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一熟人,她神叨叨跟我說,“哪哪有個英語培訓,老師相當厲害,現在就可以把小學詞匯學完。畢竟當下是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這樣等上小學,初中就不用再花任何其他費用了。你要是現在不學,以后花錢得更多。”她的孩子今年5歲,報了一個英語班,小提琴班,圍棋班。每周末休息,都得陪他去上課。已經半年時間了。“孩子這么小,就把小學內容都學會了,那讀小學還學什么,且不成了'放空期’?一直納悶也不好意思問。只問,“這樣會不會很辛苦,你和孩子都沒休息,我看你們這比趕場還忙。”她說:“辛苦也沒辦法,別人都這樣,你不這樣,孩子就沒自信了。自己小時候窮怕了,現在有條件就多為他創造。”她一邊跟我說,一邊催促孩子,“快點換鞋,要不然就錯過班車了。”我看著孩子那雙幼小的雙手和并不麻利的動作,看得出,他在盡力配合媽媽的標準。不知為何,眼前一幕,心生復雜。“千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讓無數的父母在焦慮,擠壓,填塞式的教育里緊追不舍:“別人家的孩子上培訓,我家的孩子也要去。”“我們小時候沒有好的條件,現在有了,就滿足TA。”不管不顧,孩子的志趣與愿意是否在那個點上。又一次,去一個國際英語培訓班,等人期間:一三歲左右小朋友拉著媽媽的手,不停哭鬧,怎么都不肯進教室。年輕媽媽可能趕時間,直接交給老師,轉頭就走。孩子在后面,嚎啕大哭,歇斯底里,渾身扭動,甚至不停用小手試圖從老師身上掙脫下來,老師怕他影響其他孩子情緒,讓其坐另一個角落。沒有任何安撫和試圖了解孩子為何情緒失控的方式與行為。那一幕時常像電影在我腦海回旋,極具沖擊力。這樣的驚詫與反感,讓我看到當下中國一些父母對女子的教育,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從幼童開始,就以自以為“愛”的模式試圖去做填鴨,操縱及控制。似乎很少重視關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他們從來不覺得這是一種負面的影響。“中國父母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情緒與興趣是忽略的,又或者盲目去做些干擾他們成長模式。是因為父母很多時候,本身就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歡將自己的愛好或興趣借以孩子的名義去推動,完成自我的權威與身份存在感。而西方的父母他們尊重孩子的任何一次情緒散發,給予足夠愛與自由及天性保護。他們會捕捉孩子對興趣愛好的敏感期,并作適當引導,非強加干擾。”一次聽幼兒成長心理課,老師的這句話,讓我想到了當下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心態。一直都覺得,對于孩子的培訓學習,有什么好著急的呢。一個孩子在幼童時期保護TA們的天性、愉悅及探索自然興趣,體驗世界,開拓視野,發現美,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鍛煉自我擔當能力,比多上幾個培訓班,多記幾個英語單詞,多學一首曲,要重要得多。當下的大多數孩子,都是父母在以自己的觀點,品格和德行去強加,指點孩子,并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接受。因為父母的觀點:“誰誰誰怎樣怎樣了”“我是為你好”“我比你懂得多”“你現在不好好學,以后會如何如何”……諸如此類的思想念頭,讓一個孩子過早背負起,生怕輸在起跑線的責任。素不知這樣的輸和贏只是建立在某種比較,攀比基礎上,甚至是忽略不計的事。孩子從來都是駐扎在成人之上的又一個極具靈性的生命個體,它們有自我獨發現,探索成長的方式與態度。就好像一朵花開,它從來也是有自己的規律和節奏。菊花從來不因為玫瑰的綻放而焦慮,急迫;荷花也不會因為鸞尾花的盛開而自卑,改變花期。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是珍惜寶貴的童年,天真快樂自由地玩耍,保證基本生理需求,觀照TA們內心的真實情緒,教會孩子與自己真實相處的能力。心理學家格賽爾早就說過,“人的智力和體力一樣,是按照一定規律發展的。”人很多時候一旦破壞了天性與規律,就成了拔苗助長,終歸適得其反。要知道一個孩子原生態家庭的成長,會影響日后品格與記憶的源泉,并引導他們對世界的初始認知,理解及情感模式:“孩子是通過觀察他們的父母來學習尊重、愛和得體行為的。”與父母的親密程度及相處模式多少會決定他們日后性格,習慣,擔當能力,心智健全成熟與否。而這樣,那樣填塞式,強迫型的培訓,灌輸的只是一種學習工具,而非手段。人生從來都是像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它考驗前期人天性的敏感,習慣,耐心,滿足,不安全感,后期的選擇判斷,獨立思考,傲慢與孤獨,耐心定力……諸多成長中超越書本上的知識技能,恰恰是被成人所忽略和麻木的。嬰幼時期,所有來自成人強行灌輸與推動,看似以愛的名義實施最好的教育,不過是對自我幼童時間成長匱乏的某種彌補和因落差產生的心理安慰。所以,我們會發現父母不懂如何覺察,放開自己的孩子,讓其自由快樂成長,而是緊張,焦慮讓孩子趕趟式的培訓,學習,再培訓。所有的期盼與情緒都凌駕于孩子之上。看不到一個成人內心的柔和、沉靜與安定。孩子的快樂健康和幸福,應該是每一位父母終生的心愿與目標。只是孩子的興趣愛好及自身捕捉外界事物,從來都有他們特定的探索及爆發期,倘若一個孩子在嬰幼時期就被迫接受輸贏起跑線的觀點,惶惶然地展開競爭,填塞式的輔導,還有何童年快樂自由可言呢?愛的基礎首先建立在尊重,平等,互動的交流上展開。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過好當下那一刻,給予自由,與之共同成長,彌補情感缺憾,算不算是另一種明智和選擇呢。而若一味想著虛無縹緲的未來,成為一個跟隨集體洪流,席卷其中而不自知的人,會不會又是另一種匱乏和不得體呢。 作者:蔣嬋琴,生活、閱讀、寫字、看風景。曾經俗世里的溫暖和微笑,被無常打破,之后因為內心需要而寫作,記錄自己給時間,和交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