,有什么可分析和評判的呢?感受它就好了。如果你喜歡,你可以一邊在電影院看電影一邊回憶自己的故事,然后感同身受地在它煽情的地方留下屬于你自己的眼淚;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假裝走出放映廳接電話,直接拍拍屁股走人,然后該干嘛干嘛去。羅蘭·巴特在討論攝影和觀看的關系時,曾提出過一個叫做“刺點”的概念,他認為一張有價值的照片,除了那些我們一眼就能看見就能明白的內容之外,還應該有一點偶然性的東西,而這些偶然性的東西(常常處于照片次要位置)有時也許更吸引人,他將這些偶然性的東西稱為一張照片的“刺點”。那么《我的少女時代》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刺點”,并不是電影本身那些不能免俗的套路和情節,而是一個朋友在談到這部電影時帶出的一個問題:如果故事的女主角換成“小只”(片子中那個又胖又不漂亮的次要配角姑娘),這一切還會發生嗎?雖然女主角林真心在影片大多數時間都頂著一個像被原子彈炸過的發型,戴著一副毫無美感的眼鏡,以一種不修邊幅的形象走來走去,但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出來她不是一個丑女。說到底,這仍然是一個披著丑小鴨外衣的白天鵝,但萬一她真的只是丑小鴨怎么辦?是啊,這一切還會發生嗎?問題的核心就是:少女并不等于美女。否則這部電影該改叫:我的美女時代。我想起在看完電影走出電影院時,無意中聽到邊上的一位女生跟別人說的一句話:“這種片子,其實每個人都在從里面看自己。”說得文藝腔一點,這樣的電影,其實是給那些青春還沒結束的人看的。因為每個人都有過——或者至少自認為有過——青春,不管這個人是美女還是野獸,是淑女還是悍婦。所以,如果我們把宋蕓樺演的那個叫“林真心”的女孩僅僅視為一個符號,那么這一切就沒那么費解,林真心代表了每一個普通女孩。“青春”現在基本上已經是一個被用濫的詞了。當我們需要煽情的時候,就會常常毫不猶豫地使用這個詞,開口閉口“致青春”,但事實上,當我們越頻繁地使用這個詞時,其實越說明我們缺乏對它的理解,它的意義也就越發顯得空洞。盡管很多時候我們都只將它誤解成了一個與年齡有關的生理概念,并常常喜歡在它的前面加上諸如“追憶”、“緬懷”之類令人毛骨悚然的詞,好像它剛被我們送進了時間的火葬場。但在很多時候,我嘴里說出來的青春和你心里以為的青春,也許根本就是兩個意思,因為我們很少有人真的會去深究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請問,誰能給這個詞下個具有普適性的定義?其實,青春是一個最好不要去定義的詞,它的復雜也許正在于它的簡單。很多時候,我們看青春校園電影,實際上是在看愛情電影,因為對我們很多人而言,在學校時除了上課考試,我們的生活中也許沒有比愛情更大的事情了,而且它經常大過上課考試。每一個女孩,都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會在學生時代遭遇愛情,就好像電影中的林真心遭遇徐太宇。網上有一句評論說,每個女孩都會遇到歐陽非凡,但未必會遇到徐太宇。那是因為徐太宇其實比歐陽非凡更稀有。表面上看,徐太宇這樣的男生只是大眾情人歐陽非凡的一個對立面:一個是陽光開朗,一個粗鄙野蠻;一個是年級第一的校草,一個是翹課打架的流氓。但事實上,像徐太宇這樣的男生才是絕大多數女孩眼里男朋友的完美化身:也就是說:歐陽非凡做得到的,他都做得到;而歐陽非凡做不到的,他也做得到。
因此,徐太宇身上的壞,其實是為了進一步襯托他自己身上的好,就像完美并不等于無可挑剔,而是說,缺陷本身也構成了完美的一部分。也正因為如此,倘若歐陽非凡是一個標簽化的存在,只是在每個普通女孩夠不到的世界里耍帥,那么徐太宇就更像是一種幻想,真的可遇不可求。然而,相對于男生中絕大多數的泛泛之輩和蕓蕓眾生,無論是徐太宇還是歐陽非凡,畢竟只是少數,是鳳毛麟角,是小概率事件,憑什么會出現在你的身邊呢?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在學生時代喜歡上另一個人的點其實都非常低,就像網上曾經一度十分流行的那個段子:常說女人的黃金年齡很短,只有22—26歲,男人就不一樣,到了30、40歲照樣不著急。其實男人的黃金年齡更短,只有16—18歲,在這段時期的他們,長得帥會有人喜歡,打球厲害會有人喜歡,學習好會有人喜歡,玩樂器會有人喜歡,但到了30歲以后只要他沒錢,就很少有人喜歡了。撇開這其中玩笑和殘忍的成分,它至少說出了校園時代男女情感某種單純的本質,喜歡一個人,只是因為喜歡,脆弱而真誠。很多時候,也并不是因為對方帥得像吳彥祖或美得像高圓圓,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之所以會喜歡他,可能僅僅因為那個人上課坐的位置離自己比較近,自己和對方接觸比較多,跟對方比較熟,而他對你還不錯吧。就像在電影中,林真心和徐太宇這兩個原本為了各自喜歡的對象而短暫組成“失戀戰線聯盟”的人,時過境遷,最后發現真正喜歡的人其實是對方。非常偶然,也非常必然。當然,就像許多青春電影一樣,遺憾和傷痛都只是必不可少的鋪墊,林真心和徐太宇的離別只不過是為了最后的重逢而已。那是因為我們愿意看到這瓊瑤式的曲折離奇,沒人愿意僅僅只是簡單接受一個毫無意外的大團圓。同樣的,大概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青春是完美無瑕的,都會多多少少覺得自己年輕時留下了一些遺憾,因為這也許才是青春的本質,它不完美,但是不可替代。哪怕真的有機會回到從前,大概最后也依然會選擇重來一遍。只是電影與現實的唯一區別在于,男女主角久別重逢時,依然美女是美女,帥哥是帥哥,是陳喬恩和言陳旭,而不是宋丹丹和趙本山;對彼此的愛仿佛也頑固得像劉德華不變的容顏。但現實中,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愿意回頭想想,會發現那個曾經被自己長久地視為神一般存在的人,其實也不過是一個跟自己一樣平凡到甚至有點平庸的普通人,青春不再,風華不再,容顏也不再。那么,這個時候再想起曾經對那個人的感覺,還會依然如故嗎?也許,就像那句同樣被說濫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之所以許多人愿意把它掛在嘴上,是因為人總是珍視剛認識的時候的理想狀態,而人與人相知相識的過程,其實更接近于一個“祛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在逐漸顯露的真相面前落荒而逃。我們總是容易被青春校園電影里的故事打動,那是因為它淺薄。而青春就是淺薄的,淺薄意味著某種真摯與單純:發一些不著邊際的幻想,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喜歡一個遙不可及的人。林真心如此,陶敏敏如此,小只也是如此。大家都是這么長大的,僅此而已。區別也許只在于有些人的故事被我們講述了,有些則沒有。不過,最后還是需要友情提示一下:對于那些已經上班結婚有孩子的人而言,如果你看完這部電影之后覺得自己和女主角一樣,千萬不要在第二天跟老板甩出一份辭職信,更不要和你的愛人說分手或者離婚,因為電影,畢竟只是電影。如果覺得自己也有過青春,留在心里就好了。最重要的其實并不是有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故事,而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記住它們。不知道為什么,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經以半開玩笑的方式改寫過法國總理克列蒙梭的一句話:一個人,如果他(她)在學校里的時候不是一個愛情上的理想主義者,那么他(她)的心靈有問題;如果他(她)在離開學校之后還是一個愛情上的理想主義者,那么他(她)的腦子有問題。當然,但愿每一個現實中的林真心,都會遇到屬于自己的徐太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