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目前糖尿病的精準分型面臨巨大挑戰,如何真正實現從臨床分型到病因分型的轉變,做好病因解析,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精準治療,值得深思與探索。本期小編就圍繞胰島自身免疫與糖尿病對糖尿病分型做了專題解析。 糖尿病防控挑戰 糖尿病病因解析 01 糖尿病病因之免疫因素 研究發現,T1DM的發病率在不同國家及不同種族人群間存在顯著差異,亞洲人群的T1DM患病率顯著低于歐美人群。不過,相關研究可能低估了T1DM的實際發病率。此外,T1DM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隨著年齡的增高,T1DM的確診難度會增加,故容易漏診成人T1DM。因此,臨床實踐中成人T1DM的篩查與診斷非常重要。 從自然病史分析可見,T1DM的命名屬于臨床診斷而非病因診斷。病因診斷則需要借助免疫指標(胰島自身抗體)、功能學指標、遺傳學指標。需強調的是,單憑自身免疫抗體診斷或排除T1DM,存在較大的漏診及誤診風險。一項研究發現,中國T1DM患者中高達27.4%胰島自身抗體陰性。此外,臨床實踐中,還需動態關注患者胰島功能的變化,以避免T1DM的誤診或漏診。從自然病程來說,疾病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診斷糖尿病不能僅憑一個時間點的情況來診斷,而是需要進行動態評估。 02 糖尿病病因之代謝因素 從T2DM的自然病程來看,胰島功能經歷從失代償、障礙到衰竭的過程。因此,評價胰島素功能和胰島素抵抗非常關鍵。當然,評估之后若無法確診糖尿病類型,則還需要關注高糖、高脂負荷對代謝的影響。研究發現,高脂負荷可導致胰島功能障礙/胰島素抵抗的動態代謝變化。這提示,在糖尿病的不同階段,發生發展的機制可能并不一樣。
03
糖尿病病因之遺傳因素
中國1型糖尿病GWAS研究納入兒童青少年起病及成年起病的、抗體陽性的臨床診斷1型糖尿病患者,首次報道了三個新的1型糖尿病易感位點,鑒定出了4個達到GWAS顯著性的易感位點,MHC基因進一步精細定位發現了5個獨立易感位點。更難能可貴的是,研究發現,中國人群與高加索人群的易感位點(頻率及效應大小)存在異質性。此外,研究創建的基于中國風險基因的T1D-GWAS模型可很好地預測中國人群1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及疾病進展。對抗體陰性的1型糖尿病患者行亞組分析發現,22%為單基因糖尿病。這提示,對于抗體陰性的1型糖尿病,有必要警惕單基因糖尿病的可能性。
04
糖尿病分類鑒別難點
概覽糖尿病病因的免疫因素、代謝因素和遺傳因素,會發現糖尿病的分類鑒別確實困難。首先,現有的糖尿病分型方法屬于臨床分型,缺少胰島功能的評估與分級。其次,對病因的分析可能不夠,例如未進行胰島素抵抗評估、遺傳學分析,抗體檢測的準確性不夠。因此,要想做到糖尿病的精準分型與治療,臨床診斷、功能診斷、病因診斷相結合才更有可能實現和更科學。
最新《國際糖尿病》讀者專屬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掃描左邊《國際糖尿病》小助手二維碼(微信號:guojitnb),回復“國際糖尿病讀者”,ta會盡快拉您入群滴!
(來源:《國際糖尿病》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