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還推出“閱讀獎學金”制度,三個月內讀完12本書就返還押金的8%作為閱讀獎學金;用戶每次借閱后,只要按期歸還,每讀完一本書就可得到1元錢獎勵。
談及發起“共享書店”項目的初衷,安徽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曹杰說: “近年來消費者閱讀習慣和購買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我們相信未來所有的書店都會實現共享。 共享書店是基于對用戶需求的分析和把握,依托實體書店的原有資源,通過運營模式的顛覆式變革,實現閱讀服務的轉型升級。”
共享書店在開業當天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雖然16日氣溫高達37攝氏度,前來“嘗鮮”的讀者還是排成了長龍,這家網紅書店被讀者占領包圍,大家看書、借書,不亦樂乎。
安徽新華集團也有進一步的戰略計劃:“共享書店”首批在安徽10家新華書店實體書店和校園書店同步試點。下一步,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將在旗下書店全面推廣共享模式,借助共享經濟的力量,搭建圖書共享平臺,推動全民閱讀,營造書香社會。
共享書店在網上也激發了熱烈的討論。中國經濟網小編也下載了“智慧書房”APP,親自體驗了一把。有一些疑問待解,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問:和圖書館有何區別?
部分網友認為,“共享書店”的模式和圖書館極其相似,而圖書館藏書更多、借閱時間更長,優勢更明顯。也有網友表示,圖書館的書明顯沒有書店上新快、選擇多,就合肥圖書館和三孝口書店比較,還是會選擇書店。
從運營模式來看,“共享書店”和圖書館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 二者均為“共享”。讀者可把書帶回家借閱,限定期限歸還。
但是,二者在“互聯網化”的方向上卻不盡相同。中國經濟網小編曾前去蘇州圖書館進行采訪,據了解,為了更好地將龐大的圖書資源送到市民手中,蘇州圖書館早在2015年就探索了“網上借閱、社會投遞”的項目。只要市民擁有蘇州圖書館的讀者證或市民卡,就能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陸“書香蘇州”網絡借書平臺查找想要借閱的書,如果庫存有,那就選擇附近投遞點,完成操作后一般兩個工作日就能送到指定地點,同時能夠收到短信通知,憑證刷卡就可以取書。服務點還有自助還書機,讀者看完書后可以自助還書。內蒙古圖書館更是推出了“彩云服務”,讓讀者成為圖書館的圖書采購員。
而“共享書店”手中的互聯網武器則是“智慧書房”APP。智慧書房APP 根據后臺大數據不僅可以推薦讀者喜歡的同類型圖書,個性化定制圖書推薦,還開放了書評、書拍等評論和交流方式,甚至可以延伸到線下,組織喜歡同樣圖書的讀者開讀書會,實現“以書識人,以書會友”的目的。
可見, 圖書館更強調個人借閱的便捷性,而“共享書店”更強調讀書社交。
中國經濟網小編認為,在之后的宣傳與服務中,“共享書店”應突出自己的特色。 如果只是趕共享潮流,現在的熱度只是一時的,最重要的還是解決如何實現與圖書館的共存,如何定位受眾,如何差異化運營等問題。
二問:“讀書社交”靠不靠譜?
“社交”是“共享書店”的一個主打亮點,其APP可以集閱讀、評論、以書會友等功能于一身。
點開智慧書房APP的界面,可以看到在“推薦”界面里,已經注冊的用戶標出了自己借走的書,并附上了自己的推薦與感想。小編又點開了“書房”界面發現,可以個性化定制自己的書房。界面上還有“名人書房”,如“董卿書房”等。這樣的設計,為讀者篩選書籍提供參考依據,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時間成本,又可以利用名人效應,增加讀者的購買欲望。
此外,點擊“通知”“我”的界面,小編發現了“評論”“私信”“關注”“粉絲”“活動”等設計,突出了該APP的社交性,鼓勵更多用戶閱讀圖書、發表想法、踴躍交流。
不過,中國經濟網小編發現了一處奇怪的地方。 在初次登錄僅僅兩小時不到、一條狀態未發時,便有幾個用戶關注了小編,這也難免讓人質疑這究竟是真正愛書的活躍粉絲,還是APP用社交留住用戶的手段。
當中國經濟網小編選擇了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點擊“購買”按鈕時,APP則彈出了提示:“購買失敗,請到附近書店購買”,身在北京的小編只能“望書興嘆”。
互聯網的意義在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壁壘,而被“共享書店”吸引的外地讀者興致勃勃地下載了APP,卻基本無法使用任何功能,不得不說是讓人“敗興而歸”。
由此也可以看出, “共享書店”主打的社交關系不僅受“興趣”所限——愛讀書、能發表精彩想法的人,也受“地域”所限——只有“共享書店”附近的人才可以借書購書。這樣限制重重的“讀書社交”,是否能達到預期之內的互動效果呢?
此外, 讀書是一種比較私人的體驗,比起熟人社交,以讀書為載體的社交形成的關系也相對較弱。如何穩固區域性、興趣性的社交關系,發展活躍、高質量的用戶,形成粉絲和被關注者的良性互動,也是“智慧書房”APP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三問:通過何種方式盈利?
實體書店的任何轉型,終究還是為了掙錢。那么,“共享書店”靠什么盈利呢?從目前來看,中國經濟網小編覺得,主要還是逾期借書的收入以及傳統的圖書銷售業務收入。
據中國經濟網小編了解,超過10天的免費閱讀時間后,每天每本書會收取1元費用。這部分收入能有多少,不得而知。此外, 三個月內讀完12本書還會返還押金的8%作為閱讀獎學金,另外用戶每次借閱后,只要按期歸還,每讀完一本書就可得到1元錢獎勵,這又會增加一部分支出。
圖書銷售是書店的傳統盈利模式,“智慧書房”APP拓寬了購買的渠道:傳統模式為“上書店—購買”,而如今增加了“看評論—借書—APP下單—書店購買”的渠道。 在面對圖書電商頻繁打折的競爭下,這種模式又能夠增加多少購書收入呢?
此外,小編在瀏覽讀者評價時,發現了這樣一條評論。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書店借書,回來之后發現書頁損壞。這不禁讓讀者擔心: 如果自己去購書,買到別人看過的、書頁損壞的書怎么辦?如果書遭遇損壞,責任誰來負,是否能追究到真正的責任人?相關的考核標準和信用體系亟需完善。
還有一個大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我的押金去哪兒了?誰在保管?是否能及時退還?
日前,共享單車因給押金退還到帳設置了相當長的時間(2-7日),引發爭議。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共享單車的商家在故意扣押用戶的押金,利用時間差合理獲取押金的衍生利息收益。此外,還有一些法律業界人士認為部分共享單車有非法集資嫌疑。因為未經有關部門批準,違規向不特定公眾募集資金的行為,涉嫌非法集資。
而“共享書店”作為“共享經濟”概念下的新生事物,和“共享單車”收取金額的模式極為類似——99元的押金,借書超過10天后,一天1元錢。這筆巨額押金誰來保管,如何保管?如讀者要求退還,多久能到帳?政府部門的監管又是否能及時跟上?這些問題都需要打下大大的問號,“共享書店”需要給予公眾一個信得過的回復。
中國經濟網小編有話說:在共享經濟白熱化的時代,很多事物都可以冠上“共享”的概念。我們對于新生事物的發展樂見其成,也愿意給它時間讓它變得更成熟、更完善。但是, “共享書店”究竟是在打著“共享”的噱頭做營銷,形式大于內容,還是真的能夠引發傳統行業的一場變革?讓我們拭目以待,相信市場會告訴我們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