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仍然由鳳凰娛樂駐戛納特約影評人桃桃發布,嗯,就是我。
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已正式公布,這個名單實在是……嗯,我愛這一屆,因為是69,好數字。何況,這還是我第一次親自參與的戛納電影節,我很享受。
毫無疑問,這屆戛納電影節頗多爭議,爭議在于,已知的場刊兩大最高分,德國影片《托尼·厄德曼》(場刊歷史最高的3.7分)與賈木許的《帕特森》(場刊評分3.5分)都顆粒無收,以及最后一部競賽片,大家都超愛的保羅·范霍文的《她》也同樣與獎項無緣(這一部同樣場刊有3分)。
總之,最被看好的幾部都沒拿獎。
反而是頗多爭議的影片:多蘭的《只是世界盡頭》(場刊1.4分)拿到了評委會大獎,阿薩亞斯的《私人采購員》(場刊2.3分)拿到了導演獎。
而獲得最佳影片的肯洛奇《我是布萊克》(場刊2.4分),同樣是一部場刊評分比較中庸的電影,這部影片不過是肯洛奇的又一次自我重復,無論在肯洛奇自己的作品比,還是在今年整個主競賽影片比,它都算不上非常突出。相信評審給他大獎,還是源自本片題材的選擇,又是個很底層、很左的電影。
可以想象,之后也會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吧。
不過,戛納就是戛納,他不同于奧斯卡,是由幾個評審團組成的小團體評審組織,所以,這樣的小評審團評獎,經常會有些特別怪雞的選擇,畢竟人少嘛,所以經常會個性鮮明。
而戛納這么多年,也始終是靠這群小團體的評審組織,選出了一年又一年的金棕櫚。大概就是,你可以不滿,但還是應該學會接受這件事。因為一直是這樣的。
所以,即便我對這個最終名單有很多情緒,卻仍然想要尊重他們的選擇,畢竟,這仍是一種選擇。因此,也要稍微介紹下場刊與評審團。場刊指的就是戛納官方合作雜志《ScreenDaily》在電影節期間,邀請一批世界各地的知名媒體以及他們的影評人(包括《正片》大佬米歇爾·西蒙),共同為主競賽單元參賽影片打分。所以,這個場刊評分更多等于影評人的口味,或粗略等于觀眾的口味吧(畢竟場刊高分的幾部影片,現場效果也確實都非常好,笑聲或掌聲不斷。而場刊低的片,確實也噓聲不斷)
而場刊評分,對最終得獎是毫無影響的,畢竟他們又不是評審團,最終評獎的還是那幾位評委,由他們才可以決定戛納金棕櫚最終的歸屬。因此,很多人很困惑為何場刊高分片會拿不到金棕櫚,場刊低分片卻可以獲獎,這就是因為,壓根不是一群人在選嘛。
所以,我總是在說,無論是戛納,還是金棕櫚,獎項都不重要。畢竟那是別人選出來的,對你或對我,都沒有意義。而我們要做的,仍是享受電影,喜歡自己喜歡的電影。比如我,仍是很喜歡《她》與《帕特森》,即便沒有獲獎。當然,你們也可以很喜歡《我是布萊克》,很喜歡《只是世界盡頭》,甚至很喜歡西恩潘的《最后的模樣》,這都沒有關系,畢竟,這都是你我的選擇,是又一次個人口味。
就好像我心愛的電影在戛納顆粒無收,我就會痛恨戛納,說它墮落了?
并不會,畢竟,它仍是世界最重要的電影節,每年仍會匯聚全球最優秀的影片,獎項不重要,我們喜歡才重要嘛。感謝戛納,我才可以在這十天左右的時間,看到這么多優秀的影片,真是爽翻了。
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完整獲獎名單
金棕櫚最佳影片:《我是布萊克》 導演:肯·洛奇
還是那樣,我一直很喜歡肯洛奇,他起碼有三部電影給我看哭過,我也非常尊重這位幾十年始終關注底層,關注社會問題的良心導演。但是,這部《我是布萊克》在肯洛奇的作品里絕對不算佳作,題材也不過是又一次重復。而在今年參賽影片里,比他突出的也有很多。最終本片可以獲獎,應該還是題材打動了評審團吧。
評委會大獎:《只是世界盡頭》 導演:澤維爾·多蘭
這屆戛納名單的又一大爭議。多蘭的新片場刊評分很高,但是卻又拿大獎(評審團大獎相當于二等獎,比如當年的《鬼子來了》)。在我看,《只是世界盡頭》就是太私密了,影片試圖傳遞一種非常私密的感情關系,那些情感細節,并用大量的特寫來呈現,不過,卻會給另一群人極大的壓迫感,包括那些密集的臺詞,也會讓人非常不舒服,覺得非常吵鬧。當然,多蘭在處理一些情感細膩處的時候,還是有他的想法,比如那些回憶的部分,但是,更多的地方還是讓人煩躁。估計影片你們將來看到了,也會很多爭議的。
最佳導演:克里絲蒂安·蒙吉《畢業會考》&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私人采購員》
蒙吉的《畢業會考》應該是這屆獲獎名單里爭議最小的一部,畢竟他的場刊評分是所有獲獎影片最高的,而這部影片將來你們能看到的時候,應該也會有不少討論吧。影片一方面保持了蒙吉的風格,在題材上則更貼近當下,醫療、教育、警局等各種內幕事件,相信你們很多人也會感同身體
阿薩亞斯這部電影在戛納爭議很大,當時在媒體首映之后就是一片噓聲。那是因為這部電影有些故弄玄虛,又有些語焉不詳,故意做些曖昧的東西,其實效果又不太好。不過,阿薩亞斯仍然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法國導演,現在也處于事業高峰期。隨意我也對《私人采購員》頗多一億,但是本片能獲獎,其實也能接受。不過,我仍然認為小K在本片的表現并不出色,即便她的服裝很美,犧牲也很大。
評審團獎:安德里亞·阿諾德《美國甜心》
我真是覺得《美國甜心》很一般,在阿諾德自己的作品里也不算很突出,這部電影主要的特點就是大量密集的流行音樂與一路無止境的公路狂嗨吧,大體就是,你看三個小時,跟看一個小時是同樣的感覺,內容變化不大。
最佳編劇:阿斯哈·法哈蒂《推銷員》
《推銷員》這部電影,比《一次別離》還是差不少,但是比《過往》還是要優秀的。法哈蒂仍然制作了一部非常糾結,道德困境的電影,不算特別突出,但是也有看點。
最佳女演員:賈克琳·喬斯《羅莎媽媽》
這個其實也略有些意外,畢竟今年主競賽單元出色的女演員還是很多的,比如《她》的伊莎貝爾·于佩爾,絕對是秒殺很多人,表演相當突出,可能她的問題就是拿過兩屆金棕櫚影后了。同時,《托尼·厄德曼》的女主,甚至《水瓶座》的女主,都是奪獎熱門。不過,《羅莎媽媽》的女主確實也不錯,一個菲律賓底層女人,很寫實的東西。當然,這并不是爭議最大的獎,最多算略有爭議。
最佳男演員:沙哈布·侯賽尼《推銷員》
《一次別離》導演法哈蒂新片《推銷員》男主獲得了最佳男演員,也就是戛納影帝。這個獎略有意外,不過也還好,其他像《托尼·厄德曼》《畢業會考》等片的男主也很有競爭力。沙哈布·侯賽尼在《推銷員》里面演的是一個糾結的丈夫,具體怎么糾結的,我就不劇透了。
金攝影機大獎(處女作):《女神們》 導演:Uda Benyamina
金棕櫚最佳短片:《時間線》導演:Juanjo Gimenez
這個并不意外,這也是這次短片單元觀眾反響最好的一部,現場掌聲持續不斷,一個非常有想法,且有趣的故事,又有一條愛情主線,相信將來你們能看到也一定會喜歡的。
榮譽金棕櫚獎:讓-皮埃爾·利奧德
與新浪潮共生,永遠的安托萬
最后,我再看到大獎必然在肯洛奇和多蘭中選擇的時候,我真心希望多蘭能拿,起碼是個年輕人,是個新的東西。如果二選一,就應該把最重要的大獎給他啊。而肯洛奇,一是拿過了,二是太重復,真的有必要憑這樣的作品再拿大獎么?
所以,我雖然尊重評委們胡來的權力,但是,他們既沒有眼光,也沒有膽量。
憑什么不給西恩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