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近幾日是電影迷的狂歡,因為一年一度的威尼斯電影節已拉開帷幕。
丁度·巴拉斯曾說:
威尼斯確實格調高雅,畢竟是世界上第一個舉辦國際電影節的城市。
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
今天我要給泥萌推薦的是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愛樂之城》
要知道歐洲三大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是,科恩兄弟的《凱撒萬歲》。
戛納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是,伍迪艾倫的《咖啡公社》。
這兩部電影,皆是「名導」光環加持,「巨星」助攻。
但最終的口碑,都不如這部《愛樂之城》。
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這顆100%新鮮的爛番茄:
美國專業影評人網站Metacritic高達92分。
《時代》稱本片有本事讓所有觀眾都為之春心蕩漾,深深愛上它。
甚至就連豆瓣網友都放出狠話:
“它將橫掃明年的奧斯卡。”
哎喲,好大的口氣,讓人不禁懷疑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神作,竟然做到了零差評。
印度電影附體一般吊炸天的開頭,一下子就把觀眾的眼睛點亮了。
原來歌舞片不是阿三們的專利,就連美國也玩了起來。
縱觀十幾種傳統影片類型中,歌舞片可能是最不受觀眾,影評人待見的一種類型。
所以在那個歌舞片的黃金時代過后,這個類型始終在走下坡路。
2002年的《芝加哥》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幾乎已經是該類型的絕唱。
最近十幾年來來,歌舞片已經逐漸走向滅亡。
值得拿出來說的無非是褒貶不一的《悲慘世界》。
但《愛樂之城》的出現,無疑給美國歌舞片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
在威尼斯電影節放映的時候,開頭這段歌舞結束后稍微靜了幾秒,媒體場內掌聲雷動:
開場十分鐘內就有掌聲,也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電影能隨便做到的。
其實《愛樂之城》影片內容很簡單甚至有些俗套:一個想當演員的女子和一個落魄樂師的羅曼史。
他生活潦倒,靠在餐廳彈鋼琴,勉強度日。
但他深深熱愛著爵士樂,夢想有朝一日能夠開一家爵士樂俱樂部,以拯救爵士樂衰落之勢。
她想成為一個好萊塢演員。
然而無論試鏡多少次,都只能得到一個龍套。
最終只能忍著客人的刁難,在咖啡館打工。
因為一段美妙的音樂,孤獨的追夢人,遇見了自己的同類,惺惺相惜,墜入愛河。
夢想的主線與愛情有機地交織在一起。
追夢途中的彎路讓他們產生了分歧,而夢想火花的重新迸發又讓他們重聚在一起。
其實剛開始影片的男女主角定的并不是瑞恩·高斯林和艾瑪·斯通,而是邁爾斯·特勒和艾瑪·沃森。
艾瑪·沃森因為檔期等原因去出演了新版《美女與野獸》(同樣是歌舞片)而退出劇組。
最后片方才敲定高司令和石頭姐這對熒幕老情侶。
為什么要叫熒幕老情侶呢?
因為這是他倆繼《瘋狂愚蠢的愛》和《綁匪傳奇》后,再度出演情侶。
可以,這狗糧,我吃!
簡直甜到發鼾!
唯美,夢幻的浪漫鏡頭,每一幀都可以截下來做壁紙!
比起鏡頭的細致,影片的小細節更值得人們注意。
預告片一開頭便用了一個《穆赫蘭道》相同的角度展現了洛杉磯的夜幕。
《雨中曲》經典場景重現。
與《瑟堡的雨傘》中雨夜和德納芙的黃衣都如出一轍。
據導演達米安·沙澤勒透露朱迪·嘉蘭的《一個明星的誕生》和《火樹銀花》,夢露的《紳士愛美人》,德納芙的《瑟堡的雨傘》都是本片的創作靈感。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導演達米安·沙澤勒,一個純正的85后。
在好萊塢他是公認的潛力股。
感受一下這浮夸的宣傳詞。
因為他的上一部作品叫《爆裂鼓手》。
這部講述一個熱愛音樂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為頂尖的爵士樂鼓手的故事。
一路從圣丹斯殺到奧斯卡,被世界矚目。
沒錯,無論是《爆裂鼓手》還是《愛樂之城》它們都是講述和爵士樂有關的電影。
那是因為導演兒時的理想是想成為一名音樂家,后來學習了爵士鼓。
雖說沒有夢想成真,但他在電影領域卻發揮出了音樂方面的才華。
這又何嘗不是一碗勵志雞湯,只要有夢,就勇敢去追。
真正的熱愛,是能夠迸發出奇跡的。
最后送上一句電影旁白:獻給那些愛做夢的人,哪怕他們看似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