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俗稱四喜丸子,江蘇菜系的淮揚名菜之一。據說,獅子頭最早起源于隋煬帝南下大運河時,對葵花崗的名景十分留戀,于是吩咐御廚以景色為題制作菜肴,御廚在揚州名廚指點下,費盡心思終于做成了“葵花斬肉”這道菜。而到了唐代,郇國公一次宴客,當“葵花斬肉”這道菜端上來時,只見那巨大的肉團子做成的葵花斬肉精美絕倫,有如“雄獅之頭”,賓客們乘機勸酒道:“郇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于是“葵花斬肉”改名“獅子頭”。從此,揚州便添了“獅子頭”這道名菜,無論是紅燒,清蒸,都膾炙人囗,流傳多年。
步驟一:
豬肉500g(三肥七瘦的比例)剁成肉糜,荸薺(馬蹄)150g,雞蛋2個,青蔥一小把切碎,淀粉3小勺,蒜3粒切碎,姜一小塊切碎,鹽少許,胡椒粉適量,料酒一匙,將所有材料混合均勻,用筷子順時針不斷地攪打上勁,使肉餡與汁緊密結合。
步驟二:
將攪好的豬肉糜用手揉捏成一個個大肉丸子,鍋中倒玉米油,放入大肉丸。
步驟三:
控制好油溫,將大肉丸炸至兩面金黃,撈出,瀝干油份,放入盤中待用。
步驟四:
鍋中放油,放入拍扁的大蒜和切好小紅洋蔥,翻拌爆香。
步驟五:
接著加入炸好的獅子頭,放入一點生抽和老抽調色,放入一小碗水,燉至收汁即可。
步驟六:
盤子四周擺好燙熟的小青菜作為裝飾,接著鏟起獅子頭放入盤中,一盤色澤金黃澄亮,肉香四溢的紅燒獅子頭就出鍋了~
紅燒獅子頭的來歷
紅燒獅子頭,是中國逢年過節常吃的一道菜,有肥有瘦的肉紅潤油亮,配上翠綠青菜掩映,鮮艷的色彩加上撲鼻的香味,醇香味濃的肉塊與汁液,看上去就讓人食欲大開。
傳說“獅子頭”,用揚州話說即是大斬肉,北方話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據說它的“遠祖”是南北朝《食經》上所記載的“跳丸炙”。史書記載,當年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著龍舟和千艘船只沿大運河南下時,“所過州縣,500里內皆令獻食。一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楊廣看了揚州的瓊花,特別對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
回宮后,便命御廚以此四景為題,制作四道菜肴。御廚們在揚州名廚的指點下,費勁心思終于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芽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楊廣品嘗后,十分高興,于是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菜肴傾倒朝野,官宦權貴宴請賓客也都以有這四個菜為榮,奉為珍品。
到了唐代,隨著經濟額繁榮,官宦權貴們也更加講究飲食。有一次,郇國公韋陟宴客,府中的名廚韋巨元也做了揚州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陸奇珍,令座中賓客嘆為觀止。郇國公韋陟看到“葵花斬肉”這道菜端上來時,那巨大的肉團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絕倫,有如雄獅之頭。便將葵花斬肉改名為“獅子頭”。一呼百諾,從此揚州就添了”獅子頭“這道名菜。
紅燒獅子頭是哪個地方的菜?
紅燒獅子頭又叫做四喜丸子,四喜丸子是正宗的豫菜。因此當問到紅燒獅子頭是哪個地方的菜的時候,不少人的答案是河南。其實不然,紅燒獅子頭是一道南方菜,并不是河南的四喜丸子。
紅燒獅子頭由揚州四大名景之一——葵花崗轉化而來,因此它理所當然的屬于淮揚菜,是取其吉祥之意。在我國,一般情況下,逢年過節或者是家中有個紅白喜事在擺酒的時候,紅燒獅子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