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個有品位、有內涵的吃貨嗎?
想讀到原汁原味的好詩嗎?
請趕快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繞梁之音WL”
我們將帶你發揚吃貨的鉆研精神,
將詩歌和美食的深度八卦進行到底
……
————吃貨分割線————
小伙伴們國慶節快樂~今天繞梁之音為大家送上的是顧城的詩作《有時》,你們還喜歡嗎~十一假期大家都去哪玩了呢,肯定有小伙伴趁著國慶節來北京一睹首都的風采吧!我們今天這首《有時》的作者顧城就是北京人哦~其實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故宮、長城等景點,北京還有很多很多好玩的地方,而且北京的小吃更是數不勝數,花樣齊全,今天小二哥就來給大家介紹幾款美味的北京小吃。
驢打滾是老北京的傳統小吃之一,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驢打滾源于滿洲,起緣于承德,盛行于北京。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愛吃粘食,驢打滾很快就傳到了北京,成為北京的一種風味小吃。喜吃粘食是滿族人的傳統,因為滿族的狩獵生活經常是早出晚歸,吃粘食耐餓,驢打滾就是在200多年前從粘食中演變出來的一種大眾化小吃。
把江米粉倒到一個小盆里,用溫水和成面團,上鍋蒸大概20分鐘左右。在蒸面的時候炒黃豆面,直接把黃豆面倒到鍋中翻炒成金黃色出鍋,把紅豆用水攪拌均勻待用。待面蒸好后拿出,在案板上灑一層黃豆面,把江米面放在上面搟成一個大片,將紅豆沙均勻抹在上面,然后從頭卷成卷,再在最外層多撒點黃豆面。用刀切成小段,在每個小段上再糊一層黃豆面,這樣驢打滾就做成啦~
艾窩窩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它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曾有詩云“白黏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過去每年農歷春節前后,北京的小吃店都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而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了。
糯米浸泡12小時后瀝干水分,與山藥一起放入蒸鍋中。糯米蒸15分鐘取出,加涼水,讓糯米吸足水分,再次放入蒸鍋中,蒸15分鐘。山藥取出放涼后,去皮,放入保鮮袋中壓成泥,山藥泥放入碗中調入白糖。糯米飯放入保鮮袋中,壓碎。取一小碗放一張保鮮膜,放入糯米飯用小勺壓勻,放入山藥泥,提起保鮮膜包勻,蘸上椰蓉即可食用,上面可以擺上枸杞或山楂糕做裝飾。
茯苓餅是北京出產的一種滋補性漢族傳統名點,因皮薄如紙,而且顏色雪白,很象中藥里的云茯苓片,故稱為“茯苓餅”。
關于茯苓餅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不過這種蠟煎的餅并不好吃。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松,餅利于薄”的主張,于是,后來的餅就越來越薄。
用高級茯苓淀粉烙制外皮,夾心則精選多種果仁,輔以桂花、蜂蜜、白糖和純正云貴茯苓粉,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適口。
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有止渴,和中下氣,解瘡毒,消炎,去除暑熱,降血壓、除脂肪、減肥之功效。原為回族民間小吃,后傳入宮廷。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年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而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到。
豌豆加入小蘇打拌勻,用水浸泡靜置5-6小時后,倒掉蘇打水,放入鍋中加水煮開。水開后調成中火,繼續煮至大部分豌豆開花酥爛。用攪拌器打碎豌豆,在豌豆糊中加入砂糖拌勻后,放回火上繼續加熱,用文火熬到濃稠,豌豆糊成半固體狀即可離火。倒入模具中,將表面刮平,放入冰箱冷藏。冷藏超過4小時,可以取出脫模,切塊后即可食用。
提起北京小吃,大家肯定會想起豆汁和焦圈。北京人愛喝豆汁,愛吃焦圈,并把喝豆汁吃焦圈當成是一種享受。焦圈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在老北京的師傅當中,做焦圈最出名的當屬興盛館的鄔殿元老師傅。早在30年
代,鄔師傅靠一個粥鋪為生,就以賣這個焦圈為主,據老人講,那個焦圈可以放上一個多星期,照樣脆生。
排版/邵秋陽
文字編輯/張夢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