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生活表面看來,我可以說完全完了,垮了。什么都說不上了。因為和一般舊日同行比較,不僅過去老友……都正是赫赫烜烜,十分活躍,出國飛來飛去,當成大賓。當時的我呢,天不亮即出門,在北新橋買個烤白薯暖手,坐電車到天安門時,門還不開,即坐下來看天空星月,開了門再進去。晚上回家,有時大雨,即披個破麻袋。我既從來不找他們,也無羨慕或自覺委屈處。”
沈從文先生寫過的一段話,里面有幾個關鍵點,“不僅過去老友……都正是赫赫烜烜,十分活躍……我既從來不找他們,也無羨慕或自覺委屈。”在他看來,“這個新社會的人都像絕頂聰明,又還十分懂幽默感。我卻總是像個半白癡,滿腦子童心幻念……。”
此刻的他,文學作品在全盤否定的狀態下,顯然對人情事故、社會規則,早已世事洞穿,但卻能做到自我和解與接納。對人、事既不趨炎附勢,也無從羨慕,更不愿意為難他們,向其訴苦求告。所有的一切都能以理解、寬容的心態去對待。
之后他擱筆小說,后半生開始潛心研究花花朵朵壇壇罐罐,沉浸其中。用他的話說,自己完全像個舊北京收拾破衣爛衫的老乞婆,看得十分認真,學下去……再辛苦寂寞,也覺得十分平常……。
很多人覺得一代文學巨響,不能以文字善終,是一件非常遺憾、可惜的事。而他總是自我安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能給歷經磨難后的余生,做一個健康、有序的選擇,算是對自己最大的積極與慈悲。
他無從抱怨,也不曾覺得自己有多委屈,始終自我調整,脊梁挺直,平靜做自己。在經歷了漫長的身世動蕩、冷暖人情、世態炎涼后,一切已不需要更為明確的提及。
逐漸老去的他,背負起命運的孤獨與隱忍,一個人在黑暗的夜色中,與那些花花朵朵瓶瓶罐罐打交道,與之對話、探索、修復,同時也在自己的心里修籬種菊。緩慢、寂靜,甘愿有力前行。
一個人和他所處的時代,終究需要做到自我估算,接納所有。人世榮辱,命運際遇,在老人看來,已能做到了世事洞穿,超然理解。
貳
瀨戶內寂聽說,“我對傷痕累累、多苦多難的人抱有好感。那些有著深深挫折感的人,往往愛得更深。從長遠來看,這些絕對是好事,而非不幸。”她總是覺得一個人在越過無數的山峰,繼續向前走下去,才是真正的人生之道。
而我總是以為,一個人在經歷了諸多磨礪、洞穿世事、人情冷暖后,依舊能忍辱行走,以一顆天真、平和、寬恕之心對待周圍的一切人、事、情,才是真正的慈悲與純良。
朋友經常喜歡手工縫制一些包包、服裝,有溫和、明亮的顏色,上面偶爾會貼補些孩童般卡通、可愛的圖案,優雅而不失活潑。
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子,曾經歷過父親早逝、事業失敗、婚姻背叛,如今依舊保留了澄清的眼神、天真的心靈、平和善待與之有緣的眾生。
我說她是人世真相早已看透、嘗盡五味人生的人,但你絲毫在她臉上看不到任何的滄桑與世故,每次見面,她都是笑容滿面,精神飽滿,平靜而溫暖,隨和不失力量。
她從事的是設計行業,周邊不乏名流、富貴之人,為他們設計服裝,完成制定,她從來不曾刻意拉攏和討好他們,也不需要向外界、他人證明什么。
這么多年,圈內貶損和贊美,從來都是紛擾不斷,但她似乎無從覺知,仿佛說的不是她。她說:“我已經過了需要外界來肯定、評價我,來證明存在與優越感。有時,我預估自己無法設計出對方的想要的服飾,就選擇理性的放棄,從不勉強。倘若一旦答應對方,就會盡全力去完成,直到對方滿意為止。”
在她眼中,客戶沒有任何階層、等級之分,只要接活,都一視同仁、不卑不亢的對待。所以,無論做生意,還是與人的交往,以善為首,熱情純粹,從不玩心計,也不試探,以赤子之心坦誠相待,善眼看世界,依舊相信愛。這也使她的內心一直保持單純和簡單。
她住在一個南方城市,那里有大海,每年都會有幾次不定期去海邊度假,她說,人應該像熱愛大海一樣去熱愛生活,不管世事如何變遷,生活如何困頓,只有保持一顆勇敢而天真的心,才可能更好的享受人生、體驗你的每一個當下。
叁
“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能說出這樣話的人,大抵也是千帆過盡,心性干凈、純粹、灑脫之人。就如同一個人在歷經茫茫黑夜后,還能心性光明、澄凈,一心向陽,無所畏懼。
一個人在世事洞穿,還能天真不泯,顯然已是一種超脫。在生活本質被看透后的境遇中,他們不失熱愛和積極的全情投入,清醒而不沉溺的活著,對不同的聲音、迥異的人們都能給予包容、接納。即便歷經黑暗,但從內到外都能散發螢火蟲般的光亮,仿佛一切挫敗、磨難從不曾經歷過。
當很多人還在喧囂紅塵中打滾時,他們已經能做到出世入世,來去自如。人心也如蝴蝶過滄海,了無痕跡,但始終能保持本分,不忘初心的活著。不被外界所牽纏,靜默勞作,進退得體。
這樣的人,大抵是骨子里早已具備的品性和美德,就如同良知之心一樣清澈、明凈。他們在洞穿世事悲歡、人情冷暖后,能接納殘缺、也能和解自我,追求美好,甘愿無私、溫暖、理解、善待所有的人、事、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