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因為中國古代所有封建王朝里,沒有一個統治時間超過了300年的。兩漢雖然號稱有四百余年光景,但實際上中間是有過中斷和滅亡的;而唐朝即便是把武則天稱帝建周的時間算進去,也才只有289年;至于其他的隋、元、明、清等王朝則更短,其中作為統一王朝的隋朝只有37年。
在奴隸制王朝中,夏、商、周倒是國運長遠,例如周朝號稱800年江山。不過里面的水份非常大,因為夏和商都是松散的部落聯盟國家,而周又陷于諸侯國并立,它們的疆域都不大,而且還都是分裂狀態(tài),無法與后世的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漢晉隋唐元明清相比。
周朝結束后、從秦朝開始,中國才真正統一,并正式進入封建王朝時代。然而秦與秦之后的統一王朝,沒有一個超過了300年,至于那些割據的短命政權更不用說。“興衰和更替”就像是魔咒一般籠罩著所有的封建王朝,以至于有人說封建王朝的規(guī)律就是興起、鼎盛、衰落、滅亡、再興起、再鼎盛、再衰落、再滅亡,周而復始。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王朝末期的土地兼并問題,西漢、隋、唐、宋、元、明等王朝的末期無一不是面臨這個問題。在王朝后期,壓迫加深,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大地主兼并,他們不僅失去了生活的來源,而且還可能面臨殘酷的勞役和賦稅。翻開中國歷史不難發(fā)現,因為土地兼并問題而誘發(fā)了農民起義不可勝數。雖然農民起義最后成功的寥寥無幾,但卻足以動搖王朝的統治根基,加速王朝滅亡,例如黃巾起義、黃巢起義、紅巾起義等等。
第二個原因就是王朝后期的統治者們大多脫離民間,奢侈腐化。由于封建時代的權利高度集中,所以天子的個人德行就可以左右王朝的興衰。一般來講,王朝的初創(chuàng)者和前面幾代君王大多能夠認識民間的疾苦,所以施政比較平和而親民,例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圣祖、清世宗。而在王朝后期,那些未經磨礪、長于深宮的后世統治者便容易奢侈化、脫離百姓。皇帝如果沉迷享樂,百官自然也就上行下效。例如《后漢書》所譏諷的“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奢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