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萬得通訊社
作者:姚軍
近2年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突飛猛進地發展。但在財政部打擊新能源車騙補,并對違規車企進行處分后,行業有望走向良性發展,產業鏈值得關注。
1、 新能源汽車規模
Wind資訊統計顯示,自14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詳細數據以來,新能源汽車每個月產量都在急速上漲。從剛開始的每月5799輛上升到15年底單月9.98萬輛,漲幅高達17倍。截止到2015年底,在中央和地方多項補貼和政策扶持下,1年半的時間,新能源汽車總產量就達44.27萬輛,使得我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
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個別企業騙補問題顯露,16年初,財政部組織力量對新能源汽車企業進行專項檢查。幾乎同一時間,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停止了對新能源汽車產量數據的更新。為了保持數據的連貫性,16年我們采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新能源汽車產量的統計來填充。從數據可見,盡管騙補檢查在持續,但也沒阻止新能源車月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同比方面,從15年以來,每月均保持著1~5倍的高速增長,增速從未下降到100%以下,如下圖:
2、 騙補事件
新能源車產業是國家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能源車產業是促進汽車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自2009年起,中央財政對新能源車推廣應用予以補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補助資金334.35億元。巨額的補助資金,使得個別企業謀求利益,走上騙補的違法違規之路。
日前,財政部公布了五個典型案例,據統計,五家涉案企業共有3547輛新能源車涉及虛假申報或實際并未完工,對應的中央財政補貼金額超過10億元。
其中,性質最為惡劣的是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該公司通過編造虛假材料采購、車輛生產銷售等原始憑證和記錄,上傳虛假合格證,違規辦理機動車行駛證的方式,虛構新能源車生產銷售業務,虛假申報(2015年)銷售新能源車1131輛,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6156萬元。
此外,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涉及金額最大。其已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車中,有1683輛車截至去年底仍未完工,但卻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由此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1921萬元。
另外,據證券日報稱,除上述財政部公布的5家騙補企業名單及處罰措施外,騙補名單還涉及到現代、吉利(康迪)、福田、申沃、少林、力帆、天津比亞迪、安凱、唐山上汽、青年、華普、一汽客車;標識不符(電池)車企8家,分別為江淮、日產、恒通、飛馳、宇通、中通、南京金龍、吉利,涉及車企眾多。
3、 騙補后政策走向
盡管已嚴懲部分“騙補”企業,但財政部大力推進新能源車發展的方向未變。財政部稱,將與有關部門聯合下發補充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按照上述處理原則,對相關企業報送的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申報數據進一步審查核實,積極穩妥做好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清算工作。對財政部此次檢查未涉及的企業,由地方開展進一步核查。可見騙補事件之后,在政策引導下,新能源汽車行業有望走向良性發展,通過提高準入門檻,引領技術進步,適時采取補貼退坡辦法,促使新能源車產業盡快步入自我發展的健康軌道。
4、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從產業鏈來看,隨著政策支持的引導,整個行業上、中、下游都將受益。
上游
主要是電力系統及原材料,包括電池設備、電解液、正負極材料和金屬材料等,涉及的個股如:
1)資源:天齊鋰業通過收購泰利森51%的股權,控制了全球2/3的鋰輝石供應,全球鋰資源市場約30%市場份額,中國鋰精礦需求量的80%,享有資源霸主的地位。
2)電極原材料:其占據了鋰電池價值鏈的主要部分,約占鋰電池總成本的75%,涉及這一業務的企業也較多。主要集中在中國寶安和杉杉股份。
3)電解液:鋰電池獲得高電壓、高比能等優點的重要保證,其中江蘇國泰、新宙邦等是電解液龍頭。
中游
主要包括電池、零部件、電機等,以及整車的組合制造。涉及的A股眾多,包括:以比亞迪和上汽集團的投入最大。而比亞迪還涉及電池、充電樁等產業,有望獲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另外方正電機、萬向錢潮、廣汽集團 、宇通客車等等都可關注。
下游
主要是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和服務,包括充電樁和運營租賃等,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如:奧特迅、上海普天、動力源、茂碩電源等等。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