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和東晉
二者合稱晉朝。晉原本是周朝時的諸侯國,在今山西的西南部。曹魏政權末期,司馬昭掌控實權,因司馬氏原籍坐在古晉國地面,故被封為晉王。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立晉,定都洛陽,因洛陽位于后來的東晉都城建康的西邊,史稱西晉。西晉立國后,鑒于東漢末期軍閥割據的教訓,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封同姓宗室到各地為王。可是宗室勢力又成了新的麻煩,發生了宗室反叛的“八王之亂”,使得西晉元氣大傷,軍事勢力一蹶不振。北方和西南的匈奴、鮮卑、羌等少數民族趁機發兵,在中原建立政權,并于公元316年滅西晉。之后的中國北方由漢族和少數民族陸續建立起幾十個大小不等的政權,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西晉亡后,晉室南渡長江,,瑯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晉朝,因其在洛陽東面,史稱東晉。公元420年,權臣劉裕殺帝篡位,建國宋,史稱南朝宋。東晉滅亡。
南北朝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南北政權對峙的時期,始于公元420年東晉權臣劉裕代東晉立南朝宋,結束于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在南北朝之際,中國基本上分為南北兩個政權,雖經常在軍事上互有征討,但誰也滅不了誰,各自更迭,好像是兩個國家一樣。在疆域上,南朝在前三朝時較大,能夠占有長江以北的一些地區,南朝陳最小,只依長江守住東南一隅。其中,南朝共經歷宋齊梁陳四朝,均以建康為都城,存世時間也都較短,其中最長的為劉裕所建立的宋,共59年。北朝嚴格的開始時間晚于南朝,以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結束“五胡十六國”亂聚,統一北方為開端。北魏乃是鮮卑族南下中原所建立政權,統治中原近百年后,丞相高歡和關西大都督宇文泰各立一皇族子弟為帝,以洛陽為界,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國家。后東魏為北齊所代,取代者分別是高歡的兒子高洋和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公元577年,外戚楊堅篡奪北周江山,建隋,并在8年后渡江滅陳,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結束,復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