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福利|
《知日?不朽的匠人》特集贈書
幾年前到日本居游,入住一間位于下北澤的公寓小套房,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東京設計生活。
作為到東京在地生活的一個住民,與身為一個觀光客的角色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出租套房里不會有隨叫隨到的親切服務,更不會有整理清掃房間的客房服務。室內(nèi)原有的家具陳設就很有限,因為無法滿足生活上的所有需求而需自行添購。從衛(wèi)浴到廚房,從洗衣到清潔,生活大小瑣事都得一一自行張羅打理,尤其是垃圾的清理。
清理垃圾很苦手
我來自臺北,對于垃圾的處理與分類,有一定的認知與概念, 但面對細到令人無法招架的東京的垃圾分類方式,就算是三個月甚至半年,我都無法詳記起來。就像電影《食神》里所講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但即使有心,卻不見得可以成為一位叱咤小區(qū)的垃圾達人。
那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當時我新入住公寓的時候,房內(nèi)桌上就冷冷地躺著一本垃圾處理手冊,這本恐怖手冊上詳細記載了各種垃圾的處理方式。
比方說,寶特瓶的瓶蓋跟瓶身要分開丟放,瓶身的塑料包裝要撕掉以塑料類垃圾處理;又或是鋁箔包的吸管跟鋁箔紙盒也要拆開丟棄,但丟之前記得要壓扁。至于牛奶盒在喝完里面的牛奶之后,它就搖身變成找麻煩的惡魔,因為牛奶盒的盒身載明了分類前要清洗干凈,再沿著上頭印刷的虛線剪開,并得曬干后才可以回收。至于把玻璃碎片包起來的時候,則得用簽字筆寫下「小心玻璃」字樣。此外,瓶子與罐子要分開回收。至于紙類,就更要小心呵護了。報紙傳單等書類,要規(guī)規(guī)矩矩地以A4的規(guī)格呈現(xiàn), 并用線繩把紙類整齊綁好,為此,每個人家里通常都有一捆線卷(沒有者可以去便利店購買)。至于超過30公分的垃圾,則稱為「粗大垃圾」,不能丟!要打電話請專人來回收, 部分還需給付清潔費。為避免外國居民不懂日語,還以圖文并茂的方法刊載介紹。
知道何為「資源垃圾」「可燃」與「不可燃」,搞清楚何者該分類或何者無須分類后,接著就得知道每種垃圾的回收日期,金木水火土月日曜日(日文上的星期幾),日日不同, 時間則因區(qū)域不同而不同,即便是當天回收,也仍有細項區(qū)分。此外,晚上請別拿垃圾出來丟棄,會被貓狗抓爛;早上也別太晚拿出來,因為回收時間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也別置放路邊, 有礙觀瞻,還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錯過了收垃圾的時間,也別以為沒人看到就偷偷拿出來丟了便罷,被猶如糾察隊般的鄰居婆婆媽媽看見,可是會在垃圾袋上面寫字教訓申誡一番。講到這里,任誰都開始懷念家鄉(xiāng)風景了吧!
我曾經(jīng)由于不知道狗屎是垃圾(可燃?)還是資源而苦惱不已,曬衣服時還邊心里嘀咕著邊曬牛奶盒,最后還是決定往后都喝玻璃瓶鮮乳。因而光是垃圾的處理問題,就令我在滯留日本期間十分「苦手」(困擾),所以只好從源頭下手, 想辦法從減少垃圾的產(chǎn)生開始,來降低處理垃圾時所面對的種種挫折與時間上的耗費。
人與物的生存戰(zhàn)
生活空間小,除了要勤于處理垃圾,避免被其占據(jù)外,另一方面,空間的「收納整理」也同樣重要。我相信很多人也被其困擾不已,這也使得日文雜志與日文書籍上,總看到許多整理達人不厭其煩地教導人們?nèi)绾巫龊镁蛹沂占{整理的知識信息。雖說是收納整理,在日本卻永遠是一門顯學。
畢竟日本和歐美國家大不相同,并非人人家中都有個大型車庫、倉庫或是地下室,總有用之不盡的空間來堆放雜物,因此必須時時提高警覺,以免被這些不知不覺增加的生活物品威脅到生存空間。特別是對于生活空間狹小、居住在都市的日本人來說,收納整理相當重要,如何讓家中能「一無長物」,且用品能整齊排列,不至于「須到用時方恨找」,件件都在考驗著我們的生活智慧。于是,在觀看日本的家具、櫥柜、各式各樣的整理盒或是小道具時,總會看到許多體察人性的貼心設計,其目的就是要用設計來解決惱人的整理與收納問題。
若不懂整理,「設計」只是一知半解
對我來說,設計的核心價值就在于解決問題。
日本有許許多多的生活用品店鋪,甚至是所謂的「百元商店」或「千元商店」,這些商店所販賣的產(chǎn)品應有盡有,共通的特色就是便宜,用100日元可以買到時鐘、買到臉盆,花1000日元還能買到一張桌子或一把椅子。也因為便宜、方便,有時候我們不太計較質(zhì)量,就算壞了,丟了也絲毫不覺心疼。
但這些廉價又便利的商品,就長遠來看,是否就真的解決了你的問題了呢?為什么我們的生活空間就無法像設計雜志上的漂亮居家那樣,又簡單又干凈,抑或那些照片只是遙不可及的幻象呢?
出于對收納整理與用設計解決問題的興趣,我前陣子看了幾本相關的書籍,其中一本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所寫的《斷舍離:人生整理術(shù)》,號稱「改變30 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shù)」;一本則是聲稱日本銷量破百萬冊、由近藤麻理惠撰寫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此外, 還有我事隔多日追讀的山下英子的另一本《斷舍離:打造能量屋篇》。雖然書籍的標題有浮夸之嫌,但這幾本書卻是近年來少見的用觀念、理由來說服人們有關「整理」一事的書籍。因三本皆為日文翻譯書,也讓我得以從中窺見關于日本居家收納的觀念正在逐步或顛覆性的改變中。它不再要你一味地買更多的柜子或是盒子來將生活用品整齊地堆放,堆放到以至于找不到的窘境來得到暫時的整齊,而是改以正面積極態(tài)度,引導出人與物的關系,正視自身的需要,從根本性的理解、厘清來解決事情,從而得以早日遠離雜物的束縛,并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救贖。
就像好設計一般,設計師用作品講述的不是「因為要讓它看起來很美、很酷!所以我這樣設計」的淺碟設計,而是「因為要解決某某問題,所以我選擇這樣的做法(設計)」。有道理的設計,其中更多了對本質(zhì)的反思,使得「斷舍離」或「怦然心動」不只是空間的收納整理術(shù),還是人生整理術(shù), 要釜底抽薪地改變讓人「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的物品關系與感覺意識。新的整理術(shù),不僅要解決表象問題,更要灌輸新的人與物的價值觀念。
《新整理術(shù) 斷舍離》
如何斷、舍、離?又如何怦然心動?
什么是「斷舍離」?光是這三字就引人好奇。「斷」是所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舍棄多余的廢物,「離」則是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著,其精神都從這三要義延伸展開。
我看《斷舍離》一書最大的重點在這整理的三字訣,以及根據(jù)每個人的狀況的不同因應之道。尤其是對于一直生活在世界前三大經(jīng)濟體、發(fā)達國家、也富裕慣了的日本人來說,物資從來就不虞匱乏。明白地說,只要有錢,在日本幾乎沒有買不到的東西。于是不知不覺地生活中就堆放了很多用不上、不再用或是他人致贈的禮品,這讓身為雜物管理咨詢師的作者山下英子大聲疾呼要將用不到的物品盡可能地舍棄,只留下有用的、對生活有幫助的物品。
《斷舍離》重理性,反之,《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重情感。書籍里抱持的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只要是沒有給人「心動」感覺的物件就請「謝謝!再聯(lián)絡!」。一旦熟諳這道理的話,整理就只是「一次到位」的動作,而無須過一段時間再從頭反復進行清理了。作者的論點在于,只要待物的「態(tài)度」對了,往后便會一勞永逸。只要想到往后不會再埋首于讓人不斷整理的行為,我不禁馬上就成為了對「斷舍離」怦然心動的忠實信眾。
山下英子
丟棄(舍)的行為,總是挑戰(zhàn)著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舍棄第一個對象時,心里會有些忐忑,因為我們長久以來總將「節(jié)儉」當作一項美德來看待——把物品囤積著,總有一天會用上,因此只要考慮將「還能用」的東西丟棄,心中的罪惡感便油然而生。對于物品是否該丟棄,應該回歸到考慮這個問題的主角,即自身,由「自己」來決定這個物品的去留。它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會不會用到?什么時候會用到?而非站在物體的本身,評斷它還能不能用。終究是能用的東西太多,但想用的東西,往往就只聚焦到其中的數(shù)樣而已。也如同我們常聽到的:「想要的東西,很多;需要的東西,很少。」所以某物若能讓你無法斷舍對它的依賴,又能夠讓你對它心動不已,便是讓該物品留下的堅強理由了。
若是一時心軟,抱持了「丟了好可惜」而非「這個適不適合我」的判斷,終究注定陷在自己設定的泥淖里無法自拔。于是家中總是輕易地被一些可以用但卻不需要的對象填滿,不知不覺就是三年、五年,也就難以擁有簡單與清爽的生活空間了。
這究竟是對物件的節(jié)儉,還是對空間的浪費呢?
整理、收納大不同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術(shù)》一書中點醒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越擅長收納的人,越容易堆東西。」因為把東西都收起來了,久了之后,根本忘記了有什么,于是就會不斷地繼續(xù)購買、繼續(xù)堆積、繼續(xù)收納,然后繼續(xù)整理。
之所以《斷舍離》要把「整理」和「收納」分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若不將不需要的東西篩選掉的話,就將一直反復地整理一些不需要的東西,成為一個整理的奴隸,也將持續(xù)購入新的柜子或是割讓出收納空間來擺放這些好幾年也派不上用場的東西,更形成了無謂的時間與空間的浪費,讓原本自以為是美德的「節(jié)儉」行為轉(zhuǎn)變成了對空間的需索無度。
舍不得丟是一種狀況,還有另一種舍不得的狀況是「舍不得用」。許多好東西因為舍不得用,而被藏在柜子里面不見天日。山下英子認為,有好東西舍不得用而把它收起來,還勉強自己去用比較差的,這樣的話品位永遠都無法提升,也影響別人看待你的態(tài)度。明明有好的東西,卻容許自己去用次等的物品,對物品和贈送禮物的人的心意,其實都是一種浪費與虧待。
所以要借著「斷舍離」去找回失去的空間和能量,找回那些能讓你感到怦然心動的能量。例如,常常有人會把穿舊了、破了的衣服作為家居服和睡衣來穿,這就完全違背了「家居服」與「睡衣」的意義,穿家居服和睡衣是因為穿了覺得舒服,而并非意味著在家中就要接受比較差的穿著質(zhì)量,就應該穿著隨便或是邋遢。舍棄的背后,正是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
當漸漸了解整理該從「舍」做起后,就必須建立起「斷」的觀念。因為家中塞滿的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是水庫里堆積的淤泥一樣,占據(jù)了有用的空間,而當我們已經(jīng)將水庫的淤泥清除干凈之后,若是無法阻絕上游的泥沙繼續(xù)流入水庫的話,清理的工作就將永不停歇。所以,「斷絕不需要的東西」的斷念態(tài)度更為重要。
該如何斷絕呢?要行「斷」的決定之前,應該站在一個相對宏觀的時間軸上,小心翼翼而寧缺毋濫地限制每個要進駐你生活空間的物品,其標準仍然和舍棄的標準相似:不是這東西「我有沒有」,而是「我需不需要」, 關鍵在「我」。這個物品能否讓我的生活更美好,還是在一周、半月之后, 我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對它進行處理、收納、丟棄或致贈他人。想到這里,不禁覺得當時選擇喝瓶裝牛奶而棄紙盒裝牛奶是有效率的做法, 節(jié)省的時間,可以浪費在更多美好事物上,尤其是那些讓你怦然心動的事物。
我們不就是為了追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事物,為了生活里洋溢著幸福感才一直努力的嗎?《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講到的整理二部曲,一是「判斷物品是否要丟掉」,其重要的整理觀念是:整理時選擇的并非「要丟掉的東西」,而是「要留下的東西」,選完后其余全部舍棄,讓空間立馬清爽起來!不過人之所以難以丟掉東西,是因為總覺得「還能用」「還有用」「還有感覺」,所以即便是丟東西,也是要循序漸進:衣服、書籍、文件、小東西、紀念品等,慢慢練習才會更加上手。如果在丟棄時不知道往后還會不會用到,可以依據(jù)種類設定期限,超過期限即使還有用處,但可能你已經(jīng)忘記物品的所在了…
二是要「決定每件物品的定位」。如果通過第一關所留下的物品面臨流離失所,沒有容身之處,它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占滿生活或工作的區(qū)域,當意識到時已讓人不知所措,往后反而會花更多時間收納整理甚至丟棄。因此,對這些流落異處的失怙物品更要加以管制,重點在于當這些物品累積超過一定程度時就要集中管理,避免成為亂源之始。有時,我們常常因為一些小習慣或是覺得麻煩,就稍微姑息忽略,但只要養(yǎng)成斷舍離的習慣, 之后的生活或工作就會便利許多。
改變習慣與觀念,整理更輕松
比方說,選用收納盒不要用有蓋子的,而要用抽屜式的,因為一想到要開蓋的麻煩,人就會選擇放棄或拖延。又比方在整理襪子時不要用綁或是翻卷的,因為襪子平常被穿在人腳上已經(jīng)夠緊繃了,平常讓它放松好好休息,可以延長物品的壽命。還有收納物品時要以立起來的方式處理, 往后會比較容易尋找,像是書立起來就比疊起來好找多了也較不占空間。只要能有效率地處理庶務,就能擁有更多時間整理要事。
就我看來,基本上居家空間的整理態(tài)度與工作的整理態(tài)度還是有些差異。以「丟棄」來說,畢竟很多數(shù)據(jù)往往還會有很多用到的機會,只是自身的經(jīng)驗不會告訴你而已。若是將機密數(shù)據(jù)一袋袋亂丟的話,難保老板最后不會把無法讓他怦然心動的員工斷舍離掉。但是仍然有許多整理的方式,來減少數(shù)據(jù)占據(jù)空間的問題,比方說,變成電子檔案、放上云端、做好標簽方便日后搜尋。
從物件到人生整理術(shù)
好好地對待物品,就等于好好地對待生活與工作。時時關心并檢視身邊的對象,察覺它們所產(chǎn)生的能量是好是壞。如果是壞的就盡快移除,讓自己的情緒遠離負面的能量而多些正向力量,在好的空間里,能感覺到自在內(nèi)心的平靜、愉快。態(tài)度是積極正面時,做事效率也高,甚至可以激發(fā)更多創(chuàng)作的靈感。
這不僅只是用在整理空間環(huán)境上,與人的相處溝通也同樣如此。我們小時候就學過所謂「物以類聚」,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試著打造這樣的環(huán)境,過這樣習慣的生活,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就可以更明確地判斷自己「需要什么」「不要什么」,享受生活的美好,讓你有更多做好事情的正面能量。我也試著從每次的搬家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去舍棄不要的對象,也檢視自己留下了什么,思考如何改進,這是一種認識自己的過程與方式。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講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意即有關學習,要日益精進,廣學多聞;關于修道,則是要日漸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蕪存菁而能明心見性。我也常常在日本的設計或是藝術(shù)里,看到許多「留白」的空間,讓畫面或文字因為有形無形的留白空間,而多了喘息與想象的美感。就好像京都龍安寺里的枯山水庭園,一個方丈空間,有白石與白砂羅列,總能散發(fā)一股力量,讓熙來攘往的觀光客,愿意安靜地坐在廊緣并望著庭園,沉靜地思考。而這些留白,正是我們常說的「減法美學」,不斷地去刪除不必要的元素,留下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盡管剛開始不太容易,一旦養(yǎng)成習慣,就會覺得一天不去檢視仿佛少了什么。通過不間歇地削除身邊不必要的人與事物,慢慢察覺到一種最好的狀態(tài),與那些對你最重要的人、事、物更親密地交流,進而探尋到生命中的幸福真義。
本文節(jié)選自《知日?斷舍離》特集
吳東龍 ? text & photo
mu xing ? graphic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