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實驗中學 郭秀玲 2012年7月16日 10:01
讓學生學會在挫折中成長
現代的中學生很多都爭強好勝卻又經不起任何的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往往會采取過激的行為,或意氣用事,或悲觀失望,甚至消極頹廢一蹶不振。因此,對中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樣才能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呢?
首先,教師要經常傾聽學生的心聲,以便準確掌握學生的個性心理,這樣才能觸摸學生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了解學生紛亂痛苦的情感;才能引導學生戰勝自己,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其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幾乎每一個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會遇到挫折,只是程度不同。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挫折是客觀存在的,人生并非處處美好、舒適,總會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會出現烏云,平靜的海面會突掀巨浪一樣。適度的挫折并不是壞事,兩千多年前孟夫子就說過:“天之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孟老夫子這一名言之所以千古傳誦,就是因為它揭示了人成長的規律——只有經受過大的挫折磨難的人才會大有作為。既然人生道路上沒辦法避免挫折,那么,作為中學生,就只能學會在挫折中成長,在心理上作好應對挫折的準備。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對自身的發展充滿信心。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①信任每一位學生,學生會因教師的激勵而迸發出前進的力量。②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一旦發現就要創造條件施以良性刺激,積極扶植。③適當鼓勵,及時評價。自信心的形成離不開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進步應當及時肯定和充分鼓勵,并經常地給學生良性心理暗示:比如“你有能力做好這件事”等。只有在挫折面前保持樂觀自信,才能適應現代生活和時代發展的需要。所以,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第四,教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我所任教的班級有一名學生為人熱情,非常聰明,上課積極發言,可是每當他發言時學生們就鼓倒掌,他非常苦惱。我主動找他交流,幫他分析原因,告訴他要與同學處理好關系光憑熱情是不夠的,還要講求一定的策略與方法:①主動對人友好并表達善意。②與同學平等相處。③觀察大家的共同話題和興趣: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興趣也不同,但你要融入這個集體,就應該找到大家共同的話題并積極參與進去。通過引導,這名學生和同學的關系逐漸融洽起來。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使學生心情更愉快,精神更振奮,身體更健康。
第五,要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現代社會的必然需要,而抗挫折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從某種意義上講,抗挫折能力是現代人生存發展的基本素質。“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瑞士的父母讓孩子到別人家當保姆,美國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打工,日本人把城市的孩子送到農村鍛煉,有的還“花錢買罪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自己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力,而且有利于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能遇到挫折,如考試發揮不好,同學之間產生誤會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如讓學生完成某些艱苦的項目,親身經歷挫折的考驗;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以吃苦為核心的夏令營活動等。倡導學生要學做翱翔藍天的雄鷹而不做壘中鳥,要學做泰山頂上一棵松,而不做溫室的花朵。
總之,當今社會既充滿競爭與挑戰,同時也充滿機遇,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并立足于現代社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我們應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與生活實踐,增強自我適應能力,磨練自己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從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