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透視成長問題——父母孩子攜手情商成就未來》)
我的情商觀
丹尼爾·戈爾曼將情商分成了五個方面,涉及了五種能力。在我看來,情商就是一個核心、兩個能力和四個方面。有點中國太極圖的意味—— “一”生“二”, “二”生“四”。
情商的“一個核心”指的是“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情商的“兩種能力”指的是個人能力和社會能力;情商的“四個方面”指的是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群體意識和人際關系管理。“一”生“二”,指的是我們需要學習具備的兩種能力——個人能力和社會能力,道理很簡單,自己要成長必須具備一些能力,我們有生活在社會上需要和人打交道,就需要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二”生“四”,指的是個人能力和社會能力又分別包含了兩個方面,個人能力包含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社會能力包含群體意識和人際關系管理。
情商的四個方面,又對應著四種技能:認識自我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認識他人的能力和管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前兩種能力旨在讓你了解自己、發展自己,后兩種能力旨在讓你了解他人,學習與人相處,學會與人合作,進而從社會大環境中讓自己進步。這四種技能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自己”——自己認識自己、自己認識別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如何與別人相處,而這些能力又恰好可以解決文中涉及的七類問題。更重要的是,情商是“自己是一切的根源”的最好詮釋,是真正讓我們學會如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它讓知道遇到問題要從自身找原因,從自身找方法,這樣的思考角度恰能幫父母和孩子構建完美的溝通平臺。
認識自我的能力:是讓你準確感知自己當前的情緒,了解自己的真實情況,能正確的評價自己,明確了解自己行為的原因。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況,有時你可能會感到不安甚至痛苦,這都需要你有勇氣和耐心,文中很多問題的背后都隱藏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管理自我的能力:是當事情發生時你能夠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看透事情而不被事情擊垮,控制、激勵自己并不是那么簡單,最大的挑戰在于控制自己習慣的行為傾向。情緒的存在一定有目的,每一類問題的背后都隱藏著你的情緒,問題的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過程。
認識他人的能力:是讓你認識別人的情緒,別人的情況,別人的感受,人經常陷入自己的思緒中,而忘記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個世界并不只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同樣有朋友、家人、老師,同樣和別人交流,這種能力對將來走向社會很有幫助。
管理人際溝通的能力:是讓你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讓自己受歡迎,讓自己不在生活在孤島中。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一個人的世界會讓你瘋掉的,人與人的溝通,你也負責了“半邊天”,與人相處,就像你面對鏡子,當你對著鏡子笑,鏡中人也會對你笑。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挖掘自己,激勵自己,克服困難,控制情緒;認識別人,激勵別人,幫助別人,關愛別人,友好共存,共同進步,實現價值。這濃縮了人的一生,是我們追求奮斗和實現自己的過程,也是我透過情商想向你傳遞的。
智商和情商的關系
對于智商和情商的關系,我作兩個比喻:
第一個是用水管和水龍頭作比喻,智商就像水管,情商就像水龍頭。如果僅有水管(智商),水龍頭(情商)沒有打開,水是出不來的,打開的小,流出來的水也會少;如果水管細(智商差些),水龍頭打開的滿些,水也可以流出來,但是假如水管太細,也是不行的。
第二個是用武士和鋒利的寶劍作比喻,智商就像鋒利的寶劍,情商就是武士的膽量,智商再鋒利,可是武士沒有膽量,也是沒有辦法打仗,更甭談取得勝利了。
在我看來,智商和情商是一個結合體,在一個人成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缺少哪個都不可以,智商雖說來主要來自先天遺傳,但后天也是訓練的,譬如記憶力、邏輯思維的能力等等;而情商則完全來自后天學習生活環境、學習和培訓。如果我們刻意去分割開硬是強調一個的作用,結果就很可悲了。
家長和孩子需要的情商
西方有句話,叫做“智商決定錄用,情商決定提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情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墻上,有這樣一條校訓:“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情商為人們開辟了一條事業成功的新途徑,它使人們擺脫了過去只講智商所造成的無可奈何的宿命論態度。
丹尼爾·戈爾曼說:“一個人如果不具備情感能力,缺乏自我意識,不能處理悲傷情緒,沒有同理心,不知道怎樣跟人和諧相處,即使再聰明,也不會有大的發展。”
英國《泰晤士報》:“情商是開啟心智的鑰匙、激發潛能的要訣,它像一面魔鏡,令你時刻反省自己、調整自己、激勵自己,是獲得成功的力量來源。”
我們經常聽到兩個詞: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也許很多同學憎恨應試教育,可是又對素質教育沒有感覺。我們為什么搞教育,同學們又為什么來學校學習,學習之后又想做什么,你有學習的動力么?這些問題你是否思考過,我希望你能好好思考下,找到自己學習和生活最根本的東西。
很多國家都將情商教育課程引入了中學,希望孩子的智商跟情商能均衡發展。我國正施行應試教育,又在提倡素質教育,絕大多數同學和家長將學習的不快樂,將所有的不滿都推到了應試教育上,不少人想從素質教育上找出路,可結果都是流于形式,迫于現實考試的壓力總是淺嘗輒止,甚至連嘗試都不敢,素質教育更多的是存在于老師的論文里。可是你忽略了一點,你沒搞清楚這兩個問題:教育到底要教什么,學習到底要學什么。
在我看來無論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其目的都應該是為了培養我們生存的能力。人活著是為什么,亞里士多德說的很有道理,“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這是我們真實的寫照。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說白了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快樂,讓關心自己愛自己的人更快樂,進而讓生活圈子里的人更快樂,乃至整個社會更快樂,快樂幸福正是生存所追求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生存,更好、更快樂、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生存!
這恰恰是我希望你了解的東西,無論是智商還是情商都是為你服務的,都是為了讓你更好,更有能力,所以你不要被他們奴役了。正如我在前文一直給你講的,“自己是一切的根源”。
丹尼爾·戈爾曼教授在他的《情商》一書中,提到父母和孩子應該學習“學習能力”,因為“學習能力”是一切知識的基石,決定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決定了孩子在未來的成就。他認為學習的能力包含七個方面:
自我信任:感覺能駕馭自己及自己的行為與周圍事物,相信只要努力就很可能成功,也相信通過努力他人會提供協助。
好奇探求:認為探索世界是好的,而且可帶來樂趣。
進取意識:有發揮影響的意愿、能力與毅力,具體而言就是一種能力與效率感。
自制自律:具有與其年齡相稱的自我控制能力。
人際關系:能與人達成起碼的互相了解,根據了解他人和他人對自己的了解建立和諧友善的關系。
溝通能力:具備與人交流觀念及交流感受的意愿與能力,首先必須能信任別人,且從人際交往(包括與領導的交往)中獲得快樂。
合作:能夠在個人需求與團體活動之間取得均衡,不會顧此失彼。
其實,我對當前的很多教育頗有微詞,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搞枝干,卻忽略了樹根。國外的精英培育重在孩子的內心,教給孩子怎么理解自己,怎么認識自己,如何看是世界,說白了是解決孩子內心世界的問題,讓他們清楚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只有明白了自己希望做什么,能做什么,才會發揮自己更大的能力。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一開始就強調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多掙錢,給孩子灌輸的盡是如何掙錢的觀念,可結果呢,錢沒掙多少,盡是在為別人打工。美國人精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們知道如何管理別人,讓別人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價值,這是你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之所以希望父母和孩子能了解情商使用情商,最重要的一點是,情商是關于自己的能力,當你認識了情商,它會讓你思考自己,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并且由己推人,了解別人,學會更好的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現在的學校對于孩子內心的教導很少,到了大學更多的還是教授知識和技能,學生對于社科、哲學之類的全然不在意,甚至把這些東西當作雞肋,殊不知這在國外是學習最多的。
教育應該幫孩子認識自己,把自己的心壘的牢靠些,進而彰顯孩子的潛能。正如哈佛教育學院的心理學院的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說的“時代已經不同,我們對才華的定義應該擴大。教育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引導他們走入適性的領域,使其潛能得以發揮而獲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們完全忽略了這個目標,我們實行的是一視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個人都教育成大學教授,對每個人的評價也都是依據這個狹隘的標準。我們應該做的是減少評比,多花心力找出每個人天賦加以培養。成功可以有無數種定義,成功的途徑也千變萬化。”
情商能讓我們學會審視和了解自己,學會怎樣激勵自己,讓我們能夠從容地面對痛苦、憂慮、憤怒和恐懼的情緒,并能輕而易舉地駕馭它們,就像哈佛大學的校訓說的那樣:“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用情商解決問題
情商的核心是“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正是基于此,我們得到了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步驟:
第一步:遇到問題時,請先平復自己的情緒。
第二步:將自己所遭遇的情況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來。這一步不是必須的,但是建議盡量做一下,對你平復情緒和思考整個事情有幫助。
第三步: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看自己的哪些原因導致了這件事的發生,自己應該負什么責任,自己做錯了什么,是否有誤解的地方。
第四步:這件事對別人有什么影響,別人可能的感受是什么,別人在這件事中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
第五步:思考所有可能解決這件事的辦法。
第六步:評估各種辦法的可能后果。
第七步:選擇一個辦法,付諸實行。
說明:在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我們盡量要減少讓別人不斷做出讓步的想法,你不可能完全掌握別人,從自身能做的著手,通過自己的改變去影響別人。
提升情商的方法
情商和你息息相關,提升自己的情商,首先,你需要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遇事坦然,凡事往好的方面看,對自己有信心,沒有不經歷挫折的人生,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和事;其次,你需要應及時解除自己的心理枷鎖,如自卑、壓抑等,一個簡單的做法是如向自己信任的長輩、朋友傾訴,聽取他們的意見或建議等;再次,你需要學會寬以待人,嚴以律己,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和個性,增強自律力,凡事都能理性思維,不憑沖動行事。 最后,給你幾條提升情商的建議:
建議一: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
花時間審視自己,寫下你最重要的信念和價值觀。問問自己,我希望自己按怎樣的價值觀來生活。拿出一張紙,分成兩欄,把你認為重要的信念和價值觀寫在左欄,把你最近覺得做的不光彩的事情,包括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情,寫在右欄。思考下你的價值觀跟你的做事方式一致嗎?如果不一致,你需要想想自己該怎么說、怎么做才會讓自己自豪,至少可以讓自己更舒心些。你可以每周做一次這樣的工作,它會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提升你的情商的。
建議二:明白你的底線,學會劃定恰當的心理界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的底線是什么,只知道有些事情自己會抵觸,甚至會反對。也許你認為與他人界限不明是一件好事,至少大家能隨心所欲地相處,不用激烈地討價還價。但不明自己的底線,常常讓自己很被動,甚至被別人傷害你的感情而你卻不自知。界限清晰對大家都有好處,別人知道你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后,通常情況下不會主動侵犯你的底線。
建議三:定期讓自己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么會做哪些事情
情緒常常會不請自來,而不是聽我們的調遣,生活中你常常會遇到自己情緒莫名其妙糟糕的事情,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出現這種事情?當我們學會思考情緒的來源時,我們的自我意識會極大地提高。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要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么一些意料不到的情緒會無法控制地涌現,是什么在促使你做出異乎尋常的事情,如果我們不花時間問問自己原因的話,有些事情我們永遠也不會明白。你可以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你還記得自己什么時候第一次作出這樣的反應嗎?和誰相關?這次和那次有什么相似之處?是所有人都會引起你的這種反應,還是個別人某類人?你越了解自己做事情的原因,就越能做好準備,防止情緒來控制你。
建議四:設計一張自己情緒和理智的對照表
我們的情緒和我們的理智常常打架,你可能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允許情緒支配你朝著一個方向走,而同時,理智使勁拽著你的衣角,朝另一個方向走。所以,建議你設計一張情緒與理智對照表,把一張紙中間劃線分兩部分,在左邊寫出你的情緒要求你做什么,在右邊寫上你的理智要求你做什么。你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你的情緒如何遮掩了你的判斷力,你的理智如何忽視了情緒的暗示?情緒和理智有時很是矛盾,放任情緒支配往往給你帶來很大麻煩。設計這樣一張對照表,當遇到棘手的事情時,不妨拿出來對照下,既然不得不面對,那就采取代價最小的方法,看看是該理智對待,還是順從情緒。
建議五:公開自己的目標
你常常會遇見言行不一的人,說實話,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存在言行不一的事實,尤其當我們的生活不盡如人意時。當你做一件事時,如果別人不知道,即使自己做不到,你也不會覺得如何,但是一旦你將目標公開給別人,你就要考慮,如果自己做不到,別人會怎么看你,同時,你的目標一旦公開給別人,關注你的人也會關注你的目標和進步,給你帶來動力。
建議六:數數法緩解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你難免會遇到沖動或憤怒的事情,當你覺得自己失望、情緒沖動或生氣時,你不妨停下來深吸一口氣,呼氣的時候自己開始數“10”,一直深呼吸,倒數到“1”。數數和呼吸會讓你放松,阻止你貿然行事,給你足夠的時間恢復平靜,讓你從一個更清醒、更理智的角度對情形作出判斷。
建議七:多微笑甚至大笑
笑很簡單,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笑。其實,當你微笑和大笑時,你的臉會把快樂的信息傳給大腦,大腦會對你的面部神經和肌肉做出反應,以確定你的情緒。平時你應該多微笑,即使陷入失望或憂慮的情緒中,也可以強迫自己微笑,這會抵消消極情緒的作用。
建議八:學會傾聽
聽人說話簡單吧,可是很多人不會聽人說話。你肯定遇到過這樣的情形,當別人說話時,經常被人打斷,甚至你自己打斷別人說話,平心而論,你講的正精彩的時候,希望別人把你打斷嗎?當你和別人說話時,建議你把手邊的所有事情停下來,專心去聽,一直到那人說完為止。當孩子向你提問時,要把視線從電視、電腦或你正在做的事情上移開,眼睛注視著他,回答問題。傾聽別人說話,要專注,這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也只有專注你才能聽的更清楚,這也幫你贏得別人的好感。
建議九:具備同理心,學會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同理心。簡單地說,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事情發生后,把自己當成是別人,想象自己因為什么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如果自己是別人,自己會怎樣,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同理心,你需要了解以下幾點:
我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我。
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并據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
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變自己。
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