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內容是“我的私人閱讀十佳”,由卡百利來稿。
---
今年大概讀了七十本書,但很多需要反復閱讀的書籍一本都沒有開始,也是虛妄之心使然,也就這樣的水平了。沒有特定選擇,閱讀范圍狹隘,尚且囿于文學領域,斷斷續續補充點歷史知識,書基本隨緣選擇,實在任性,于是閱讀元氣滿滿,思緒時常走不出來,閱讀初級菜鳥,每次遇見好書如是踏入熱戀,怎能不上癮。閱讀均為無用之書,然并卵,自己充實啊。
今年讀書沒有高峰月,算是細水長流,九月一口氣讀完了路內的四本書,算是偶然,今年最美遇見茱帕·拉希里,有評論者說她是被高估的作家,可我就是喜歡的難以平復。年末閱讀還陷入一番糾結,中國當代所謂文學大腕,多還是高端些的故事會罷了,令人唏噓,甫躍輝作為八零后起點高的作家讓人驚喜。一本《燭燼》讓一年的閱讀優雅落幕。
陷入文學故事的讀者不是好讀者,以下是我今年喜歡的十本書,大體按照時間順學排列。為我安靜的生活搭起彩虹,也在霧霾的日子里讓我晴朗。
1、《大教堂》 雷蒙德·卡佛 譯林出版社
不知道何時起迷戀上卡佛,清晰記得四年前還無法喜歡他,如今別人問起你喜歡的第一位作家,應該會想起他。這本書閱讀的是電子版本,1983年出版的《大教堂》被人誤以為是他的轉型之作,不那么極簡主義,不那么殘酷,有了溫情和些許希望,讀過才知這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卡佛,“極簡主義”的標簽是編輯刪減出來的,對此卡佛只能憤怒并且極力阻止。
2、《都柏林人》 詹姆斯·喬伊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忘記2015年選擇這本書做開篇的原因了,《都柏林人》讓我想到了奈保爾的《西格爾街》,但似乎更加細膩,需要讀者細細咂摸其中的個人情感和淡淡的宗教意味。也是第一次閱讀喬伊斯,不說他最著名的尤利西斯,就是這本短篇,讀起來有接近于散文狀態的那種細膩,僅僅是描寫兩個人或者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從每個人的行為去刻畫一個人,語言不算多,白描也不多,僅僅是通過行為和心里活動去寫,這也算意識流征兆吧。當然有時那種細膩讓人絕望,感覺自己是完全做不到的。
3、《月亮和六便士》 薩姆塞特·毛姆 上海譯文出版社
開始閱讀毛姆是三四年前的事情,從《刀鋒》開始,到《人生的枷鎖》等等,而今年才讀了《月亮和六便士》,激動之余還想到了一位奇葩朋友。用了三天才讀完,翻看日記,看到一段話“毛姆一直強調那名畫家有著肉欲感的外表,是具有荒蠻氣質的人類。是被一些未知的力量牽引著往前走的藝術家或者神秘人。力量,真正的應該來自意念,表達出來就是對于世俗生活的決絕程度。對于精神以外世界的無所依附。我們可以用悲傷的調子享受著人世繁華,悲傷愈來愈重,微笑愈來愈珍貴。想想苦難,多大源頭來自心靈。 ”忘了這是摘錄還是自己有感而發。
4、《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 重慶出版社
喜歡耶茨也是三四年前開始的,那時被他的《年輕的心在哭泣》震撼到,后來相繼讀了《戀愛中的騙子》《十一種孤獨》,不知是否因為邁入婚姻,《革命之路》再次點了我的穴,翻開日記看到“書中的焦慮自然而然轉嫁到我的身上,我感覺自己就是愛波,同時也是弗蘭克,兩個我在爭吵著辯論著,我今天也在思考著“道德”與“約定俗成”的區分,在我看來區分不大,于是我成了愛波,“拒絕生孩子意味著你拒絕做一名真正的女人”意味著我討厭弗蘭克,他們的出軌在我看來無需有任何負罪感。”
5、《父親的道歉信》向田邦子
從《隔壁女子》開始“認識”向田邦子,她的文字很舒緩舒適,讓人想到小津的電影,緩緩回憶著自己的日常和家庭,她的寬容度和坦誠度讓讀者釋懷,而耶茨果然是焦慮派的,啪啪的往讀者心里扔炸彈,或者揭傷疤,讓你感同身受卻更加迷惑恐慌。即便是相似的人生軌跡,態度不同,結果何其不同啊。
6、《不適之地》
今年閱讀的驚喜,這兩年閱讀了幾十本短經典,每一本都讓人眼前一亮,也通過這些短篇知道了很多文學大家。《不適之地》確實讓人很振奮,對于描述故事的方式極其喜歡,在當下的生活和過去的回憶中穿插著,描述故事的能力就更是令人折服了,那細膩到令人發指的描繪,能把每個人物的靈魂都呼喚出來的能量,讓讀者傾倒。反正我是五體投地了,再次成為寫作標本。
7、《愛的進程》
門羅的書我是絕不放過的,從《逃離》開始迷戀,那種女性獨有的細膩與小鎮情懷,那種跨越時間的故事和手法,百讀不厭。她與萊辛的照片高高掛在我的臥室墻上。
8、《少年巴比倫》
九月的尾巴上,我開始閱讀路內, 并且一周讀完了《少年巴比倫》《追隨她的旅程》如此快的閱讀速度只能說明書真的很好看,今年想來只有閱讀《月亮和六便士》有過這樣的閱讀快感。
這個九月原本蕭瑟,眼看著就荒蕪中過去了,誰料到隨手就打開了《少年巴比倫》開始了就停不下來了。滿腦子的青春豆在我平淡的回憶中迸發出來,看別人的熱血青春總是好奇的,也艷羨別人的豐富過往,即便是虛無的腥澀的也要來的多姿多彩。毫無疑問的想到了前些日子讀的《少年哪吒》也想到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很多很多,路內確實是相當厲害的,少年巴比倫那股強勁的青春沖動讓我想到了《挪威的森林》。
9、《天生嫩骨》
《天生嫩骨》是本頂有意思的書,關于美食的書看的不多,但這本還是將食物放到了人生的階段來展開,童年少年到青年,親情愛情友情,尤其到了后來的成長,對于人的好奇與發現明顯大于食物了。
10、《燭燼》
閱讀匈牙利作家馬洛伊·山多爾的《燭燼》也是從豆瓣推薦開始的,人物緩緩從身份歷史中走出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磅礴的氣勢,那種宏大的故事感撲面而來,太陽底下無新事,但就是那些觸動人心弦的故事何時都能通過駕馭文字的手完美呈現出來,那些亙古不變的主題,愛情與友情,富貴與貧窮,過往與回憶交織,如果沒有深刻的情感體驗是無法細膩表述出來的,故事從奶媽妮妮的出現便以超越感人的溫潤情感讓讀者動容。作為今年閱讀的壓軸之作,它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