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經營班級
——構建班級文化新模式的思考
溫州八中
班級文化由淺入深,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三者構成了班級的隱性德育“場”,陶冶學生,發揮著育人的功能。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形成整體。
班級文化在理論上多分為“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所謂顯性文化,也就是物質文化,是可見的環境文化。隱性文化,則是一種“軟文化”,包括班集體在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觀念和行為文化。班級文化缺乏顯性文化,班級教育會失去強大的載體;但班級文化缺少隱性文化,班級教育就丟失了升華的靈魂。
馬卡連柯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應從建立班級集體開始。班級是學校實施教育和進行管理的基本單位,學生的思想行為受到班級文化最直接的影響。即使在同一校園文化中,不同的班級間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班級就像人一樣,是有思想、有性格、有精神的。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班級建設改革方案中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生命力”。學生就是在集體中接受教育,作為班主任,如何和學生共同撐起一片天,將班級建設成為師生共同的美好家園呢?我想,應該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互相依戀的友情、親情、“愛”情,而這種真摯的感情一定源自心與心之間相融相通、和諧共鳴的文化氛圍。因此,班主任必須非常重視班級文化氛圍的營造,以優秀的班級文化凝聚人心、引導成長、促進發展,讓班級充滿青春活力,充滿人文關懷,充滿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文化精神。
班級文化是開發學生生命潛能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資源和力量。社會學研究成果表明,中學生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最直接地接受他們學習生活、工作的小環境的文化影響。我們所要經營的是和諧的班級文化,它是一種充滿文明健康、理想道德、民主平等、團結友愛的綜合存在。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需要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三個層面來探索班級文化建設的一些基本規律,從而構建班級文化的新模式。
物質文化即指班級所在的教室,及其能夠充分利用起來的各種文化設施。教室作為固定的學習場所,其根據班主任、全班學生的美學思想,布置、裝點起來,具有熏陶力、感染力的環境氛圍和情調,對學生而言是很有歸屬感的。物質文化是顯性的、淺層的班級文化。但是,在布置時,必須突出時代性和人文性,著眼于總體的和諧統一。盡管物質文化屬于顯性的、視覺層面的文化,卻是學生道德情感、道德行為賴以形成的“隱性德育場”。只要將其涂上濃濃的文化色彩,突出其文化品位、時代氣息和人文精神,就能營造出一種和諧統一的文化環境。這種德育“場”的形成,將對陶冶學生人格、熏陶學生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高尚情感起到重要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境,用豐富集體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因此,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帶領全班學生,共同營造班級物質文化氛圍,搞好教室環境的布置。
營造班級文化,物質環境是基礎。教室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地,要建設好班級文化,就得美化教室環境。它不僅體現班級的精神面貌,還體現教育教學的宗旨。在班級文化建設實踐中,我們就曾創設了如下獨有的文化景觀。
站在教室門口,首先吸引你的就是“班級心愿”:“相聚三年,幸福一生”,八個書法大字;整齊有序的桌椅、新穎別致的圖書角、窗臺上嬌艷滴翠的花草,告訴你在這里生活著一群有高雅情趣的孩子;黑板上方是我們的班訓——“友愛拼搏,非同一般”。
前門里側有“我是最棒的”每周新星風采照片展區,張貼著班級每周評選出的多名優秀學生的個人風采照,個個臉上洋溢著自信和歡樂!在后黑板的左側有“成長大舞臺”,張掛著每個學生自己設計制作的成長足跡展板,形狀各異、五彩斑斕、個性飛揚。班級的宣傳窗則被分成班級行為公約、班級格言、班級大事宣傳欄和每周美文等若干小板塊。至于那別具一格的“名人名言”(其實是學生自己寫的精彩語句)等,更是班級獨有的文化景觀。
教室環境營造物質文化氛圍,就是力求教室的墻壁“會說話”,如主辦優秀日記專刊、優秀美術作品、優秀書法作品展覽,黑板報期期做到圖文并茂。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探索,使教室成為充滿潛力,充分體現和諧、靈動、凝聚的教育資源。
制度文化不等于制度,而是指制度制定過程中師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全班學生是否對制度價值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廣泛的認同,是否成了學生自覺的行動。只有各項制度符合學生的需要,真正發揮了規范作用才能稱其為制度文化,才具有德育功能。應不應該制定制度、制定一個什么樣的制度、如何執行制度、怎么保證制度得以實施,這些問題,大家說了算,才叫民主。制度是班級全體定的,也是用來規范和服務班級的,執行起來自覺性就會大大提高。同時,在討論制度過程中,班級成員會對制度制定的目的、作用、制度的內容、制度的執行等,有更清楚的認識和更全面的理解,認識制度的深刻性、貫徹制度的自覺性、維護制度的主動性會大大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實行自主管理。這樣既使班主任從繁忙的班級事務中解脫出來,又使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形成班級獨特的制度文化。
為規范班會費的使用,班委成員提出制定相關班規的建議,全班同學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組織委員對同學的建議進行整理和分類,公布在宣傳櫥窗里,全班同學進行自由討論、修改。最后在班會課對每一條建議由全班同學舉手表決,有三分之二學生同意即可通過。這樣經過“醞釀——討論——表決”的程序就產生了《班級班費使用規定》:
①成立“班費監督與使用委員會”,由11人組成。
②如果要使用班費,首先以書面的形式向“班費監督與使用委員會”提出申請,有8人或8人以上同意方可開支。
③對于一般支出,由委員會批準即可。
④若使用大額班費時,一定要通過全班同學集體表決決定。
⑤如果班委因急事使用班費,事后也必須通過委員會審批。
在教育學生學習做人的過程中,采取民主開放,點滴引導,逐漸升華的辦法,從班干部抓起,進而推進到班集體全部。在學期結束之際,干部向全體學生進行集體述職,陳述了他們的工作效果,每一位班委的工作實績,都得到了同學的認可。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班主任,靠有形的軀殼控制,這讓學生是害怕的;而靠無形的精神來引導,是讓學生信服的。
班級制度,要突出精神風貌、價值觀念、作風、態度各具有人文氣息的內容,給制度以靈魂,使制度富于人性化。一個人性化的班級制度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基本需求,必須體現出對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充分尊重,因此,班級制度中的每一項內容都應該在班主任的正確引導下由學生們自己來生成,這樣的制度由于考慮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需求而充滿著活力。
三、追求和諧人文、浸潤愛心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深層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被師生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理想追求、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培養學生堅韌、自信、勤奮、向上、誠實道德素養。
接手一個新的班級后,我組織學生討論:我們生活、學習在這個集體里的每一個生命,將來要成為怎樣的奇跡?通過充分醞釀,我們擁有了自己的班訓:“友愛拼搏,非同一般”。同學們認為這八個字凝聚了班級集體的精神,他們對班訓不僅僅有著字面的解釋,更有著自己的深刻理解。學生們自己形成的價值取向,其約束力是無形的,推動力是巨大的,“友愛”成為班級的連接紐帶,“拼搏”成為班級的奮斗精神,“非同一般”成為班級的發展目標。現在“友愛拼搏,非同一般”已經是我們班級同學的共同追求,是我們班級文化的精神靈魂,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和諧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和制約作用。
班級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要有積極活潑的班風,而且要培養學生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義務感,使每個學生在集體中都有一定的任務,都有自己滿意的角色,這樣才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開學初,我們提出“追求一種理念,追求一種過程,保持永恒而純潔的友誼”的口號。師生們把班級變成舞臺,傳播知識、傳播歡樂、傳播友誼,傳遞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班主任引領著一群充滿激情、團結向上的同學們為著一個共同的理想而奮斗。大家除了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之外,都執著地追求著一種“激流勇進”的人生態度。
主題班會課上舉辦了多種多樣的“學術沙龍”活動,開展了“我也是名人,我也有名言”的班級‘名人名言”推介活動,“種一顆詩的種子,添一縷智慧的光芒”的“快樂誦讀”活動、 “聽君一席話”的演講活動……
班內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羽毛球比賽、足球比賽、中秋節慶祝會、元旦晚會等等。這些活動使許多學習上不突出的學生,能在他所擅長的領域向班上同學展示他的才華,從而增進了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培養了他們對班級的親近感和“家”的歸屬感。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對“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學生能否接受這個班,取決于班集體能否滿足他在生理和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需要,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別人認可。營造班級文化,精神引領是核心。強調文化育人,尋求思想上的碰撞,改變學生的精神實質,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動上來,這是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所追求的。
四、構建班級文化的理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