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約為2.45億,高血壓患者中有1%~2%可發生高血壓急癥。
1. 停用降壓藥或未按醫囑服用降壓藥(最常見原因);
2. 服用影響降壓藥代謝的藥物(非甾體抗炎藥、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抗血管生成治療、胃黏膜保護劑等);
3. 服用擬交感毒性藥品(可卡因、麥角酸二乙酰胺、安非他命);
4. 嚴重外傷、手術;
5. 急、慢性疼痛;
6. 急性感染;
7. 急性尿潴留;
8. 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驚恐發作;
9. 對伴隨的危險因素(如吸煙、肥胖癥、高膽固醇血癥和糖尿病)控制不佳。
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繼發性高血壓病因,如嗜鉻細胞瘤、腎臟疾病、腎動脈狹窄等。同時,高血壓急癥的靶器官損害如主動脈夾層、腦卒中等會加重血壓升高,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研究表明,隱蔽性高血壓和白大衣性高血壓的表型與高血壓急劇升高導致住院的風險增加有關,通過評估24 h內血壓水平控制情況可篩查出這些表型。
高血壓急癥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核心機制是全身小動脈收縮痙攣,動脈血壓突然急劇升高,導致HMOD,多種神經體液因素及病理生理機制參與其中并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圖1 高血壓急癥病理生理機制圖
圖2 高血壓急癥的主要臨床類型
高血壓急癥主要臨床表現為:短時間內血壓急劇升高,伴有明顯的頭暈、頭痛、眩暈、視物模糊與視力障礙、煩躁、胸痛、呼吸困難等表現,此外還可能出現一些不典型的臨床表現,如胃腸道癥狀(腹痛、惡心、厭食)等。
表1 高血壓急癥的靶器官損害及臨床表現
高血壓急癥的診斷與治療依賴于急診科、心血管科、神經科、眼科、腎臟科等科室多學科整體評估和協助治療,其具體的整體評估策略見圖3。
圖3 高血壓急癥患者的規范診療流程
注:CTA為CT血管造影;CK-MB為肌酸激酶同工酶;PCI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CABG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MRI為磁共振成像;INR為國際標準化比值;APTT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為凝血酶原時間;TMA為血栓性微血管病變;LDH為乳酸脫氫酶;GradeⅢ/Ⅳ HRP為高血壓視網膜病變Ⅲ級/Ⅳ級;MAP為平均動脈壓。圓角長方形框(端點)為標準流程的開始與結束,每一個流程圖只有一個起點;菱形框(判斷)為決策或判斷;平形四邊形框(數據)為表示數據的輸入/輸出;長方形框(進程)為要執行的處理。
首先,加強一般治療,如吸氧、安靜休息、心理護理、監測生命體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治并發癥等,酌情可使用有效的鎮靜藥消除患者恐懼心理。
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則,在維持生命體征穩定的前提下,進行詳細臨床評估,判斷患者是否存在HMOD。
需要強調,對患者的初始治療與詳細臨床評估不矛盾,需要同步進行。然而評估患者是否合并HMOD需要時間,在此期間的降壓治療目前尚無明確推薦,需要根據臨床情景快速決策。
①初始階段(1 h)血壓控制目標為平均動脈壓(MAP)的降低幅度不超過治療前水平的25%,但應根據患者基礎血壓及HMOD程度決定;
②在隨后的2~6 h將血壓降至較安全水平,一般為160/100 mmHg左右,但需根據不同疾病的降壓目標和降壓速度進行后續血壓管理;
③當病情穩定后,24~48 h血壓逐漸降至正常水平。
表2 高血壓急癥不同臨床類型的降壓原則與藥物選擇
(點擊可查看大圖)
①遵循迅速平穩降壓、控制性降壓、合理選擇降壓藥的原則,根據不同類型特點單用一種或者聯合使用靜脈降壓藥控制性降壓。
②拉貝洛爾和尼卡地平可以安全地用于所有高血壓急癥,并且應作為醫院常備藥物。硝酸甘油和硝普鈉特別適用于心臟和主動脈損害的高血壓急癥。
(點擊可查看大圖)
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患者血壓建議在1 h內將MAP降低15%,血壓控制在<180/110 mmHg;
②不溶栓患者降壓應謹慎,當收縮壓>220 mmHg或舒張壓>120 mmHg,或合并其他靶器官損害時可控制性降壓,在第1個24 h內將MAP降低15%被認為是安全的,但收縮壓不宜低于160 mmHg;
③推薦降壓藥:首選拉貝洛爾、尼卡地平、硝普鈉。
①急性腦出血患者在沒有明顯禁忌證情況下,將收縮壓維持在130~180 mmHg;
②推薦藥物:首選拉貝洛爾、尼卡地平、烏拉地爾,可聯合甘露醇等脫水治療。
①SAH患者建議血壓維持在高出基礎血壓20%左右,動脈瘤手術后收縮壓可維持在140~160 mmHg;
②推薦藥物:尼卡地平、尼莫地平、烏拉地爾、拉貝洛爾。
①高血壓性腦病血壓急劇升高時,第1小時將MAP降低20%~25%,初步降壓目標160~180/100~110 mmHg;
②推薦藥物:拉貝洛爾、尼卡地平、硝普鈉,可聯合使用脫水降顱壓藥物甘露醇等。
①兒童高血壓急癥最初6~8 h,降壓水平不超過25%,在隨后的24~48 h,血壓可進一步降低。
②推薦藥物:首選拉貝洛爾、硝普鈉,可選用艾司洛爾、尼卡地平或烏拉地爾。
應測量直立位血壓,以排除體位性低血壓,并評估降壓治療的體位效應。年齡>60歲老年人的收縮壓目標為降至150 mmHg以下,如能耐受,還可進一步降至140 mmHg以下,降壓速度不宜過快,需遵循高血壓急癥的總體降壓節奏。
高血壓急癥經靜脈降壓治療后血壓達到目標值,且靶器官功能平穩后,應考慮逐漸過渡到口服用藥。口服用藥應依據具體藥物起效時間與靜脈用藥在一定時間內重疊使用,而不應等待靜脈用藥撤除后才開始應用。
靜脈用藥停止后,可適當保持靜脈通道,以防止血壓反彈而需再次靜脈使用降壓藥。降壓藥劑型改變過渡期間應嚴密監測各項生命體征及靶器官功能變化。
作為患者:①日常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控制,堅持低鈉高鉀膳食,控制體質量,堅持鍛煉,戒煙戒酒,保持心情愉悅等;
②避免和去除誘因至關重要,嚴格按照醫囑進行降壓治療,慎用升高血壓或與降壓藥相互作用的藥物,必要時咨詢醫生,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激動和精神創傷。
作為醫生:①應當注重對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及高血壓急癥誘因的患者教育,強調對治療依從性的重要性,同時注意對白大衣性高血壓、隱蔽性高血壓等特殊類型高血壓的診斷;
②簡化治療是提高患者依從性和持久堅持治療、降低高血壓急癥和反復住院風險的關鍵,具體措施可采取增加現有降壓藥劑量、加用利尿劑或其他降壓藥,更推薦采用固定的聯合治療方案。
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作為患者:應提高對高血壓急癥的認識,做到出現癥狀后及時就醫,不可諱疾忌醫。
作為醫生:應當將高血壓急癥與其他有相似癥狀的急癥進行鑒別診斷。在保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前提下,通過詳細的臨床評估及早識別并做出診斷,避免疾病的進展和靶器官損害進一步惡化。
在臨床管理中發現影響預后的因素,并進行針對性預防,建立科學的隨訪計劃,避免高血壓急癥反復發作也極其重要。
推薦對高血壓患者高頻率的隨訪(至少每月1次)直到血壓達標,之后進行長期隨訪直至高血壓導致的靶器官損害(腎功能、蛋白尿、左心室質量)恢復。
(來源:神經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