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1 微觀上海
上影廠建立于1949年11月,幾乎與新中國同時誕生。上影廠翻譯片組,也就是后來上海電影譯制廠的前身,許多高質量的譯制片從這里產生,飛入各地的影院,飛進無數觀眾的心中。六十多年過去了,人們對自己熟悉的配音演員充滿美好的回憶。2014年1月5日,“好聲音”李梓離我們而去,不禁讓我們回想起那個年代那些譯制片和那些幕后的美好天籟……上影廠那一代配音演員是無數人青春的美好記憶。然而那些美好的聲音正在一一與這個世界告別,帶走那個永不再來的黃金時代……
畢克――中國的“高倉健”
之所以稱畢克是中國的“高倉健”,是因為他最先為日本冷面巨星高倉健主演的片子《追捕》、《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新干線大爆炸》、《兆治的酒館》和《海峽》等故事片做了成就獨到的配音;為高倉健飾演的一系列人物配音時,則使人感到冷峻、凝重,完美地再現了高倉健塑造的各種充滿男子漢魅力的形象。
畢克2001年逝世以后,高倉健還發來了唁電,并托人帶來了冥香,請人代焚于畢克的靈前。這也可以算做配音演員與原片演員之間的一段佳話吧。
除了高倉健,他配的大偵探波羅更膾炙人口。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他那分析案情的大段獨白,已經成為臺詞的經典了。
他的追悼會上,一遍遍地播放他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的大段獨白。相信他的聲音還會長遠地留在人間。
尚華——超水平“學霸”
據尚華先生本人較為保守的估計,從事配音工作年來,他至少配了600多部影片。尚華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將一種詼諧與幽默的情緒,通過他的語言,不露痕跡地體現在角色。
尚華雖然用了很大力氣背臺詞,但是更多地是一直在琢磨怎樣吃透人物,貼近人物,直到實錄前試戲的一剎那。劇校的雷長喜回憶:“過去在上海多次跟尚老師一起配戲,但是從來不知道他是怎么準備戲的。這次,跟他住一個房間,才知道他有多么用功。每天晚上念臺詞都要念到深更半夜。一個那么有成就的老演員,還那么兢兢業業地對待每一個角色,真叫人感動。”
尚華能把《虎口脫險》的指揮配得那么出彩,也是他超水平用功的結果。“樂隊排練”那場亮相戲,不知道他念過多少遍臺詞,也不知道他在放映間排練過多少次,只知道,那幾天他的高血壓升到過一百九十。他配得特別出彩的。
孫道臨——難忘的“哈姆雷特”
孫道臨不僅在國產片銀幕上成功塑造了許多激情鮮活的角色,還是一位出色的譯制片配音大師。他為《王子復仇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伯爵》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配過音,特別是1958年他在《王子復仇記》中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堪稱銀幕經典。
《王子復仇記》是孫道臨的杰作。孫道臨在這部電影的配音中所達到的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連他自己也沒有能超越。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立刻就成了演藝界訓練口音的標準教材,甚至對全國人民從此以后的說話腔調產生了潛在的影響。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瀟灑、俊逸、高貴而絕無媚俗氣。在此基調上,各種情緒起伏上下,流轉跌宕,令人耳不暇聞。從一出場的疑惑憂傷,到鬼魂告白后的悲憫激憤,裝瘋賣傻時的冷嘲熱瘋,海濱獨白的浩瀚思慮,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顛,表現出驚人的節奏和情緒控制能力,其專業技巧和素養當世無人能及。
2007年12月28日早上8時59分,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富潤生——配音界的“藝術派”
“配音藝術,是還魂的藝術。還人物的氣息,還人物的神。”已逾八十歲高齡的著名配音藝術家富潤生在做客電視臺節目時,曾如此暢談他曲折的配音路上令人難忘的點滴和他對配音藝術的心得和領悟。
從唱京戲到演電影,再到排話劇,富潤生在藝術的舞臺上輾轉奔波,終于在1950年踏進了譯制配音的神圣之門,這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八十年代配的《金環蝕》中的石原,應該是他的杰作之一。石原表面看起來土里土氣、猥瑣不堪,像個小雜貨店老板,可他實際上卻極精明、有魄力,是個能左右日本政壇大人物命運的巨富。富潤生既配出了他出身寒微的小市民氣,又配出了他叱咤風云的大將風度。
1981年,突患喉癌的富潤生一聲嘆息:“我想我不能再配音了。”可是他從來沒有停止在配音路上的跋涉,依然活躍在配音界的各個領域,堅強而執著,只為他一生摯愛的配音事業。
蓋文源——精湛的“分音術”
蓋文源是上海電影譯制片廠中配音演員中的“實力派”人物之一;他的聲音深沉豪爽又極具力度,參與配音的國產、國外電影共約800多部,其中近百次擔任主配;他用聲音塑造的《斯巴達克斯》中的斯巴達克斯、《少林寺》中于海扮演的曇宗師父、《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湯姆叔叔、《王中王》中的卡瓦利埃(貝爾蒙多飾)、《野鵝敢死隊》中的肖恩、《現代啟示錄》中的克斯上校(馬龍·白蘭度飾)以及電視劇《交際花盛衰記》中的紐泌根等正反派人物形象,雖個殊異,但均各具風采。
對于配音演員來說,用多變的聲音駕駛各種角色,避免千人一腔,無疑是最高境界;而要做到這一點,著實難點!蓋文源在電視劇《還給大地》中為老演員李炎所飾角色配音。李炎的聲音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較難模仿。蓋文源尋其前鼻音的“亮點”作為“突破口”,配出的效果幾乎亂真。李炎聽罷他的配音大為驚嘆。
蓋文源在國產電視劇《追捕賊王》中一個人為“黃瘸子”和“滄州鷹”兩個角色配音,其中有兩個同場對話的場景,震住了導演,瞞過了觀眾。又在英國電視劇《女領隊》中“估計重演”,擔任了5、6個人物的配音任務,也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蓋文源倒是沒有什么“分身法”,不過,我們卻領略到了他精湛的“分音術”。
李梓——廠里的“當家花旦”
李梓作風穩重,踏實,不顯山,不露水,不事張揚,好像也不是很會說話。幾乎不記得她談過什么像樣的配音心得、體會,可她配出來的人物卻很貼切。配《猜一猜誰來赴晚宴》時就像個老年知識婦女,配《葉塞尼亞》時就像個帶著一股野性的吉普賽女郎,而配《啊,野麥嶺》時就像個農村小丫頭。許多觀眾特別欣賞她配的《音樂之聲》中的瑪利亞,原片的唱和李梓配的對白銜接得那么天衣無縫,好像就是李梓自己在那里又說又唱,非常精彩。
曾被譽為“當家花旦”“永遠的葉塞尼亞”。李梓經歷了上海電影譯制廠最輝煌的時期,在接近半個世紀的配音生涯中,李梓最為人熟知的角色包括《簡·愛》中的簡、《葉塞尼亞》里的葉塞尼亞等。李梓的配音作品還包括《巴黎圣母院》《音樂之聲》《英俊少年》《望鄉》等電影。
2014年1月5日18時45分,李梓同志在中國上海去世,享年84歲。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