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與本文無關
在中國文學史上,目前,我們所知和所能找到的,距今最早的“詩”,是距今約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部著作,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一十一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它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也是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左右)周朝初年至周朝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從音樂角度上分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分,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句式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網絡配圖,與本文無關
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由楚國詩人屈原創造的新詩體,叫“楚辭”。《楚辭》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后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或“騷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使詩句更有韻律和節奏。
網絡配圖,與本文無關
至漢代,出現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樂府詩”。因漢代的樂府乃是官方部門,兼有制作雅樂,采集民歌的只能,因此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漢樂府的特點是.語言樸實自然,押韻靈活,多用對話或獨白形式敘事,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排偶句使音韻和諧。在魏晉南北朝詩歌呈現出的俊爽剛健的風格,反應的多為社會生活狀況,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網絡配圖,與本文無關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歷史上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通過對前代詩歌的繼承,詩歌在此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的前身。
網絡配圖,與本文無關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于娛樂和宴會的演奏,由于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網絡配圖,與本文無關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