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導學”實施方案
學案導學是今后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本次“學案導學”展評的目的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步驟為指引,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體,以教師點撥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學案指導學生預習、自學、交流、解惑。
一.預設學案
預設學案是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針對學生開發(fā)的一種學習方案。它對課堂教學及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預設,能幫助學生系統(tǒng)全面地把握知識內容,使學與導更有針對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預設學案是學案導學的準備環(huán)節(jié)。
(一) 課型、原則
1、基本課型
主要以新授課學案和復習課學案為主。
2、一般原則
(1)課時化原則:分課時處理學習內容,盡量一課一案。
(2)參與化原則:應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3)方法化原則:強化學法指導,注意其實效性與發(fā)展性,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4)層次化原則:學習內容要由淺入深,問題的設計要由易到難。
(二)基本內容、格式
學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習目標、知識結構、所教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前后知識的聯系、重點難點、學法引導、思考討論、注意事項、問題積累、習題訓練、課堂小結等環(huán)節(jié)。在學案的環(huán)節(jié)中還應該包括年級、學科、教材、課題和課型、任課教師等輔助內容。
在編制學案時,應依據課標要求、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和學習者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等情況而變,一般可分為填空式、圖解式、圖表式、習題式、問題式等。格式應靈活多樣,注重實效。實際上一個學案往往是以上幾種形式的綜合運用,從而給學生以明確的思維導向,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基本方法
1、明確教學目標建立知識結構框架
學案中要體現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
知識結構包括學科知識結構、單元或章節(jié)的知識結構、課時知識結構。通過知識結構分析,建立知識結構框架,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宏觀認識。
2、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
預設學案的時候,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學習方案教給學生,明確“教”與“學”的關系,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自學、自問、自做、自練的方法和機會。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實現學會向會學的轉變。
3、學習目標設計要緊扣課標教材和學生實際
學習目標的設計要能激發(fā)想像,激起動機,開闊眼界;要重視學法,培養(yǎng)能力,層次多樣,面向全體。
4、把握知識的重點難點找出最佳切入點
學案把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定方法引導和思維啟示,讓學生自己動腦,分析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問題的設計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設計恰當的問題是引導學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學案設計的關鍵所在。教師要依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生情況等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置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一定的科學性、啟發(fā)性、趣味性和實用性,還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6、通過練習及時自查和鞏固學習效果
學案設計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還要對學生自學探究后的情況進行自查鞏固。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以及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差異,再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習題,幫助學生及時地從練習中發(fā)現問題并進行正確的引導,達到消化和鞏固的目的,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維能力。
(四)呈現方式
1、紙張式。課前教師把設計好的學案發(fā)給學生。
2、多媒體式。教師通過課件或展臺,課上展示給學生。
3、板書式。課上由教師或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出來。
4、口述式。學生通過口述的形式展示學習內容。
當然,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有的還可以不用學案。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嘗試讓學生自己寫學案,從教師給學生制定學案向學生自主制定學案發(fā)展,并向多樣化、無形化發(fā)展,從而實現從有案向無案發(fā)展的總目標。
(五) 注意事項
1、學案的設計要有助于牽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和思維發(fā)展,并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空。
2、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主要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支持者和評價者。
3、導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所有的學生創(chuàng)設表現自己才能的舞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4、要堅持教與學的和諧發(fā)展,要關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統(tǒng)一,既要克服教師的一言堂,又要避免缺乏實效的形式上的熱鬧。
5、學案導學重在引導,可以觀察、記憶、聯想、對比、推理、歸納、思考、討論等,關注的基本目標是學生在學案幫助、教師扶助的基礎上自己對所學的知識的消化,兼顧的重點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法。
6、設計學案的著力點應放在思路引導上,具體落實在學習活動及學習目標的設計上,使學習內容提綱化、條理化,學法指導具體化。
7、學案應根據學段不同,做適當的調整和補充,不可千篇一律。
二.點撥自學
點撥自學是指學生在學案引領、教師適時點撥的情況下進行的自主學習活動,它涵蓋了學生自學、小組合作、組際交流、教師點撥等環(huán)節(jié),以達到學生初步解決簡單問題,充分暴露學習中的疑點、難點和問題的目的,從而幫助學生攻克疑難,逾越障礙,優(yōu)化教學過程,為進一步合作學習、深層探究奠定基礎。點撥自學是學案導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點撥
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或消化性考試、合作答題等方式,導入新課。
(二)自學點撥
1、指導自學方法。教師可將預先編寫好的學案,在課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
2、提出自學要求。教師依據課標,教材、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所有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培養(yǎng)自學能力。
3、做好自學記錄。教師應要求學生把預習中有疑問的問題作好記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堂。
(三)適時點撥
1、學生在自學時,教師巡視指導,依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提示點撥,點撥要緊扣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2、點撥指導自學,要看準時機,把握火候,瞄準方向,切合學生實際,做到恰到好處。
3、教師要“點”在學生不懂或似懂非懂處,“撥”在學生忽略而與教材重點、難點關系緊密處。
(四)循法點撥
1、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善于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探究知識發(fā)生的過程、問題解決的過程,體會艱苦思維的愉悅,由強調學習結果轉變?yōu)檫^程和結果并重。
2、凡是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教師不得替代,讓學生有充足的思維空間,主動獲取知識。疑難之處,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達到思維訓練、解決問題的最佳效果。
3、點撥學生獨立思考的形式應多樣。如靜思、閱讀、對話、討論、爭論、練習、試驗、設計、表演、游戲等。
4、恰當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選用多種教學媒體進行點撥教學,發(fā)揮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
(五)注意事項
1、要關注學生的初步合作情況以及學困生參與情況。
2、教師點撥前,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
3、點撥時教師要把握好“度”。
三.交流解惑
交流解惑是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將自學中所思、所悟、所感等有關問題提出來,相互交流以達到解決疑難問題的目的。交流解惑是師生集中互動的主要階段,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延伸、拓展與提升,是學案導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交流解惑突出合作的地位,是學習過程的進一步升華,是師生間的資源共享,是對知識的鞏固和再消化,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拓展與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并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促成高效學習,實現學習目標。
(一)適時交流
1、學生在自學的時候,難免會遇到重點疑難問題,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形成共識。
2、學生在交流中還不能解決的共性問題,教師就再次點撥,啟發(fā)引導。
3、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緊扣教材自學,針對學案中的問題展開交流,避免形式主義,減少無效勞動,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二)廣泛交流
1、學生在交流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也可以在不同范圍進行交流討論。
2、在交流中學生不僅講解自己探究的結果,而且還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啟發(fā),在他人的基礎上實現再創(chuàng)。
3、交流中還沒有達成共識的,教師要講清思路,明晰事理,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
(三)小組交流
1、廣泛交流后,小組長要匯報本組學情,并出示本組疑點、難點。
2、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小組內交流。還可以通過同桌交流、組際交流、師生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
3、多種交流之后,能自已解決的自己解決,仍有疑難不能解決的,學生可以進行申報,師生繼續(xù)探討交流。
4、教師要隨時掌握學情,逐步地引導學生進行自測, 必要時教師可組織消化性考試來完成。
(四)注意事項
1、教師要注意學生提出問題的價值取向。
2、要關注學困生,調動參與的積極性。
3、學生交流時也要注意啟發(fā)、引導、點撥,關注思維訓練。
4、交流解惑要實現學習目標,達到知識的遷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