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詩歌,通過事物的詠嘆體現(xiàn)人文思想,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詩歌中的一枝奇葩。古人很喜歡詠物,他們在細致描摹的同時,寄托自己的感情。欣賞一些關(guān)于詠物的古詩名篇,看看詠物詩有哪些。
關(guān)于詠物的古詩:《詠蟬》
《詠蟬》——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鳳三年(678)。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因而作者詩句中表示,故鄉(xiāng)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蟬用鳴叫之聲敲響警鐘,表明自己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凄清。這首詩作于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guān),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與虞世南的《蟬》李商隱的《蟬》并稱詠蟬三絕。
關(guān)于詠物的古詩:《墨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
只流清氣滿乾坤。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仿佛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首詩表面上是贊美梅花的精神,實際上寫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胸襟氣質(zhì)和堅貞純潔的情操。抒發(fā)了作者對流俗的鄙視,也體現(xiàn)了作者堅貞自守的高尚情操。
《石灰吟》——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此詩因反映了詩人廉潔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膾炙人口。
《梅花》——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此詩的寫作背景是:年過半百、對政治早已心灰意懶的王安石變法的新主張被推翻,已經(jīng)歷了兩次辭相兩次再任,非常郁悶。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竹石》——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首詩著力表現(xiàn)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zhí)著的品質(zhì) 。是贊美了巖竹的題畫詩,是一首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它還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zhí)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huán)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的頑強。最后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畏無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