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官渡之戰”【一】
江南伯虎2
所有的歷史事件,它的真象只有一個,但我們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卻是千差萬別。西方哲人有句很絕對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的歷史,本質上都是當代史!想想也是,每個人其實是站在自己認知的高點來省視歷史事件,每一個解讀都打上了當下人物個體的印記。這里,我對官渡之戰的解讀一定不是最終的結論,但我希望它是最有價值的探討。你感覺到了啟發,就是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最想做到的。
尊重事實的理性視角,建立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養成以常識為依據的習慣,把崇尚科學的邏輯判斷當作一種信仰。
這就是我認為的,一個想解讀歷史事件的思考者必備的基本素養和操守。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中國人影響極大,許多國人對三國人物故事的認知,被深深打上了羅氏印記。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代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三大戰役之一。其實也和赤壁之戰一樣,被"演義"化太嚴重,人們對許多事件的理解,與常理和事實不符。
首先,人們普遍認為,是官渡之戰一場大決戰,使曹操擊敗了袁紹。從此袁紹一蹶不振,迅速落敗,曹操憑借此戰一統北方,成為三國時期最強大的一股勢力。
事實其實與人們這樣的認識不相符合。官渡之戰遠沒有達到一戰定乾坤的作用,它只是遏制住了袁氏集團意欲迅速擊敗曹操集團的企圖。
官渡之戰后,袁紹敗退回黃河北岸,傷師而未失地,有損而未重創。此后近兩年,至袁紹病逝期間,曹袁集團再沒有發生過戰爭。可見袁紹家大業大、實力雄厚,以至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未敢乘勝追擊。直到袁紹病逝,袁氏兄弟為繼大位發生內訌,才使曹操有機可乘。等曹操歷經艱辛大戰,徹底清除了袁氏勢力,這時離官渡之戰已經過去七個年頭了。
袁氏集團的落敗,與靈魂人物袁紹的病逝息息相關。最直接的原因是繼統之人未能安排妥當,導致袁尚與袁譚兄弟反目、大打出手。殺昏了頭的袁譚竟聯手曹操對付起自家兄弟。典型的引狼入室、自毀長城。
其二,羅氏三國和人們的普遍看法,都認為袁氏集團主動發起官渡決戰,是袁紹狂妄自大、操之過急的結果。尤其對田豐、沮授的忠言勸進,不僅不聽,而且以收監牢獄來對待忠臣良言,以堵視聽。在人們的腦子里,袁紹袁本初就是個自視甚高、目光短淺、殘害忠良之輩,其人的敗亡,完全是咎由自取。
一個人只要能堅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可以對許多人和事保有自己獨到的觀點。
我們先來看一看官渡之戰發生前雙方的局勢。
當時曹操占據著黃河南岸的司州、兗州、豫州和徐州。袁紹占據著黃河北岸的冀州、并州、青州和幽州。雙方各占四州之地,彼此犬牙交錯。全國十三個州,曹袁兩個集團就占據了三分之二。可見雙方勢力之強大。
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2月。要知道,僅僅在官渡之戰的前五年,195年時,曹氏集團也只占據著中央朝廷所在地司州。那時,袁紹是曹操的標準大哥,當年與呂布爭奪兗州時,是袁紹派部下臧洪幫助曹操,擠走了呂布。可以說,沒有袁紹的鼎力相助,那時與呂布爭奪兗州時,曹操就輸的底褲不乘了。就在官渡之戰的前幾年,袁紹都沒把曹操當做自己的真正的對手。
但正是官渡之戰的前五年,曹操的表現太優異了。在兗州借助袁大哥的幫助,曹操擠走了呂布,占據了整個兗州。這是曹操第一次以血與火的洗禮,拿下了整整一個州的地盤。
隨后又兵指豫州,與袁術展開大戰。失去了孫堅的袁術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豫州爭奪戰中,袁術一敗再敗,幾無還手之力。最后袁術敗走壽春,豫州被曹操收入版圖。
驅逐了袁術之后,曹操親領大軍,千里奔襲,二戰呂布于徐州。在劉關張三雄的相助下,擒獲并斬首了呂布,徐州全境被曹操收入囊中。
官渡大戰前夕,梟雄劉備突然叛曹,斬殺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自領徐州。曹操氣得七竅生煙,再領大軍千里奔襲。當場打的劉備找不著北,不僅夫妻失散,兄弟失蹤,戰神二弟關老爺被逼降曹。名滿天下的劉皇叔有幸只身免死,投奔了袁紹。
看好了,曹操僅僅用了五年時間,打敗了三個超一流的梟雄級人物:呂布、劉備、袁術,收獲了兗、豫、徐三州。這一切,相信袁紹一定看在眼里,驚在心頭。當年那個身邊的小弟,而今逐漸的長成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要知道,在曹操降服兗、豫、徐三州的同時,袁紹也沒閑著。有個叫公孫瓚的三國英雄,和袁紹大戰了數年,最后被袁紹所滅。這個公孫瓚只是個比呂布、袁術、劉備低一級的梟雄,就這樣袁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消滅了公孫瓚。對比之下,就知道曹操所收獲的戰績有多么的傲人。如果再假以時日,說不準荊州、涼州、揚州還真的讓曹操收服了。
看看當時的版圖,袁氏集團的北面和東面已無土地整合,南邊和西邊已是曹操的天下。再看看曹操的版圖,西邊是涼州,南邊是荊州和揚州,以曹操雄才大略,只要假以時日,整合這三州是遲早的事。
如果你是袁紹,你會給曹操時間嗎?
公元199年,袁紹剛剛消滅了公孫瓚,便立即屯兵黎陽著手準備與曹操決戰了。
袁紹這樣做有錯嗎?我個人認為沒有錯誤,而且勢在必行。
此時曹操勢頭正盛,但整體實力不及袁紹。相信袁氏集團的人也看清了這一點,知道以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不要說去整合曹操,做強做大的曹操定然會主動來整合袁氏集團了。
當曹操親領大軍進擊徐州,面對大兵壓境,劉備只有向袁紹求援。此時,袁軍已經向黎陽聚集,一場大戰已是水到渠成。
當袁紹大軍云集黃河邊,既是對曹境形成威懾,又是給了劉備一個定心丸。只是袁紹萬萬沒想到,從來能征貫戰的劉備竟失敗的這么快這么慘。
公元200年1月,曹操大兵壓境,僅僅過了十幾天,劉備就只身跑到袁紹處。讓袁紹沒來得及反應,如果劉備當時能在徐州堅守一段時間,曹袁爭霸的結局可能會大不一樣。
二
公元200年2月,看看時間,曹操剛從劉備手里拿下徐州,袁紹沒有給他喘息的機會,便下令大將顏良為先鋒渡過黃河,兵鋒直指白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
我個人傾向于認為,袁紹選擇在這個時候與曹操決戰,戰略上時機上都沒有錯誤。那種認為袁紹開打官渡決戰是操之過急,我認為是犯了以結果來推斷起因的錯誤。
袁紹官渡決戰的敗北,有其偶然性,并非必然失敗。而且還有可打的時機把握和必須一戰的緊迫性。我們不能因為官渡之戰袁紹失敗了,就盲目的否定袁紹的所有決策。通觀全局,包括一些現有的資料,官渡之戰在曹操偷襲烏巢之前,袁氏集團一直未犯大錯,曹軍一直被壓迫著難以施展身手。袁氏集團也一直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
那么問題來了,是什么原因使人們普遍認為,袁紹主動發起官渡之戰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呢?恐怕這又與羅氏三國有關。
在三國演義里,當袁氏集團討論對曹操決戰時,袁紹著名的謀士田豐和沮授提出了不同建議。因為田豐深受袁紹重用,所以這事顯得特別搏人眼球。
其實袁紹的謀士眾多,任何一項重大決策有幾個反對的,是再正常不過了。應該知道,袁紹手下大多數謀臣是贊成決戰的。比如審配、逢紀、郭圖、許攸、荀諶、辛評、陳琳等等。
記得年輕時,深為袁紹沒有聽信田豐、沮授的忠諫良言而深深的遺憾。為田豐、沮授的遠見卓識,尤其是田豐的忠膽義膽景仰不已。總是把審配、逢紀、郭圖、許攸看作是奸佞小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歷事豐富以后,看問題已很少那么簡單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反對與曹操決戰的田豐,究竟提出了什么樣的高見。田豐向袁紹的建議,史書和演義上都有記載。田豐是這樣說的:“主公應憑藉山嶺黃河之堅固,外聯英雄豪杰,內行農耕以備戰。可以挑選精銳,分兵奇襲,趁敵不備,輪番出戰。敵援救右,我便攻其左;敵援救左,我便襲其右。以致敵軍疲于奔命,民眾難于安居樂業。用不了三年,我方可以不戰而勝。”
今天再讀這樣的建言,總感覺把曹袁爭霸當做兒戲了。這是典型的游擊戰術,所有的游擊戰術都只是消耗戰,難以在短期內決勝對手。往往是實力較弱的一方愿意采用的方略。
如果袁紹真的采用這樣的游擊戰術,不出三年,待曹操整合了荊州、涼州等,那時候的曹袁會實力翻轉,戰也就不用打了。兵強馬壯、實力雄厚的曹氏大軍一定會主動來整合袁氏集團。真到了這樣的時候,面對大兵壓境,袁紹還有什么優勢可以和曹操一決雌雄!
當然也許歷史上的田豐真正的建言,不是這般的如同兒戲。但苦于沒有資料,我們只能以此為據。何況以當時的局勢,我個人認為推導不出反對決戰的充分理由。我們不能以結果來判定起始。歷史不是一道數學題,歷史是不可以重復的。
在羅氏三國和人們的印象中,田豐這個形象,一再的襯托出袁紹的目光短淺、心胸狹窄、難以容人。但事實果真這樣嗎?歷史留下的資料顯示,盡管田豐一再反對出大軍決戰,但大軍出征前公告的名單上,田豐在袁氏集團的位置,依然十分靠前而且顯赫。
田豐被捕下獄,人們想當然的認為是因為反對袁紹的決策,這樣就是袁紹不能容人了。事實是,即使田豐一再反對出大軍決戰,袁紹依然信任田豐,并委以重任。田豐的被捕下獄,是因為他本人由于性格剛烈,竟然于大軍誓師出征之時,攔在主帥袁紹的馬前直諫。這在任何時候、任何朝代,都是嚴重觸犯軍法,必被斬首于當場的事。但袁紹依然沒有當即正法,只是拿下大獄,事后再斷。
史書和羅氏三國共同記載了在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的謀臣兩段著名的對話。
孔融反對決戰,認為“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忠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將也,統其兵。殆難克乎!”
而贊成決戰的荀彧發表了完全相反的見解。他認為“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四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至于顏良、文丑,匹夫之勇耳,可一戰而擒。
孔融和荀彧這兩段話,今天看來已經有了定論。但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失敗者已沒有機會書寫史事了。留下的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假設一下,如果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是袁紹,那么孔融的話會不會成為英明的預見?
我個人認為是很有可能的。把許攸、審配的名字換成郭嘉和荀彧也會一樣適用。
現在我們來看看官渡之戰的戰場情況。袁紹的大將顏良以先鋒官渡過黃河,兵臨與黎陽一水之隔的白馬城。曹軍守將劉延抵擋不住,向曹操求援。
曹操聽取謀士荀攸的建言,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大軍公開進軍延津,暗地里今戰神關云長急進至白馬,殺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此戰以顏良的人頭,成就了關二爺的巨大聲威。當然,聲東擊西戰術的神效,如果不是關云長神速而奮勇的絕殺,其戰果會大打折扣。
首戰不利,文丑再領軍進擊白馬。這次曹操采取的依然是奇謀。令士兵穿著百姓的服裝,與老百姓混雜于大路上行進。當文丑領軍川行在真假老百姓之間,化妝成老百姓的曹軍突然暴起襲擊,文丑損命。初戰不利,袁軍連折兩陣,更連損兩員大將。曹操的多謀善斷不是吹的,曹軍的百戰神功更不是假的。加之有關公關戰神相助,奇襲顯示了奇效。
但戰術上的勝利并不一定能改變戰略上的結果。當袁軍警覺以后,就再沒給曹軍機會了。畢竟袁軍強大的實力擺在那里。
三
隨著袁軍主力渡過黃河,曹軍放棄了在幾座小城的抵抗,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曹操主動的放棄。對此我只想說持懷疑的態度。因為曹操是勝利的一方,作為失敗者的袁紹一方,已傷失了話語權。因為白馬、延津、烏巢幾座小城的收獲,意味著袁軍主力在渡過黃河之后立住了陣腳。現在,袁軍可以依托這幾座小城,在官渡一線安營扎寨,與曹操對壘對攻了。
至此,袁軍從黎陽開拔后,已向前推進了二百多里。史書上說這是曹操的主動退后,以增加袁軍的補給線,使袁軍的后勤出現困難。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說法不成立。
因為官渡已成了曹操都城許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設想。而曹操如果有能力推進二百多里,打到袁紹的黎陽城下,袁紹會象現在的曹操一樣被動。因為黎明一旦失守,袁紹的都城鄴城便暴露在曹軍的攻擊之中,意味著袁紹危險了。
從官渡之戰的結果來看,幸好不是曹軍失敗。也正因為袁紹失敗了,他還可以退守黎陽城,局勢并不危險,只不過丟失了先前的大好形勢,又回到原點了。
在官渡一線,曹袁大軍對壘了一百多天,你來我往都是局部性的對攻戰。其實我個人認為,袁紹這時候仗打的很聰明,這就是田豐當初說的那種消耗戰,而且是壓迫著曹軍打,曹操想不打了都不行。
這種戰術其實打的就是財政和后勤。袁紹不僅軍事實力雄厚,而且財大氣粗。此時的曹操十分被動,被袁軍壓迫的氣都喘不過來。不僅軍事上處于被動狀態,尤其是財政緊張,糧草不繼。全軍上下士氣低落。曹操發布口令“雞肋”,就是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形勢的寫照。
連曹操這樣久經沙場的梟雄都毅志動搖了。他多次提出了撤軍的想法,問計于諸多謀臣。他之所以猶豫,是曹操深知撤退的兇險,弄不好滿盤皆輸。
史書記載,當曹操心生動搖之際,是他的兩個重要的謀士反對撤軍,一個是荀彧,一個是賈詡。但史書只記錄了他們反對撤軍,卻沒有給出堅持下去的計劃與策略。
糧食已供應不濟了,官兵吃的越來越差,抱怨聲漸漸大了起來。曹操深知這時候官兵吃不飽肚子的風險。于是假借反貪腐,曹操借后勤官的人頭,暫時平息了官兵的怨氣。但這只是暫時的,一旦真的斷糧了,這戰也就不用打了。
這就是火燒烏巢前,曹操大軍所遭遇的困境。面對這樣的困境,雄才大略的曹操已束手無策。
在面臨斷糧的前三天,曹操坐鎮后方的荀彧寫了封催糧的信。不幸的是,連人帶信落入袁軍手里。但萬幸的是,這封信落入了許攸的手里。而袁紹的謀士許攸,此時正遇到了人生的一大困境,面對著手里信,他怦然心動了。
此時,許攸正遇到一個令他煩心的事。他的老對頭審配如今坐鎮大后方,憑借著手里的權力,抓了許攸的家人,以貪污罪名關進大牢,并上報到袁紹那里。
盡管袁紹以大局為重,沒有張揚此事但許攸心虛啊。現在是大敵當前,袁紹不追究正常,但大戰之后此事終將處理。何況審配越來越受袁紹重視,相形之下,自己正漸受冷落。前一陣,許攸向袁紹獻計,擬組織一支精銳,奔襲許都,能拿下許都更好,拿不下也要把漢獻帝帶來。也許袁紹覺得此事過于奇幻,沒有采納。
之前,許攸已感覺到了冷落,現在他更感覺到了危機。
看著手里的信,許攸知道,把它交給袁紹,自己只是行使了一個部下的義務。有獎,但不會很重。但對曹操就不一樣了,這事可以說是挽救了曹操的敗勢,改變了戰場上的整個局勢。
這等于是救了曹操,與曹操有恩。
許攸了解曹操這個當年的發小,何況曹操一向宣稱,賞罰分明,知恩圖報。立此奇功,一定會受到曹操的重重嘉獎,升官進爵。
許攸藏好此信,在夜色的掩護下出了營寨。此時他腦子里孕育了一個更大的禮物,投奔曹營。
歷史常常次偶然的情形,引發了乾坤大挪移。官渡決戰的形勢,在夜色中不為人覺察的逆轉了。
人們普遍以為許攸告訴曹操的是,袁軍的糧庫在烏巢。你想想,曹操的情報人員連袁軍的糧庫在哪都不知道,這可能嗎?常識告訴我們,許攸告訴曹操的應該是:今晚的口令;烏巢的備守情況、兵員人數與部局;烏巢方圓數十里的據點和哨所情況,尤其可能的是當晚一支部隊增援或調防,正好可以冒充袁軍直接挺進烏巢。
人們可能以為曹操一聽后就會大喜過望。其實你要是站在紛亂的戰局中,站在曹操的角度看這事,事情就沒那么簡單了。要知道,曹操曾經被詐降之計所傷,差點丟了身家性命。
那是在兗州與呂布大戰,當時的濮陽城下,城中田氏派人聯絡曹操,約定開城門里迎外合,共擊呂布。當年的曹操沒能識破這詐降計謀,進入濮陽城里的埋伏圈,差點丟了性命。現在,如果你是曹操,你是懷疑詐降呢?還是選擇相信許攸?
此時的曹操是拿不定主意了。
要知道,許攸到來時已是夜間,這口令第二天就失效了。何況天亮后肯定會發現許攸不見了,袁紹一定會加強防備。機會轉瞬即逝。
于是曹操問賈詡的意見。史書上記錄賈詡只淡淡的說了一句話,就是開戰以來,我們打仗只求一個穩字,以致處處被動,是到了應該用險招的時候了。
其實我覺得,既然曹操的信已被袁紹截獲,曹操的困境已經完全暴露,袁紹沒有了誘敵深入的必要,只需再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耗死曹軍,不戰而勝,根本沒必要施這詐降之計。
于是曹操立刻聚集五千精銳,親自率領精銳,潛行烏巢而去。
注意了,在這戰況幽明不定,迷霧重重,但又特別關鍵的關口,曹操將生死置之度外。曹操的狠決果敢和袁紹的四平八穩形成鮮明的對照。關鍵時刻,這兩個主帥的性格特質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四
烏巢被襲的消息傳來,袁紹的決斷就顯得特別重要了。以郭圖為首的一群人主張全力沖擊曹軍大營,而以張郃、高覽為首的一群人則主張全力救烏巢。
其實在我們今天以“事后諸葛”的眼光看來,無論是選擇全力與曹軍決戰,還是選擇全力救烏巢,最好能全殲來犯之敵,都不失為一種好的對策。但歷史就是如此的詭異,袁紹偏偏選擇了一個最差的行動方式。他下令主張全力救烏巢的張郃、高覽,領兵兩萬去進攻曹軍,而只派了兩千兵力去救援烏巢。其結果是烏巢未能救援,而決戰也毫無進展。
至此官渡決戰的結局已經沒有懸念了。
即使在這樣的時候,袁紹的部下也沒有凝聚力量,共渡難關,而是各自打起了小九九。為了自己事后不被問責,什么坑爹的事都做的出來了。
郭圖因為自己力主進攻曹營,擔心事后被問責,間接促成了張郃投降曹操。因為張郃與郭圖關系很好,而且張郃本來就反對進攻曹營,加之袁紹派給自己的兵力太少。要決戰也至少要有決勝的兵力才行啊。
張郃預感情況不妙,于是臨出發前問計于郭圖。張郃對老朋友還是知道的,敬此人是個足智多謀之士。但足智多謀用在歪門邪道上,也可以空前絕后的坑爹。
郭圖自然看的比張郃還清楚,他雖主張決戰,但那是傾全軍之力一戰定乾坤,靠這區區兩萬兵力如何決勝?但因為自己力主進攻曹營,如果失敗了自己是要承擔責任的。人總是很自私,何況郭圖還有個絕頂聰明的大腦。他知道如果因為非戰之事而導致的失敗,自己是不會擔責的。于是,他只對張郃淡淡的說了一句話:此戰萬難取勝,將軍你恐怕要為全軍決戰的失敗擔責!
這是在威脅張郃,因為張郃是新降之將,有大將之才,但在袁紹內部沒有根基。一旦要擔責,無人保佑。
張鄰、高覽帶著極其復雜的心情上陣了。結果是一戰未打,直接投降了曹操。
官渡之戰,袁軍的崩潰仿佛是在一瞬間發生的。當張鄰率眾投降曹操的消息傳來,袁紹的精神被摧跨了。他意識到再這樣在官渡呆著有多危險。史書記載,他甩掉大部隊,連夜在八百騎的護衛下渡過黃河,逃回鄴城。其余數萬袁軍群龍無首,全投降了曹操。
官渡之戰,如此結果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因素。就其偶然性而言,曹操寫給荀彧的那封催糧信,如果不是落在許攸的手里,哪怕就是正常送達,或者讓別人獲得,其結果會大不相同。如果審配在大后方能克制一下,沒有給他的老對手許攸使手腳,許攸也不會向曹操獻烏巢之策。也難怪,袁紹回到鄴城就免了審配的職務。說明袁紹看的很清楚,官渡一戰所以功敗垂成,結點就是此事。
偶然性真的很多,揀幾件重要的事說說。之所以袁紹急于選擇決戰,從地圖上看,袁紹在擊敗了公孫瓚之后,周邊除了曹操再沒有可威脅其地位的勢力。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雖然同樣擁有四州之地,但東邊、北邊有袁紹,西邊有馬騰、韓邃,南邊有劉表、孫策,典型的四戰之地。曹袁大戰之際,任誰向曹操背后插刀,曹操立刻就全面崩盤。
但偶然性就在這里,西邊的馬騰、韓邃沒任何動靜。揚州的孫策,已引領大軍屯在長江南岸,隨時準備過江兵襲許都。但奇跡的是,名震天下的小霸王,竟莫名其妙的被三個無名之輩刺殺掉了。
平時風平浪靜的荊州,偏偏在這個時候,有個叫張羨的人率三郡之眾反叛劉表,整個官渡之戰期間,劉表與張羨打的不可開交。等劉表鎮壓了三郡之亂,官渡之戰也結束了。
還有一件事值得在這里說說,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一線相持不下,袁紹請劉備去荊州說動劉表,南北夾擊曹操。可惜,劉備剛到荊州不久,官渡之戰以袁紹失敗結束了。如果官渡之戰,袁紹敗的不要這么快,不說耗死曹軍,劉表一旦揮師北上,搶奪起勝利果實,曹操想對付袁紹與劉表的南北夾擊,簡直是天方夜譚。
因為歷史只遵循著一條路徑,如果是偶然的,那么這個唯一的偶然其實就成了必然。其他所有的偶然必然也就不成立了。
我們可以假設那封催糧信沒有落在許攸的手里嗎?我們可以假設審配以大局為重,暫時放下了對許攸家人的處罰嗎?我們可以假設袁紹聽從郭圖的話,親率全軍與曹軍決一死戰嗎?或是聽從張鄰、高覽的主意,全力增援烏巢,全殲來犯之敵?如果這樣,官渡之戰還是歷史上的那個結果嗎?
整個官渡決戰,在絕大多數時間里,曹軍打的極其艱難。但是對一次機會的精準把握,就滿血復活了。高手對決,一次失誤就足以致命,一次機會就足以致勝。
曹操的多謀善斷,對決袁紹的多謀少斷;曹操的勇毅狠決,對決袁紹的四平八穩、緩慢遲疑。其結局也是早已注定了。這也可以說是官渡決戰,曹勝袁敗的必然性原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