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灰”一詞源于民間,其主要是指“翁私其媳”,大概意思就是公公和兒媳婦偷情,比較文雅一點的說法就是句“聚麀”;麀為母鹿,聚則是“共”的意思,意思是禽獸沒有性生活的禁忌和倫理,常用來比喻禽獸不如的人。然而,在我國歷史,有這樣一位極其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以及改革,其不僅兒子被逼瘋,而且還被人污蔑“扒灰”,遭人唾罵數千年。
此人叫做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其執政敢作敢為,矢志改革,樹立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無論是人格,才華,還是地位,王安石都是不庸置疑的人物。然而,極其可笑的是,后世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卻趨于兩極化發展,尤其是這樣一個不實謠言,甚至是讓王安石被唾罵了數千年。
王安石的長子叫做王雱,其是當時社會舉世聞名的少年才子,出生富貴,才華橫溢,因為深受父親王安石的影響,王雱為人風流倜儻,年少聰慧靈敏,善作書論事,22歲就考中的進士,仕途一帆風順。只不過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令王雱應接不暇,不堪重負,最終因為巨大的壓力而精神失常。
敏感脆弱的王雱,不僅懷疑妻子龐氏對自己不忠,而且還經常挑妻子的毛病,為了一點小事就對妻子大打出手,甚至是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活活折磨死了自己的幼子。王雱失常的行為,令其妻子龐氏苦不堪言,只能夠獨自一人躲在小樓淚以淚洗面。王安石目睹了兒媳的遭遇,十分心疼,便做主讓兒子休了龐氏,并為其選了一個好夫婿,將她隆重的嫁了出去。而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王安石被扣上了“扒灰”的帽子,被人爭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