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六十歲生日,兒孫們回來為我作壽。在這群山懷抱樹木林蔭的老屋里,孫兒們的嬉鬧聲打破了故居長久的寧靜,使這長年寂寞的故居便有了生氣。孩子們帶回了大包小包的禮物,大兒子繼中立即洗手下廚,不一會兒,一桌豐盛的生日酒宴擺上了桌。內弟升杰也趕來為我助興。繼文打開好酒,琦琦和帆帆擺上生日蛋糕,一家人樂樂融融,和和美美品嘗著美酒佳肴。這樣美滿的時刻在我一生中也難得有幾次。這樣的生日宴席也是我六十年來的第一次。
在這歡樂的氣氛中,我卻更加懷念早已遠離我的母親和父親。
父親離世已三十五年了,母親故去也二十五個春秋。他們勤勞辛苦一輩子,沒有過上一天的好日子,兒子沒有為他們過上一次生日,哪怕是下上一碗長壽面。今日兒子們為我做生日,我的內心真覺得好愧約!父母在世時,從未喝過這樣的好酒,吃過這樣的好菜好飯,兒女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圍坐在一起舉行一次生日宴會。此刻,我在內心呼喚我天堂的爹娘也來品嘗一下美酒佳肴的香味!感受一下生日宴會的快樂氣氛。
俗話說得好,“生日是父憂母難日。”六十年前古歷七月十七日,初秋天氣,暑氣未退。上午烈日當空,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媽媽挺著大肚子,搖晃著笨重的身軀,邁著一雙小腳,穿行在悶熱的玉米地里,彎下身子,尋找豬草。中午時分,媽媽一打好了滿滿的一背蔸豬草,掙扎著背起背篼,一步一步背到了家。剛放下背兜,肚子便痛了起來。在這間破舊的老屋里母親經受了生死的考驗,一次緊是一次的陣痛,折磨的母親死去活來,幾許磨難,幾許掙扎,隨著一聲啼哭,我便提前來到了這個世界。
母親蒼白的臉上因兒子的到來露出了苦難的微笑。
在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母親曾生下了兩男一女,兩位哥哥都在出生不久,離世而去。“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年過四旬的父親面臨“無后”,二叔經常戲弄父母親:“你好好掙,掙下的家業還不是我兒的。”可憐的父母親常常為無兒而痛心不已。
我的出生,為苦難的父母親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光明。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為了維持生計:父親常常外出打短工,三夏酷暑,父親帶著一把鐮刀和一根扁擔外出收麥,餐風露宿,頂著烈日,從關中平原一直割到秦嶺的南山;數九寒冬,滴水成冰,父親帶著一把斧頭進山燒木炭,冒著高溫裝窯,頂著星星出炭,披著雪花背炭去集鎮上叫賣。母親帶著我,作務著數十畝莊稼,還喂著一頭母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用他那廋弱的身軀硬撐起了這個家。
小時候,母親常常含著淚水給我講:嬰兒時,由姐姐帶著我,中午下工回來,趕緊擦洗滿身的屎尿;會爬了,姐姐引不住我了,母親就用布帶子一頭拴在我的腰上,另一頭綁在窗格上。有一次,母親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干活,就讓二嬸照看著我,下午二叔回來,嫌二嬸帶了我,又打又罵,逼得二嬸將幾合火柴頭和著酒喝了下去,多虧救得及時,才保住了二嬸的命。 從此后,母親再也不敢讓二嬸帶我了。母親出外干活,總是帶著我。母親忙著干活,我便跟在母親的屁股后面,困了便在母親的衣服上熟睡。
我出生的第三年,解放了,苦難的日子總算熬到了頭。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母親仍然帶著我。母親干活,我便在地頭玩耍。
帶著大自然的氣息,和著鄉間泥土芬芳,伴著母親幸酸的淚水,我長大了。
母親雖然大字不是一個,卻極有遠見。十歲了,便千方百計將我送去求學。母親說:“養兒不讀書,不如喂頭豬。”家鄉沒有學校,母親先后送我到隘口、草灘溝、唐藏去求學。由于年齡太小,交通不便,生活困難,都失學了。直到五八年。十二歲的我便在楊家莊才走上了求學之路。
我的小學生活是伴著國家的三年困難時期渡過的。六○年吃食堂,每人每天只有半斤糧。玉米珍和著榆樹皮、葛條根、玉米芯等磨成的面熬的稀粥,一頓也只有一小碗。白天餓得無力氣,晚上餓得睡不著。母親在上工之余,也剝來榆樹皮,撿來爛洋芋,爛玉米,帶回來晾干,用手磨磨成面,做成餅,每星期做五個。這便是我的救命干糧。
六○年冬天的一個周六,我饑腸轆轆的趕到食堂,正趕上吃午飯。午飯是玉米珍和著包谷芯面拌著洋芋疙瘩熬成的粥。母親趕緊將她剛買的的一碗給了我。我吃完后,母親給了我二兩飯票,我到廚房去打飯,正好劉興才也在打飯,他對炊事員李鳳英說:“給我多撈幾塊洋芋嗂。”我隨意地說了一句:“我碗里一個洋芋也沒有。”一句話闖下了大禍。李鳳英一下子掀翻了飯桌,大聲嚷道:“你個上中農的毛孩子,能得很,你來舀。”食堂管理員李鳳英的丈夫周長應在管理室大聲地問;“那個”,“學兒”,“上中農的狗崽子還想騎在貧下中農的頭上作福呢!”我嚇得愣在那里。五嬸趕過去對母親說;“你不趕快去把孩子拉回來。”母親急忙把我拉到五叔的屋子里,緊緊的抱住我,滾熱的淚水落在我的臉上……。
事情已過去了半個世紀,當年的那些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那一幕永遠銘刻在我的腦海里。
母親的身邊是最安全的,母親的懷里是最溫暖的,母親的淚水給了我永恒的記憶,也給了我堅強。
這種堅強給了我力量,給了我一定要求學成才的決心。不管是困難時期的一天四兩糧,還是回回寺中的冷炕頭;不管是酷暑盛夏,還是風雨雪飄,崎嶇的羊腸小道里留下我柔嫩弱小的身影背著小背兜裝著米面菜炭來回搖動的身影,小峪河道里有我少年時代身背行李,足穿草鞋每月一回奔走的足跡;小學時代背過柴,中學時代打過工;為上學趕車孤身在甘樹涯的深山密林的雪地中疾行;為渡河只影在辛家山芷坊平上下的鬼門關閻王貶的懸崖陡壁上爬攀,上面隨時有石塊滾落,下面濤聲如雷,頭上暴雨如注。雷神廟里架火取過暖; 閻王殿里壘鍋煮鍋飯……。
受過多少屈辱饑寒,歷經多少艱難困苦,正是憑著堅定的信念,完成了十年寒窗苦讀。雖然沒有高中科榜,但也是家鄉的第一代中學生。
正是由母親這面堅實的靠山,才使自己完成學業;也正是由母親這塊堅實的后盾,才使自己成就了今天的事業。
舊社會的痛苦生活把堅強賦予了父親、母親;同樣,困苦的童年也把堅強賦予了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苦,是一種無價的精神寶藏,只有蘊有堅強意志的人,才能得到它;苦,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精神財富;只有胸懷大志,積極進取的人,才能吃得起它。
然而,父親和母親吃了一輩子苦,卻沒有享過一天的福。
今天,我已六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老之已至,越之將老,越是懷念自己的父親和母親。
父愛如山,母愛是海。
感懷之至,在六十歲生日之際,撰寫了這篇短文,以寄托對父母的思念!
但愿這種思念能穿越時空,能讓遠在天國的父母親感受到兒子的祝愿,能讓父母親感受到不孝兒子的懷念!
二○○七年七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