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陶繼新對話名校長系列之二十一】
打造東方帕夫雷什
——創建蘇霍姆林斯基實驗學校的河南濮陽市油田第一小學
陶繼新 馬新功
【編者按】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一小學以“培養和諧發展的學生,造就和諧發展的教師,建設和諧發展的學校”為己任,精心進行蘇霍姆林斯基實驗學校創建實踐,使素質教育得到了全面深入實施,實現了學校的快速跨越式發展,學校多次被評為全國和河南省教育先進集體,并被濮陽市政府記集體二等功,校長馬新功也被評為全國十佳小學校長、濮陽市優秀專家,學校也因此成為全國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為此,近日,全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
追尋大師足跡
【馬新功】蘇霍姆林斯基是廣大中小學教師最為熟悉和敬佩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被認為是“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教育思想被認為是“不僅旨在解決今天的學校任務,而且旨在發展明天的教育學”,是“活的教育學”。他所提出的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先進教育思想,以及他以帕夫雷什中學為基地的長達三十多年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實驗,對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無論是全面深入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快速專業化成長,還是建設高品位學校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陶繼新】是啊!每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都會大有收獲,尤其喜歡他關于讀書的論述,可謂意蘊悠長。比如,他告訴我們,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最好的備課。當下有的老師“一心只讀教參書”,不知教學的妙道乃在于文化的積累,在于智慧的生成,而不是鸚鵡學舌地從教參上悉數“拿來”。所以,我在《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報告中,就有《讀書與教學相得益彰》一講。到你們學校走訪的時候,發現你們的教師閱讀了大量的書刊,而且多有心得。感到你們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教師的生命狀態也越來越好。
【馬新功】應該說我是讀著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大學畢業,走上教育崗位,并逐漸成長起來的。因此我始終有一個夢想,這就是——辦一所帕夫雷什中學式的學校,做一名蘇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師和校長,培養一批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學生。
【陶繼新】美麗的夢想,就是一個指向高遠的理想。這不是自不量力,而是可以通過努力抵達的目標。在您領導下的濮陽市油田第一小學里,就可以隨處看到帕夫雷什中學的“影子”。況且,你們學校和帕夫雷什中學是友好學校,您與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卡婭院士也多有接觸,您還多次參加了一些這方面的國際學術會議。可以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已經如影隨形地走進了您的思想里、行動中。
【馬新功】2004年江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國際研討會后,在中國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會會長
【陶繼新】當“應試教育”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的今天,提出“和諧發展”意義非常。我認為,和諧源于儒家先師的“和”。為什么說“和為貴”?因為沒有和,萬事萬物都會出現問題,更何況教育呢?“和”還有恰到好處之義,過猶不及。學習知識好吧?當然好。可是,一味地學習知識,而不提升人格,不健心健身,就會出現問題。學習儒家文化的經典思想,結合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理論,根據你們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和諧教育的研究,定然會收獲累累碩果。
確定先進理念
【馬新功】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我們: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一所學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確立先進的辦學理念,明確當前的辦學目標。先進的辦學理念對校外是一面旗幟,對校內是一個綱領,對歷史是一個總結,對未來是一個目標。先進的辦學理念是學校發展的生命力,是引導學校教育走向成功的金鑰匙。我們把學校當前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提煉為:
辦學理念——崇尚和諧,追求卓越;
辦學目標——創建現代化、實驗性、開放式、學習型學校;
辦學特色——全面打基礎,特長育人才,創造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
培養目標——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個性鮮明,志向遠大,會做人、會學習、會發展;
隊伍建設——勤于學習、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提高,會研究、能創新、懂合作;
文化建設——硬件、軟件、潛件齊全,學園、樂園、家園兼備,凈化、綠化、美化到位,核心是學會賞識,愛滿校園;
管理方式——以人為本,法治德治并舉,剛性柔性結合;
團隊精神——團結拼搏、負重奮進、開拓創新、勇創一流。
【陶繼新】辦學理念的優劣,體現著校長思想文化品位的高下。去一些學校走訪的時候,發現有不少校訓、校風、學風等大同小異,缺少個性,有的甚至是純然從其他學校原封不動“竊為己有”的。我想,這種有名無實的理念,當然不會起到作用,甚至還會起到副作用。那么,什么樣的校長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呢?我認為,一是校長應該是一個學習之人,甚至是一個對教育理論有一定研究的人;二是校長應該是一個積極在實踐一線探索的人,甚至是擁有課堂教學的權威話語權者。比如你們學校管理方式中的“法治德治并舉,剛性柔性結合”就很有特色,它與您的思想品格、個性特點、管理思想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如果別人拿去之后,就會變味,就會失去“這一個”的特點。
營造精神家園
【馬新功】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使校園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講話。”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到的辦學特色更成為一所學校的品牌標志。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努力使學校成為學生探索求知的學園。學校以它豐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一批批孩子在學習、思考、探索、研究中廢寢忘食、流連忘返。
我們努力使學校成為培養學生生動活潑個性的樂園。學生在寬松、賞識、愉快的氛圍和環境中迸發激情、釋放能量、享受成長、發展個性。
我們努力使學校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家園。有位教育家曾說,學校應當是家庭的延伸,這說出了人們對學校所期盼的那份溫馨和親情。我們在學習、活動、人與人的交往、合作中不斷強化和注入親情,在親情中,問題容易化解,教師和學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升華,找到歸屬。
近年來,我們油田一小把“學園、樂園、家園”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用心營造育人文化,不僅讓墻壁會說話,還讓校園的一切設施都充分發揮它的育人功能。校園濃厚文化氛圍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師生的心靈,激發了他們求索、進取的欲望和求美向善、樂學好問的具體行動。學校實現了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真正成了廣大師生勤奮求知、快樂成長、放飛心靈的學園、樂園、家園,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再上臺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陶繼新】學校是精神圣地,師生通過學習而提升精神境界,才不辜負“學園”的稱謂。不過,這里的學習,不只是課堂之學,還有課外之學;不但有知識之學,還有修身之學。其實,在《論語》中,“學”的主要內容就是修身做人教育。只要可以豐富人生精神,提升人生品位,都可以稱之為學。所以,在這樣的學園,教師與學生都會學到為自己幸福增值的東西。
我們常說刻苦學習,這自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可是,我們更應當倡導樂學,學校也更應當是一個“樂園”。學習為什么感到苦?除了過度努力之外,就是感受不到學習之美之樂。教師沒有多少價值的泛泛之講,學生沒有多少意義的練習做了又做,何樂之有?如果教師之教少而又精,所講生動風趣,學生聽起來自然感到快樂。如果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并且學之有得,學之有趣,當然就會樂此不疲。而且,課堂之外,是一個更加豐富的課堂,是一個各顯神通之地,是一個施放心靈之所,“不亦樂乎”?
入住酒店,常見“賓至如歸”的標語。盡管有宣傳之意,而真正的好賓館,還真讓你感到溫馨舒適。學校更應當讓學生有家的感覺。教師如果都像孩子的父母一樣真心關心他們,他們當然就會有一種家園的感覺。常聽有的孩子叫教師為媽媽,而且是言出由衷。我想,學校不是家園又是什么?你們的教師那么愛學生,甚至有的愛是父母無法給予的,他們能不感到家的溫暖嗎?
注重學生發展
【馬新功】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學生,是蘇霍姆林斯基畢生不懈的追求,結合新時期素質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濮陽市油田第一小學堅持全面打基礎,特長育人才,努力創造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
【陶繼新】沒有基礎,就會失去生存之根;沒有特長,就可能泯滅個性。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成就人才,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發展。
【馬新功】創造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我校在這方面對教師的要求是,首先要把孩子當作“人”看待,作為教師要承認學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教師要懂得尊重學生,要懂得師生之間完全是一種正常的、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次是要把孩子當作“未成年人”看待,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其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其自我控制能力還有待提高,他們在課堂內外偶爾的“犯規”應屬正常,我們提倡熱問題冷處理;再其次是要把孩子當作“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人”看待,要知道未來的愛迪生、未來的比爾·蓋茨將在他們中間出現,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創造適合他們主動發展的環境,要研究有利于提高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要改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支配地位,更多地引導、喚醒、激勵學生,讓學生人人都能夠參與,人人都體驗成功;最后還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尤其是對于所謂的“差生”,更要像對自己的孩子那樣體恤、關照他們。
【陶繼新】大人與孩子,在人格上沒有什么高低之別。所以,教師把孩子當作“人”看待,理所當然。大人有大人的優長,孩子有孩子的優長;大人有大人的缺失,孩子有孩子的缺失。老子認為“復歸于嬰孩”才是人的高層境界。所以,大人不能以大人而自傲,教師不能以己之長,攻孩子之短,而應當理解、尊重、信任孩子。所以,對于孩子的“犯規”,教師應當平靜對待。在某種程度上,孩子對教師的寬容是超過了教師對孩子寬容的。教師批評孩子,孩子俯首聽命;可教師犯了錯誤,孩子卻多不敢當面批評。
孩子的潛力之大是遠遠超越大人想象的。不說學生,就是牙牙學語的幼兒,他們夜觀天象,問星星和月亮為什么懸在天空?人為什么會死?如此等等大的問題,無異于一種“天問”。可是,大人大多忘記了兒時的“天問”,大了反而不知“天問”的價值,便有了視作兒語的不屑一顧。小學生本可以學習很多近乎高深的智慧,可是,教師卻認為那是走進大學乃至成了研究生之后的事情,所以,就讓他們與這些智慧擦肩而過。過去一入私塾就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看起來太過深奧,其實背誦之后卻可以將這種深厚的文化永遠留存心中,且永遠發揮作用。
【馬新功】創造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要讓學生在小學階段打牢基礎學會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從事學校工作30年,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秘密:中、高年級之所以出現落后和成績不好的現象,主要是由于學生在低年級學習時沒有把作為知識基礎的基本真理牢牢地保存在記憶中始終不忘。因此他語重心長地要求小學教師:你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建造牢固的知識基礎。要使它十分牢固,以便后來工作的教師完全不需要考慮基礎問題。我們要求教師從拼音、識字、閱讀、書寫、計算入手,一步一個腳印打牢終身學習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還強調,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把獨立學習的能力交給學生。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關于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規律性的知識,另一種是能夠借以獲取新知識的知識,即作為學習的工具性的知識。。我們告誡全體教師,小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兒童使用工具,這個工具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認為的那樣“裝有五把刀……即五種能力:讀、寫、算、觀察、表達”。掌握知識的能力是兒童智力發展最主要的一個方面,而讀的能力在這個學習能力中占著首要的地位。我們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特別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經過有計劃的培養和訓練,我們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能達到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
【陶繼新】根深才能葉茂,從小打好基礎,才能構建未來的生命大廈。而且,小時候所打的這個基礎,還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且可以終生受益。現在一些大學生寫起字來“龍飛鳳舞”的原因之一,就是小學的時候沒有打下寫好字的基礎,大了之后即使努力也多是事半功倍。閱讀更是如此,從小培養起來的閱讀興趣,大多可以保持一生。
“把獨立學習的能力交給學生”尤其重要。這就是所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其實,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完全可以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可是,現在一些教師總是一味地喂養,于是,習慣了這種喂養的學生,也就沒有了自我學習的能力。更加可怕的是,還會由此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并隨著他們走向未來。而未來沒有獨立學習能力的人,也就不可能是會自我創造的人,也就很難更好地立足于社會。
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工匠之工具也。鈍則用力而無果,利則小力而大獲。所以,就有了莊子所言的“庖丁解牛”,因會用器而竟然“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奇觀。您所說的兒童使用的工具,即器也。看來,您是大得孔子與蘇霍姆林斯基教學之要道的人。
【馬新功】創造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還要因材施教培養特長、發展個性。我們大家都知道學生的內在不同比他們的外在差異還大。教師的教育藝術就在于“把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引入最符合其天資的軌道”。為了對學生因材施教,在學生差異和分化比較大的年級和學科,我們采取分層施教和個別施教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確保了教育教學的高質量輕負擔。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認為的那樣,遠非每個人都能成為學者、作家、演員,遠非每個人都能發明火藥,但每個人都應當成為自己行業上的能手——此乃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最主要的是,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為了培養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我們像帕夫雷什中學一樣,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課余時間,另一方面我們也為學生建立了為數眾多的、足以滿足每個學生精神需要的課外活動小組,努力使每個學生的精神生活都在若干個集體里度過:使廣大學生在這個集體里滿足與發展他的智力興趣,在那個集體里滿足與發展他的審美愛好,在第三個集體里滿足他的勞動興趣和發展他的創造才能。再就是我們還引導學生突出三項愛好: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研究性課題或勞動。如果學校里的教育者努力發掘每個受教育者身上的“金礦脈”,并幫助他發現自我,那么學校里就不會有任何一個不幸的人。
【陶繼新】人各有愛好,各有所好,這既是生而如此,也可學而如此。關鍵是,如何將這個“異”“擴大化”和“最優化”。這就是“因材施教”的“眾妙之門”。如果以考試成績論成敗,那么,有一些學生就永遠不會成為“英雄”。留有充足的課余時間,有的學生就可以在自己愛好的領域里盡情馳騁,沉浸其中而樂而忘返。而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則可以讓一些學生發揮特長,從而出現“英雄輩出”的景觀。當學生有了自信心與自豪感之后,不但會在自己的愛好特長領域里摘取成功之果,還會將這種情緒延伸到課堂學習之中,從而提升學習的成績。
【馬新功】創造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還要以賞識激勵為主堅持多元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評價是一種最微妙的教育工具,評價應當鼓勵孩子,通常應成為教育教學的積極推動力(這對于幼年學生尤其重要),任何時候都不可變為貶低個性的手段。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去各學校的評價過于注重紙筆測驗,評價方式單一,偏重智育,忽視體育和美育,更多關注書本知識和技能,學生的道德、學習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不尊重學生的情感、自尊和個性差異,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施新的課程后,我們改變了評價過于注重甄別、選拔的做法,而是倡導發展性評價,注重發揮評價促進人的發展的功能。我們要求教師的評價要用激勵性的語言,客觀描述學生的進步、潛能和不足,同時要制定明確、簡要的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計劃,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我們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收集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伴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的信息等。運用成長記錄袋反映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優勢和不足,記錄學生成長的過程,促進其自我認識能力的提高。實踐證明,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出了一批好學生。只有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優秀者。
【陶繼新】好的激勵性評價之于學生,會生成一種正能量,會使他們充滿自信,更加主動快樂地投入新的學習或其他活動之中。但激勵性評價內容和方法的不同,也會導致學生發展走向不同的方向。如果激勵性評價的只是學習成績優秀者,學生就會特別關注學習,對于其他的“區域”發展就會聽之任之和不予理睬。這樣的激勵,是一種“應試教育”的激勵性評價,盡管可能產生一定的作用,但從總體上談,弊大于利。所以,運用正面激勵評價,才能將學生引向正確的方向。你們評價學生的學習,也評價他們的身心;既評價其結果,更評價其過程。這樣的激勵性評價,就會使學生各個方面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甚至可以全面發展。
享受職業幸福
【馬新功】蘇霍姆林斯基被人們稱為“教師的教師”,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學在培養教師方面,也成了一所高質量、高水平的“教師進修學院”。蘇霍姆林斯基作為“教師的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讓教師們過著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給他們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讓他們有暇思考教學教育難題和總結工作經驗,有暇結合工作博覽群書,引導他們沿著實踐、讀書、科研相結合的道路不斷前進,使之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做到使個人的探索小溪匯成集體的創造洪流,最終達到用共同的教育信念把全體教師團結成一支攻克教育堡壘的堅強隊伍。
【陶繼新】沒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就不可能有精神的自由。而沒有自由的人,一是不會幸福,二是難以創造。人的幸福主要來自于精神層面,不但要實踐、讀書和科研,還應當在各自的愛好天地里施放生命的能量。比如寫作吧,就是我的精神生活的主體內容之一。一寫起文章來,就會全身心投入,而且快樂無比。如果沒有寫作,我真不知道我的生活將會何等暗淡無光。我做老師的時候,雖然沒有現在這種近乎審美的寫作狀態,可是,對于寫作,卻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甚至認為,一個教師不喜歡寫作,就不會有屬于自己的精神收藏,就不會特別幸福。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了那么多的著作,我想,他也是從中享受到了無窮樂趣的。
蘇霍姆林斯基所倡導的科研,是真正意義上的科研,而不是現在一些有名無實甚至是沽名釣譽的科研。在這一點上,你們是從蘇霍姆林斯那里取了真經的,是在進行名副其實的科研。這樣,教師從中真正有了巨大的收獲,有了精神的快樂。因為他們從中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發展,擁有了比較優質的生命狀態。
【馬新功】為了培養同實施和諧教育相適應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隊伍,我們提出“教師要和新課程一同成長”。首先,我們要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并非所有的人都適合當老師都
【陶繼新】我親身體驗過您說的“好老師”,
您讓教師“堅持讀學術著作”正是“取法乎上”的體現。錢穆教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就大量閱讀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學報等報刊圖書上的高端學術研究論文,所以,才有了后來國學大師的“歸宿”。而且,學術著作讀得多了,就能站到一個很高的視點上俯瞰實踐中的教育,就會有超越常人的發現與思想。正是因為“堅持”,才有了一批教師脫穎而出,才有了教師群體中的學術品格。
我發現,你們的教師在“六個一”工程中,已經不是完成任務式的應付,而是樂于其中的主動研究。由于這種研究基于問題,來自自身的實踐,就更具意義,就更有收獲。看過
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你們整個教師隊伍的精神狀態特別好,那是一種向上、積極的態勢,有使命感,有幸福感。我想,正是您這樣一位有使命感與幸福感的校長,才帶出了這支優質隊伍。
謀求持續創新
【馬新功】2008年9月,我隨中國教師代表團赴烏克蘭參加了蘇霍姆林斯基誕辰九十周年國際研討會,在大會上我向烏克蘭以及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和研究者匯報了我們的思考和實踐,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稱贊和一致好評,我也和李鎮西、
【陶繼新】您是蘇霍姆林斯基精神的追隨者,是學到其要道的“弟子”。既學其思想、方法,更有您自己的“權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有的學而死,有的學而生。之所以死,是學而不化,是絕對“拿來”,是死學死用;之所以生,是學而化之,是相對地“拿來”,是“活學活用”。這就是智慧,就是思想,這也是你們學校這些年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馬新功校長簡介
馬新功,濮陽市油田第一小學校長,研究生學歷,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家心理咨詢師,全國十佳優秀小學校長,河南省教科研先進教師,濮陽市學科帶頭人,濮陽市優秀專家,濮陽市優秀校長。多年來,馬新功校長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先后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輔導員》《河南教育》《現代教育報》《教育時報》《比較教育研究》等報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在珠海、北京、天津、鄭州及烏克蘭等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報告累計30余場。2008年9月被烏克蘭教育部教科院授予在國外推廣和實踐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殊貢獻獎。
(原載于《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