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祠
祠堂的占地面積不小,我感覺在十畝地以上。沿著參觀路線,一進一進地向內走,有幾間展室內用展板的形式介紹著屈原的生平以及歷代名人對屈原的歌詠。在幾處墻壁上嵌著多塊古代的刻石,還有幾間展廳里展覽著一些古代的器物。其中一張放大的照片底下寫著:“汨羅曬尸墩,原名‘三尺墩’,屈原遺體打撈上來的地方,后更名‘曬尸墩’。”我馬上問司機,這個地方在哪里?他告訴我說,此處沒有任何的標志,只是一片沙灘。他又跟我說,屈原的尸體打撈上來時,已經被魚吃掉了半個臉,于是皇帝下令用黃金給他鑄造了另半個臉,但因為怕盜墓賊挖掘,于是在山上修了許多假墳,究竟哪個是真的,至今無人知曉。
《史記》中的“屈原傳記”抄在了這里
屈原畫像
祠堂
祠堂內的神龕
警世鐘
第一進院落
歷史名人詠屈原
屈子祠正門的右側是屈原碑林,其占地面積比屈子祠還要大許多,里面建了很多組仿古建筑。在里面瀏覽一番,這里的刻石大多是名人所書屈原的作品。從碑林內參觀出來,看到祠堂的左側還有一個楚園,進內視之,沒有遇到工作人員。其中有一間房被布置成了會議室的模樣,看來這里是屈子祠的工作場所。而楚園右側的一塊小高地上,建造了一處小景區,叫“獨醒亭”,這個亭子的來由必定是出自那首著名的《漁父》:
屈原碑林入口處
汨羅江
碑林內的屈原像
碑廊與碑亭
歷史的豐碑
名家題字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父歟,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濯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槽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塵埃者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于言。
楚園
這首詩中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應該就是這獨醒亭的出處,而漁父對屈原的回答卻有著與時俱進的務實,他認為水清可以洗頭,水渾可以洗腳,無論身處順世還是亂世,都能找到生存的方式,但屈原認為人不應當這樣地生活,于是他就在這里跳江自殺了。
第二進院落
嵌在墻上的刻石
展板及實物
游國恩推斷,屈原所任的左徒,應當是僅次于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這么說來,他應當是副總理的職位。屈原對楚懷王忠心耿耿,那時秦國有著侵略性的擴張,屈原建議楚懷王應當聯合他國,共同地抗擊秦國。懷王最初對屈原十分信任,對他的主張多有采納,但這種信任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稱:“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這里所說的“草稿”,指的是屈原所寫的《憲令》。他寫出此文之后,被上官大夫靳尚聽到了,靳尚讓屈原把這個草稿給自己,屈原不干,于是靳尚就跟懷王說,現在朝中的各種文本起草都是屈原來做,但每次發布出去之后,屈原都說:這件事除了我,沒人能干。懷王認為這是屈原自我膨脹的表現,這讓他很生氣,于是漸漸地疏遠了屈原。
屈原總計被流放了兩次,這件事在《史記》里沒有記載,漢劉向《新序·節士》中有這樣一段話:“屈原為楚東使于齊,以結強黨。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屬,上及令尹子蘭、司馬子椒;內賂夫人鄭袖,共譖屈原。屈原遂放于外。”
屈原為了能對抗強秦,于是出使齊國,與之結盟,秦國覺得齊楚兩國結盟對自己不利,于是就派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帶著大批的財寶賄賂靳尚等人,他買通了楚國上層的各種關系,于是這些受賄者共同到皇帝那里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覺得,這么多人都認為屈原不好,即使他再有本領,也說明了他不會搞好同事關系,于是就把屈原流放到了外地。
《楚辭》十七卷《附錄》一卷,明凌毓枬刻朱墨套印本,卷首
關于這第一次流放地究竟在哪里,相關專家也有不同的意見。戴震在《屈原賦注》卷四中引用了方晞原的說法:“屈子始放,莫詳其地。以是篇(指《抽思》)考之,蓋在漢北。”另外蔣驥在《山帶閣楚辭》中也有同樣的認定:“此篇蓋原懷王時斥居漢北所作也。”
屈原被流放之后,張儀覺得達到了目的,于是就開始用離間計使楚國與齊國斷交,而后發生的事情漸漸讓楚懷王意識到:當年屈原主張的聯齊抗秦方略是正確的。楚懷王開始后悔把屈原疏遠與流放,于是他把屈原從漢北召回,《新序》上說:“是時懷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復用屈原。(“屈原使齊還”)”陸侃如、馮沅君考證出楚懷王派屈原與齊國修好的這個時段,是屈原32、33歲的年齡。到屈原84歲的那一年,又第二次被放逐,那一次,他就住在了玉笥山上,這也是后代在此給他立祠的原因。屈原再次被流放時,就發生了前面他跟漁父之間的對話,而后為此自殺。
《楚辭章句》十七卷,明正德十三年黃省曾、高弟刻本,卷首
那么他自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吉川幸次郎在《中國詩史》中說:“屈原是親齊派,政府中的主流派則是親秦派。由于反對派的讒言,他被楚王疏遠、放逐,于是自殺了。”看來真理有時候在少數人手中,可能是一場悲劇,但很多問題換一個立場來看,就會產生不同的解讀,比如說楚懷王堅定地相信屈原的判斷,最終聯合他國同心協力抗擊強秦,那么中國也就不可能有著秦國統一全國的局面了。屈原的忠誠絕對彪炳史冊,然而他的作為究竟對不對呢?如果以各為其主的角度來解釋,那么張儀的作為不也同樣沒有問題嗎?
作為詩人的屈原,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絕對地位高大,宇文所安在《劍橋中國文學史》中稱:“在屈原這里,我們見到了中國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文學作者。”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則稱贊他說:“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而他的詩作則全部收在《楚辭》一書中。
端午節及賽龍舟都已成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吃粽子的來由介紹
《楚辭》所收除了屈原的作品,也有其他人的詩作,該書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同樣有著崇高的地位,袁行霈說:“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和《詩經》共同構成了中國詩歌史的源頭。”看來《楚辭》有著《詩經》同樣的地位,但宇文所安卻認為這兩書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與《詩經》不同,《楚辭》從未得到過帝國的官方承認,但它對后來整個中國文學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意義重大的。”(《劍橋中國文學史》)
但魯迅認為《楚辭》對后世的深遠影響甚至超過了《詩經》,他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價到:“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曬尸墩”照片
這些古銅劍不知跟屈原有著怎樣的關聯
除了官方的是否認可之外,《楚辭》和《詩經》還有怎樣的區別呢?宇文所安說:“《楚辭》與之前的《詩經》相比,在主題、意象、語言、韻律等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但二者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或許是音樂風格上的不同。……就音樂的節拍與多樣性而言,它明顯不同于《詩經》中‘雅頌’詩歌莊重、舒緩的旋律。”而后宇文所安以《九歌》為例,從節奏上對《楚辭》進行了分析:
《九歌》也許是《楚辭》中的最早組詩,其典型的對句由彼此對等的兩行詩組成,每行有四、五或六個字,外加一個節奏助詞“兮”,通常位于第二、第三音節之后。在《離騷》中,這一模式得到進一步發展,“兮”字被移置第一行末,每行之中還添入別的助詞(通常不是同一個字);這樣一來,由十個字組成的流暢長句(外加三個助詞)足以承擔一種敘事風格。這一靈動的節奏,因第一節拍之后的短暫停頓而得到進一步加強:
噠,噠—噠,助詞,噠—噠,兮,
噠,噠—噠,助詞,噠—噠。
對于這一點,游國恩也有同樣的判斷,他在《中國文學史講義》中稱:“蓋《九歌》句法短促,每句皆用兮字,且悉位于句中,兮字下恒承以二字或三字短句。(《國殤》《山鬼》二篇全為七言,其構造為四三句法。)此與《離騷》等篇之形式俱以六七字為句,每間句用一兮字于句末者,根本不同。”
而吉川幸次郎也同樣注意到了這一點,其在《中國詩史》中說:“《詩經》的句子,是以四字或四音節為基調的樸素的句子,但《楚辭》則基本上都是六字以上的句子。而且在《詩經》中只是很少出現的‘兮’字,在《楚辭》中也被作為使節奏顯得活潑而沒有實在意義的助詞頻繁地使用著。”那為何會有這種變化呢?吉川認為:“據說,《楚辭》不像《詩經》的詩歌那樣是被歌唱的,而是被朗誦的。也就是說,文學脫離了音樂,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當代作品
招魂堂
因此,游國恩認為《九歌》在中國文學史上極其重要,其評價說:“予故謂《九歌》者,實風騷間之過渡作品。屈賦之近祖,亦楚辭之先驅也。”
屈原的代表作,當然是《離騷》,這首詩很長,有近兩千五百字。關于這首詩為什么起名叫“離騷”,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解讀,司馬遷認為:“《離騷》者,猶離憂也。”那意思是別離的憂愁。而班固在《離騷贊序》中則認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而揚雄則認為,“離騷”的意思就是牢騷。到了現代,錢鍾書則認為“離”是離開,“騷”是憂愁,而“離騷”二字則是排解憂愁的意思。因為這首詩太長,所以我僅能引用其中的段落: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首長詩中還有很多句子成為了后世常常引用者,比如“恐美人之遲暮”等等,屈原在《離騷》中把君王比喻成美人,把自己比喻為香草。《離騷》受到了后世高度的夸贊,比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說:“其文宏博麗雅,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而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專有一篇《辨騷》,其認為《離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艷溢錙毫。”
沒有遇到工作人員
對于這首詩的價值,宇文所安說:“從《離騷》開始,并通過祖述屈騷傳統者的發展,形成了后來成為西漢賦之標志的新的詩歌語匯:巨細無遺地逐一羅列各種自然現象,并用雙聲疊韻詞的文學形式表現出來。”
即便如此,歷史上也有人懷疑這《離騷》究竟是不是屈原的作品。清代經學家廖平在《楚詞講義·序》中稱:“《秦本紀》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即《楚詞》也。……當日始皇有博士七十人,命題之后,各有呈撰,年湮歲遠,遺佚姓氏。”
以上是廖平對《楚辭》的懷疑,他認為《楚辭》產生于秦始皇時代,這顯然就否定了屈原為《楚辭》一書的作者之一。而后廖平又對《離騷》進行了長文分析,其結論也同樣如上,但他的這種判定顯然沒有受到后世學者的肯定。懷疑精神固然可貴,但將上古的各種問題都統統予以否定,我不知道這會不會陷入另一種歷史虛無。
其實我對屈原作品更為熟悉者,則是他的《國殤》: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這首詩寫得極有氣勢,是中學課本中要求背誦的篇章,詩中所表現出的氣勢給人以極其的振奮,尤其詩中的最后一句,可謂是英雄的贊歌,每當我背誦這首詩時,都會讓我中心潛在的英雄主義得以盡情地抒發。
望江臺
參觀完屈子祠,我請司機把我送回汨羅長途車站。等到了車站時,我才想起整個的過程中都沒有跟司機談及車資,這種做法在我的尋訪過程中卻很少見。既然已經如此,我也只好任他開價吧。司機告訴我,前往屈子祠單程的價格,平時都是收60元,但他之前送了一位客人前往屈子祠鎮,所以他不應當再收我這么多錢,更何況跟我在路上聊得很愉快,所以他說我給100元就可以了。司機如此的公道,這讓我沒有料想到,我又想起同往此鎮的那位婦女,看來在汨羅市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屈子標牌,但屈原人格魅力的余緒一直影響到了今天,這讓我大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