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人工智能最終取代人類,那又怎樣?
——李世石PK阿爾法狗:又一場“人機”大戰,又一場秀,又一場全民商業狂歡。
文/長弓槊
Part 2:“人工智能恐懼”——人類擔憂和恐懼的究竟是什么?
接下來,我想聊聊一些更深的話題:大眾對于以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技術發展的不解和威脅感,以及對于人類自身脆弱屬性的恐懼。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歷史悠久的隱喻與科幻文學
機械、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似乎每一次大變革,人類總會擔心新玩意兒會不會取代人類,甚至統治人類,清朝的皇帝、英國維多利亞末期的馬車夫與21世紀的現代人在這一點上驚人的一致。
直至偉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1941年發表的《環舞》(Runaround) 中提出了舉世聞名的“機器人三原則”(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二、在不違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給與的任何命令;三、在不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盡力保護自己)才算喂人類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緊接著1963年,另一位更加富有傳奇色彩的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說起《高奇堡人》和《銀翼殺手》或許讀者們會更熟悉)發表了科幻小說《泰坦棋手》(The Game-Players of Titan),則更加深入,可以說,這本小說把1997年和2016年的兩場“人機大戰”說干凈了。
用微博網友@古拉格的回憶的話說:比什么阿西莫夫,海因里希,克拉克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他和雷特利斯考談笑風生。本書具體內容筆者不便劇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讀一讀(筆者墻裂推薦)。
科幻文學界超級大拿菲利普.K.迪克《泰坦棋手》中譯本
電影加把力——從機器人到人工智能
電影工業的發展也為這種擔憂與恐懼推波助瀾,《終結者》系列更將“機器人最終統治人類”的觀點坐實,而大眾對人工智能的恐懼也達到了頂峰,即使孔武有力的州長始終對約翰.康納一家保持無比忠誠,即使在《終結者5》里男主和州長大玩穿越KO天網、即使人類最終勝利了,可還是無法回避這一預設的事實:絕大部分人類over了。
但是“機器人”的設定,顯然帶著工業時代的烙印,而《終結者》更加偏重的,是利用末世情結、廢土渲染和宏大敘事三大手法,傳達美式三板斧:英雄主義、屌絲逆襲和普世人民大團結。
《鷹眼》(Eagle Eye)海報
《奪命手機》(Echelon Conspiracy)海報
除去動作火爆、情節緊湊、陰謀論主線等共同點,這兩部電影都提供了一個人工智進化和影響人類社會的清晰路徑:
1.原先是軍方開發和操控的國防系統→
2.觸發自我意識→
3.通過視頻監控和云計算分析大數據→
4.利用通訊工具控制某個“不相干的個人”→
5.利用個人啟動程序,最終引發全球混亂→
6.收拾殘局,該系統控制人類社會。
所幸,兩部影片的情節,在系統利用主角啟動第步驟5之前,都被全程籠罩光環且覺悟高尚的主角破壞了,但影片在敘述中也很明白的暗示了:如果沒有主角破壞,那么第5和第6步驟的發生是必然的。
這些步驟,在《終結者》系列中其實也是作為預設的,但重點沒有放在這上面,而且《終結者》中“天網”的設定是“滅絕人類統治地球”,而《鷹眼》里的“鷹眼”和《奪命手機》里的“梯陣”的設定是“控制人類社會”。
筆者認為,雖然“控制人類社會”比起“滅絕人類統治地球”來顯得不那么刺激和吸引眼球,但是更加實際一些;“天網”的模式類似于成吉思汗:人全部殺光,我只要土地。“鷹眼”和“梯陣”則更像是殖民者和《1984》里的老大哥:我留著你們的命,但你們要服從于我、供養我、為我辦事。
三級恐懼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的擔憂和恐懼,分為三個層次:1.人類輸了,而且輸給了自己創造的東西,人類的榮譽和地位不復往昔;2.人工智能會像獨裁者那樣對待我們;3.人類徹底淪為人工智能的無意識奴隸。
第三個層次的恐懼,沃卓斯基兄弟(現在是沃卓斯基姐妹)導演的《黑客帝國》三部曲里有展示了一幅清晰的末日圖景:人類淪為為“矩陣”提供動力的生物電池,徹底失去了人類意識,只是生物層面的人——真的成為了“一顆螺絲釘”。
藝術來源于生活
以上,筆者利用了4部電影來分析了人工智能取代和統治人類的路徑,以及人類對其的擔憂與恐懼的3個層次。
那么,我們到底在擔憂些什么呢?
對應上文的三級恐懼,我們做個縮略:1.失去榮譽與地位;2.失去自由;3.失去意識和生命。而筆者想要指出的是,這些恐懼,并不是只有人工智能能夠帶來的,這些都發生在我們祖先生活的過去、我們生活的當下以及我們后代可能生活的將來——或許是戰爭,或許是災荒,或許是瘟疫,或許是某些偉大領袖...算了,這個不能說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