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體系中,除了體現一定階級對人們行為的最基本要求,體現著一定階級的最根本利益的道德原則外,還有道德原則派生出來的道德規范。它是用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道德行為的最一般的道德原則。
道德規范的產生和形成,是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一定的社會關系在道德觀念上的反映,并同人們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道德規范具有時代性,階級性和相對穩定性等特點。每個社會形態下,都有其自己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經歷了不斷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建國初期,毛澤東根據新中國的社會性質、特點和歷史條件以及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提倡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作為社會公德。
2001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過程中,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五個公民道德規范,這是目前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它的提出,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完善,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的豐富和拓展,是新型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體現。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適用于全體中國公民,大學生群體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要遵守我國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因此,大學生道德規范,實質就是公民道德規范,二者是一致的。在高校進行相應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加強大學生道德規范的制定、宣傳和教化工作,以促進道德規范內化為大學生的道德良心,由“他律”逐漸轉變為“自律”,使他們在走上社會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但因為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功能也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其每一具體條目都由該有新的內容和理解。因此,大學生道德規范的教育,在具體實施的時候,要對公民道德規范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功能認識清楚,并在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從而形成大學生道德桂芬的獨特性。
1、愛國守法
“愛國守法”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對在校的大學生來說,愛國是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一百年左右的歷史,中國由一個災難深重的國家如何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強國。要在這個基礎上,認識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從而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熱情。“守法”是“愛國”規范的延伸,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有序的發展過程,個人行為要遵循國家的法制法規。這也是規范公民與國家關系的主要形式,在高校要特別強調和教育大學生把“守法”作為個人對國家的道德責任的“底線”,做一個合格的公民首先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大學生。學校一方面要嚴格校紀校規,使大學生在校內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大學生自覺抵制校園內外的一些不良風氣,尤其是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抄襲、作弊等現象,潔身自好,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
2、明理誠信
“明禮誠信”主要是規范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為。大學生沒有真正地進入社會,雖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禮貌,但還是缺乏應有的社交禮儀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在校內進行必要的文明禮貌教育,既能幫助他們懂得在公共場合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又能提高他們個人的社交能力。“誠信”主要是規范公共關系中的道德行為,是對“明禮”規范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很多人認為社會轉軌時期自然會出現信用危機,甚至把市場經濟與信用滑坡混為一談,其實市場經濟的前提是信用經濟,“誠信”是規范和完善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F在社會上的信用危機也開始侵入校園,大學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諾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大學生個人至上,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惜犧牲學校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要讓大學生成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須進行信用教育,這是學會做人的一個基本道理。我國歷來十分重視立身處世之道,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早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修養模式。所謂“修身”,是指“修心”、“養性”,是立德、立業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先生也強調:“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里的“真人”指的就是做人要“誠信”。
3、團結友善
“團結友善”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道德關系,強調公民之間的親和力。現代的大學生自我意識很強,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中強調個性,好勝心強,所以大學生之間的競爭也非常厲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學生的分化現象,這使學生間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礙,也是大學生普遍缺乏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大學生人際關系發生沖突,往往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這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如何解決人際沖突,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團結友善即成為基本的準則。所以,教育大學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適當地讓他們學一些與人相處的技巧,有利于加強同學間的親善關系,增加與人相處的親和力。
4、勤儉自強
“勤儉自強”主要是對公民個人提出來的道德要求。我們決不排除,在現代大學生中有很多自強自立的人,它們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辛勤付出,獨立或者是半獨立的供養自己。但是,我們也知道,現代的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好,依賴性較強,個人意識比較強。還有的家庭條件不好的大學生,也同樣具有極強的依賴性,所以,在大學校園內,出現了“勤儉”不足,“自強、自立”意識不足的人格特征,因此,在學校里要培養大學生的自立意識,學一些基本的理財知識,鼓勵他們參加勤工儉學,讓他們接觸社會,體驗生活的艱辛,在這基礎上培養“勤儉自強”的道德素質。
5、敬業奉獻
“奉獻敬業”主要是規范公民與職業的道德關系。對在校的大學生來說,“敬業”就是努力學習,通過學習不斷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審視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成為符合時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獻”主要是規范個人與學校、個人與社會的道德關系,并引申出大學生對待他人的道德責任。學??梢栽谛韧庠O立一系列學生實踐基地,組織義工活動、志愿者活動、參觀活動、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奉獻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的德育教育要有成效,《綱要》中的公民道德規范在高校德育中要有其側重點,針對大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視大學生道德的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把對大學生的道德要求落實到具體的行為規范上,從而完成大學生的道德培養任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