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自古便是民間的一大盛事。
在歐陽修眼中,端午是“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的清秀旖旎;
陸游卻更喜端午“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的安逸祥和;
在蘇軾筆下,端午是閨閣里“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的歡喜之景;
盧肇帶我們感受賽龍舟時“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的熱鬧非凡。
每至此節,文人墨客紛紛緬懷屈原,舒頔曾寫下“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的惆悵之語;
一代帝王唐玄宗更是留下了“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的詩篇。
這些流傳千古的詩詞記載了人們在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如今,或許端午節更添了一分現代化的色彩,但這些傳統民俗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卻依舊廣受民間喜愛!
端午節
佩豆娘
端午習俗
“江淮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綃剪制艾葉,或攢繡人物、禽鳥、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屬。”——《唐宋遺紀》
掛艾虎
端午習俗
“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宋)王沂公《端午帖子》
中國古人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
畫額
端午習俗
“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
相傳,在端午節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可驅避毒蟲。民間最常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佩長命縷
端午習俗
“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漢)應劭《風俗通》
“長命縷”又名“續命縷”“避兵繒”“五色絲”“長命壽線”“長命鎖”等,據說,五色絲象征五色龍,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長壽。
戴香包
端午習俗
“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戰國)屈原《離騷》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求吉祈福,驅惡避邪。
斗草
端午習俗
“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唐) 白居易《觀兒戲》
古代人們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斗草、斗獸等為戲自娛,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余,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習俗
“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清)顧鐵卿《清嘉錄》
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草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是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賽龍舟
端午習俗
“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
劃龍舟時,多有龍舟歌助興。如湖北秭歸劃龍舟時,有完整的龍舟歌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雄渾壯美,扣人心弦,頗有“舉楫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雄縣的龍舟歌,從四月龍舟下水一直唱到端午時止,所表現的內容十分廣泛。
濃情端午時分,詩情畫意之間,最宜闔家團聚,共享“五色新絲纏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之樂趣,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