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鹽就變成海
我不能把持住這種空虛
——那唯一的意義,那種我們
造就的意義和時間把我們
的身體向下拖拽的方式,那
命名了骨頭,命名了大腦的身體,那
塵土和震顫的顏色,那柔軟的肉
和它居住于斯的皮囊。 我們
向這身體求乞;它顫抖
和唾棄——我們滿足于欲望,其中
有等量的悲哀,悲哀的生命啊
你就像太多的水,既淺且闊,
只待加入足夠的鹽,把你變成小小的海洋。
作者 / [美國] 蕾妮·阿什利
翻譯 / 光諸
Salt to Make a Sea
I cannot hold such emptiness
—the only meaning, the meaning
we make & the way time tugs
the body down, the body named
bone, named brain, the color
of dust & tremor, the soft meat
& the bag it lives in. We beg
from the body; it shivers &
spits—we settle for desire, in-
commensurate sorrow, for a life
like too much water, shallow & wide,
for enough salt to make a little sea.
Rennee Ashley
周一的“讀睡”以“小黃詩”聞名。其實“小黃詩”并非低級趣味或者嘩眾取寵,而是試圖探討關于性和愛,肉體和靈魂這些人類最普遍和基本的問題。今天的這首詩雖然沒有比較直露的性描寫,但也是探討類似的主題。
這首詩開始的時候,詩人以一種負面的語氣描寫了“肉體”和“欲望”。它們只是制造了“空虛”,制造了“時間向下的拖拽”,我們“向身體求乞”,而身體只是“顫抖和唾棄”。
最終,我們迎來了全詩的“點睛之筆”。前面的鋪墊,只是為了最后那個鮮明的意向。“鹽”在西方文化中既有“精華”的含義,同時又是“色情”的象征。
而“海”是一個比“皮囊”更廣闊的意象。“鹽”似乎象征著某種超越身體的意義,但這種意義是什么?詩人并未點透,相信每一個讀這首詩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沒有長篇大論的解釋,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自己的體驗,可以說是參與到創造作品的過程中,這正是詩歌的魅力。
詩的最后一句“for enough salt to make a little sea”很難翻成中文。英文中的介詞是淘氣的小妖精,總是在一邊鬧事一邊跳走。“for”在這里給人很微妙的感覺,有點像“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那個“為”字。門是“為君”開了,“君”是不是進來還是一件暫時懸置的事情。同時,身體已經為“鹽”準備了“既淺且闊的水”,但是“鹽”是不是會來,還是要看每個人的造化了。
薦詩 / 光諸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