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釉結合緊密。僅見于唐代。
(二)高溫釉瓷器
1.褐黃釉瓷:釉呈褐黃、青黃、正黃幾種色調,胎多呈土白色,亦有灰白色或灰黃色,釉料較粗,透燒度差,木光,少有其他裝飾。初燒時施釉不勻,色釉多流淌,和垂釉。器物僅見日用器皿碗、缽、盞、碟、盒、壺、盆之類,釉下施白色化妝土。見盛唐,晚唐時少見。
2.青釉瓷:是耀州窯的代表產品,從創燒到停燒,歷經800余年,有青褐、灰青、青綠、淡青、天青、粉青、淡天青、橄欖青、豆青、綠青、黃青等多種呈色。
3.月白釉瓷:為金代所造。釉呈微青中顯白的月白色調。此釉粘稠度大,玻璃化程度低,釉層厚,質感如蠟似玉,多用來裝飾在造型渾圓的素面器物上。
4.釉下繪白彩青瓷:也稱釉下白彩,是含鐵量較大的器胎上,用白色的化妝土進行繪畫,施釉燒成,在透明的青釉下眏出灰黑胎地上的白彩紋樣,有清淡素雅的美感。以食具和酒具為主,為唐代產品。
5.黑釉瓷:歷代生產,數量僅次于青瓷,唐代最多,種類和造型最豐富,釉色深沉,穩重大方,釉面光澤度極好,歷經千年釉面多保持如新,代表作品有黑釉塔式罐。在胎質特點上,唐代黃堡窯黑釉瓷與該窯口同時期其他色釉瓷胎土相同,為含鐵質較高的深灰色,僅少數為灰色、黃色,在一些胎骨較厚導致略有生燒現象的黑瓷胎體還有灰黃混雜色,即靠近器表的胎土呈灰色,靠近內璧的部分呈土黃色,胎土欠淘洗,胎質較粗,混雜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的氣孔,這種夾生燒造的黑瓷與唐代黃堡窯使用柴草為燃料應有一定關系,宋代該窯用煤炭作燃料燒,窯溫明顯提高,因此瓷器胎骨不但更細膩,瓷化程度也更好,到金元以后,由于窯爐不斷增大,裝燒量日趨增加,導致金元以后耀州窯黑瓷燒造為提高燒造量大量采用套燒和疊燒工藝,胎骨又變為土黃色,燒結程度又有所下降,這種黑瓷胎骨顏色和燒結程度的變化,也成為鑒定黑釉耀瓷的特征之一。
6.花釉瓷:它是以黑釉作地,再在黑釉地之上點繪塊斑狀的白料進行裝飾,燒成后在漆黑光亮黑釉上,呈現出朵朵的白色斑塊。斑飾呈乳濁狀,在白色或乳白色中雜以棉絮狀的天藍或淡綠色紋理,猶如飄浮的云朵,千變萬化。器型有鼓、罐、壺等。唐代出現,俗稱“唐鈞”。
7.黑釉剔花填白彩瓷:是采用陰刻手法,在黑釉的坯胎上,剔除紋樣圖案部位的釉藥和部分胎土,再將白色的化妝胎料或不透明的白色釉彩填入被剔刻的陰紋凹槽內,入窯燒制而成。唐代創新,五代以后不見。
8.素胎黑彩瓷:是用點繪的手法,將紋樣圖案用黑色釉藥繪于器物坯體之上,直接入窯燒成,多飾白色化妝土,但粉飾不到底,腹下往往露深色底胎。胎呈灰青色,唐代較多的產品,器物種類有碗、盤、碟、盞、缽、罐、燈、盒等。
9.素胎茶葉沫釉彩瓷:此種器物的種類、造型、制作工藝、裝飾方法、使用釉料等,均與素胎黑釉彩瓷相同,只是呈現出的是茶葉沫色釉彩,胎呈土黃色。唐代生產。
10.素胎青黑釉彩瓷:是在施有白色化妝土的盤、碟坯件上,用青釉料裝飾器口內外,繪制出均勻的五曲弧型垂幔,再用黑釉在器內底心和周壁繪制花卉紋樣入窯燒成,燒成后,青釉晶瑩透明,黑釉彩花卉鮮明突出,交相輝映。唐代產品。
11.外青內黑兩釉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