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西湖龍井茶,可說是國飲之首,天下聞名。但其早先何時顯名于世?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歷史話題。從文獻記載的情況可知,杭州西湖產茶,始于中唐以后。但經歷北宋、南宋、元朝到明朝前期,卻從未見到有直接記載“龍井茶”的材料。這并不是說宋、元時期龍井無茶,只能說那時候龍井的地產茶并不出名,所以,也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我以為,最早向世人隆重推出西湖“龍井茶”的,是明代嘉靖年間的田汝成。他在所著《西湖游覽志》卷四中,有如下一段話:
老龍井有水一泓,寒碧異常,泯泯叢薄間。幽僻清奧,杳出塵寰,岫壑縈回,西湖已不可復睹矣。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郡志稱寶云、香林、白云諸茶,乃在靈竺、葛嶺之間,未若龍井之清馥雋永也。再上為天門,可通靈竺,徑術崎巘,草樹蓊郁,人煙曠絕,幽悄不禁。
田汝成在這里先寫老龍井的水和幽僻的環境,然后贊揚龍井所產茶葉是“兩山絕品”。所謂“郡志”,指的是《咸淳臨安志》,其中載有寶云、香林、白云諸茶。我們知道,元代,杭州未修過府志,而明代曾五修《杭州府志》,只是洪武、永樂、正統三志早佚,田汝成之前只有一部《成化杭州府志》,就算它記杭州茶,抄的一定是《咸淳臨安志》。所以我認為田汝成實是推崇和推廣“龍井茶”的第一功臣。可惜的是,他當時高度評價龍井茶為“兩山絕品”,卻仍然沒有引起人的重視,到清代乾隆前期都是如此。
這樣說是有根據的。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歷第一次南巡杭州,浙江和杭州的地方官安排他到天竺觀看茶農炒茶。乾隆皇帝看得興致勃勃,便作《觀采茶作歌》詩一首,記其事,講觀感: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柔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隸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防微猶恐開奇巧,采茶朅覽民艱曉。
盡管詩中有“西湖龍井舊擅名”的句子,但“皇上”本人并未到龍井,所以描述的炒茶情形并非本山實情。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第二次到杭州,這回他又去看了炒茶,但從他寫的紀實詩來看,這次前往西湖茶鄉時心情非常不好。為啥呢?估計是他發現上次來杭州天竺看炒茶,一路都是地方官員事先安排好的。皇帝駕臨,做“預案”、定“踩點”、排“人頭”,那是做官的一貫做法,也沒啥好大驚小怪。但偏偏乾隆帝不樂意,他認為看不到真情實況,看到的都是預先安排好的“作秀”,都是假的。于是,這次觀看炒茶的地點,乾隆帝自己定了“目標”:云棲。去看了之后,按照他自己的習慣是要做“功課”的,就是把看到、聽到、想到的用詩記下來: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采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云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
無事回避出采茶,相將男女實勞劬。
嫩莢新芽細拔挑,趁忙谷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后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按照自己的意愿看到了杭州當地茶農真實的勞作情況,乾隆帝感到很高興,想想像自己這樣親民,又這樣體貼民艱的皇帝好像也不多啊。不過,他高興歸高興,這回到的是云棲,仍然沒有到龍井去。
愛新覺羅·弘歷像
這時候,有一個人“發急”了。“龍井茶”這樣被“冷落”,使得當時身為舉人、揀選知縣的浙江桐鄉人汪孟坐立不安。“龍井茶”這么優秀,前朝田汝成這么隆重推薦,卻沒人當它一回事,這么下去情何以堪!推介“龍井茶”從田汝成開始后,一直乏人“接棒”,到現在似乎終于等來了“接力”的,而且還是皇帝本人親自出馬,但跑了兩圈,都“跑偏”了。這需要有人正確引導啊!于是,他特地編了一部題為《龍井見聞錄》的書,呈請皇帝“御覽”。書前“恭錄御制詩二首”,也就是上文提到過的兩首觀炒茶詩,擺出樣子給乾隆帝看,要讓他一翻開書就歡喜。然后么,就拐彎抹角地請乾隆帝去看看龍井。
在《龍井見聞錄》卷五“物產”一門中,汪孟隆重推出了“龍井茶”,所引用的材料,有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還有《浙江通志》《康熙錢塘縣志》等地方文獻中稱贊西湖“龍井茶”的文字。
《西湖游覽志》(明嘉靖初刻初印本)首次隆重推介“龍井茶”
現在沒有證據表明乾隆帝是否讀過汪舉人的這部“進呈御覽”的《龍井見聞錄》,但事實是這場“龍井茶”的吆喝“接力賽”從此以后跑上了正軌:乾隆帝從第三次南巡到杭州起,直到第六次來西湖,都去了龍井,喝了“龍井茶”,寫了“龍井茶”詩,品題了“龍井八景”。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初到龍井,“回家作業”寫有《坐龍井上烹茶偶成》詩:
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
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谷雨前。
何必鳳團夸御茗,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辯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此詩一出,西湖“龍井茶”名聲大噪,連皇上都給它寫“廣告詩”了!這當然非同小可了。所以說,在推廣“龍井茶”的這場明清“接力賽”中,汪孟應該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乾隆帝如此喜歡“龍井茶”,一再吟詩歌詠。“龍井茶”還成了指定貢品,于是身價百倍。這些對“龍井茶”而言,應是實至名歸。甚至因了乾隆帝喜愛“龍井茶”,還改變了這種茶的制作時令。據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中的《高宗飲龍井新茶》一文稱:“杭州龍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為貴,后則于清明節前采者入貢,為頭綱。”為了制作貢茶,西湖“龍井茶”的采制時間提前了一個節氣,“明前”“雨前”的叫法就是這么來的,一直流傳至今。徐珂說,有時候乾隆帝還用“龍井茶”擺專門的“茶宴”,請大臣品嘗,并作為賞賜之物:“頒賜時,人得少許,細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高宗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詩紀之。茶宴日即賜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詩于上。宴畢,諸臣懷之以歸。”這些,都非常直接地替“龍井茶”做了“活廣告”。
乾隆帝題寫的龍井詩碑
乾隆帝到過龍井品嘗“龍井茶”后,杭州老百姓當然也不會放過這么好的宣傳“龍井茶”的機會,于是當地就衍生出不少故事來,最有名的就是“十八棵御茶”的傳說。說的是乾隆帝一次在龍井獅峰山下和茶農一起采茶,剛采了一把,京城來報說太后生病,他便急急回京。太后見了乾隆帝,聞到一股清香,便四下詢問。乾隆帝左右尋找,無意中摸到口袋中的那把茶葉,經過幾天的壓揉,已變干扁。太后聞茶味香,便讓宮女烹煮,飲后神清氣爽,不禁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一高興,就將他采過的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有“十八棵御茶”,各地旅游者游覽至此,多半都會前往一訪,拍照留念。
乾隆帝對西湖“龍井茶”的貢獻,可謂大矣!
圖片來源書籍
文章來源《杭州茶趣》
作者系杭州文史研究會顧問、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