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環一詞的來歷 折疊
古人女子及笄后即留發不剪了,要梳起左右對稱的雙髻,這雙髻類似于樹枝的丫叉翹于頭頂,所以古人把這種發式叫做:“髻丫”,而一些地區的方言則又稱為:“丫頭”。
關于“髻丫”一詞,古代文字記載很多,如宋代陸游《浣紗女》一詩中即有“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在出土文物中也有“丫頭”發式的考古發現,最典型的是揚州北郊揚廟鄉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這個陶俑是一個做舞蹈動作的女子,估計年齡在十二三歲,她的頭上就有“丫”字形的兩個發髻。
在發式變化中,“丫環”是在“丫頭”基礎上的一種發展和變化。清人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卷七中載有程宗洛的《揚州竹枝詞》,其中云:“巧髻新盤兩鬢分,衣裝百蝶薄棉溫。”就是指這種發飾。揚州邗江曾發現一座南朝時梁代的墓葬,這墓穴里有許多畫像磚,磚上塑有各種女性供養人共二十個,其中有大像四個,小像十六個。大像的發式都是梳著高髻,看上去像是貴婦人,而小像則全部梳著雙鬟,這些小像顯然都是侍奉貴婦人的“丫環”了。
這個青衣跟戲劇中的青衣是一個意思嗎?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衣冠服飾也是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中國古代服飾制度大約是在夏商時期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并被納入“禮治”的范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別。秦漢時期由于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于一致。漢代的染織工藝、剌繡工藝和金屬工藝發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等級制度也是在漢代最終確立的。
從漢代開始,統治者就從服裝的原料和顏色上對各個階層有了明確的認定。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這就是所謂“非其人不得其服”,“天下見其服而知其貴賤”。習慣上百姓和奴仆的衣裳基本以青色為主。丫環在古代奴仆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為了和主人區分,對她們的服裝顏色更是嚴格規定,不允許她們穿顏色艷麗的衣裳,因此后來人們就將青衣作為丫環的代名詞。
在京劇中有個行當叫青衣,其實就是正旦,是旦行里最主要的角色。青衣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是賢妻良母,或者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由青年到中年。如《祭江》里的孫尚香,《六月雪》里的竇娥,《二進宮》里的李艷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蓮,《賀后罵殿》里的賀后等都是由青衣扮演的。青衣人物大多是命運多舛的,有的遭受遺棄,有的生活困苦,因此服裝非常樸素,以穿青褶子為多,她們也是因為服裝特點而被稱為青衣的。
古時將婢女俗稱丫鬟,也叫丫頭,這個稱呼也許與這些年輕女孩常常梳著丫形發髻有關吧。舊時在大戶人家做丫鬟的,一般是窮人家或是罪臣的女兒。她們被賣入有錢人家侍候主人,沒有人身自由,是終日勞碌、看人臉色的奴仆。一旦成為丫鬟,她們就同娼優隸卒一樣,只能以賤民的身份生活,在“良賤不婚”的古代社會,她們不能與良人即士農工商通婚——婢女做小妾,不能算是婚姻,因為妾在法律上不是配偶身份,與主人沒有婚姻關系。
俗話說“小姐身子丫鬟命”,將小姐和丫鬟放在一起對比,更顯現了丫鬟命運的不幸。她們是主人的財產,受主人的人身控制,不能告主、叛主,《唐律》還規定主人強奸仆婢婦女不算犯罪。雖然法律也規定不能隨意殺害她們,但主人可以減刑。因此,丫鬟們的生命和尊嚴都是沒有保證的。
但在戲劇舞臺上,卻有一批率真坦誠、敢作敢為的丫鬟形象。如在荀派的《紅娘》(紅娘)、《春草闖堂》(春草)、《賣水》(梅英)、《花田錯》(春蘭)等以丫鬟為主角的劇目中,這些小花旦聰明伶俐、天真爛漫、機智潑辣,又帶有一種反抗精神。她們是小姐的貼身丫鬟,因此最能看透小姐的心事,在小姐的愛情遇到挫折時,她們總能不顧自身安危,竭盡全力為小姐與儒雅書生穿針引線,使他們的愛情得以沖破禮教束縛而有情人終成眷屬。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也體現了她們對自身價值和幸福的執著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