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論文的主體部分呢,自然是它的正文,沒有正文的論文就不算是一篇論文了,然而在我看來,這個正文很有可能又是一篇論文各個組成部分之中最不重要的那個。這個說法可能比較詭異,也較具諷刺意味——可我們思考一下,一篇論文,被我們關注最多的、最能引起我們注意也最被我們看重的,往往不是正文。
我們會因為一篇論文的標題足夠吸引人而把它從數據庫下載來看,會通過關鍵詞檢索到一篇論文,會認真閱讀一篇論文的摘要,也會對支撐起這篇論文的那些參考文獻感興趣,甚至我們還會被一個注釋所吸引,陷入沉思。所以挑來選去,最后剩下的反而是論文的正文,它成為“最不重要”的那個部分。
盡管如此,我們又必須承認,論文的正文又至關重要。因為論文的其他部分或者是從正文之中提煉、升華和派生來的,或者是為支撐論文正文中的論點和論述而存在的。而且實實在在的說,如果沒有存在于正文之中的那些縝密的、嚴謹的、環環相扣的論述過程,那些研究結論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從今天開始呢,我們將陸續推送四篇文章,和大家聊聊中文社科類學術論文正文的基本組織結構問題。這篇文章是做一個總體說明,看看學術論文的正文都有哪三種基本的組織結構;接下來的三篇文章呢,我們再具體分析一下每種組織結構的不同情況。
好了,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學術論文正文組織結構的整體問題。所謂正文組織結構呢,也就是論文正文寫作框架的搭建。以我,這么多年的經驗觀察,從最為宏觀也最具通約意義的角度來講,可以把論文正文的組織結構,概括為如下三種:
第一種,“總——分——總”結構。
擁有這類組織結構的論文,一般是在開篇時做一個整體的說明或者描述,呈現一種現象,指出一個問題,介紹一類觀點。然后進入“分”的部分,對這個現象、問題或者觀點從不同層面和角度進行論述,提出分論點然后尋找論據進行論證。再之后,對這些分論文進行總結,也就到了論文的結尾部分。然后“總——分——總”結構也可以細分為一級“總——分——總”結構或多級“總——分——總”結構。
第二種,“三段論”結構。
即論文由或明顯或隱含的三段論結構來進行寫作。這里的三段論可以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或者是“提出假設——進行驗證——證實或者證偽”。這大概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論文結構了,在文章的開頭提出問題(是什么,或者提出假設),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然后開始對這個或者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一般是從現象描述進入到本質剖析(或者通過田野、調查問卷、實驗來進行驗證),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也就是為什么)。找到原因和癥結之所在了,就進行到下一個環節,解決問題(也就是怎么辦)。當然我這里做的這個說明是非常粗略的,是以“最大公約數”的方式來進行敘述的,可能無法呈現“三段論”內部不同組織結構之間的差異。
第三種,“并列式”結構。
擁有這種結構的論文,一般是以論文標題呈現出來的核心議題為中心,從多個并列的層面加以闡述。處于并列關系之中的這些層面,一般又是圍繞著一個可以支撐論文核心議題的分論點來展開的論證過程的。也就是分論點1+論據+論證,然后是分論點2+論據+論證,以此類推。等幾個分論點都闡述完畢了,論文也基本就戛然而止。
這種結構的論文有點像學術散文或者漫談,但是屬于“形散而神不散”,各個分論點及其論證過程還是足以支撐起論文的核心議題的。以我的經驗觀察,以“并列式”結構寫作的論文其實并不多見,但是這類文章往往會有非常高的引用頻次,作者也往往是某一研究領域中公認的大咖。
我覺得這種情況并不是巧合——敢于采用這種結構來組織論文寫作是需要相當的勇氣和能力的,而且這類文章能夠順利經過學術期刊的初審外審和終審,也往往得益于論文作者的學界口碑和影響力。
應該這么說,在我所關注的研究領域,以上這三種組織結構的論文占了絕大多數,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三段論”結構,然后是“總分總”結構,“并列式”結構較為罕見。再有一點,雖然很多論文確實無法簡單歸入上面這三種組織結構,但是通過拆解分析可以發現,這些論文基本是對這三種組織結構的綜合運用。
因此我的建議是:大家多去閱讀和模仿自己研究領域之內的、以這三種組織結構去寫作的高質量論文,認真思考怎樣的論文選題更適合采用怎樣的組織結構,然后反復進行刻意的練習,進而熟練運用三種組織結構進行寫作。
好了,這篇文章的主體部分就是這樣一些內容了,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所收獲,請長按文末二維碼關注本公號,我們會持續輸出高質量的科研成長型干貨推文的。如果你愿意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那些在學術成長領域孜孜以求的朋友,他們會非常感謝你。
如果你愿意打賞,那是我的榮幸,也是你的榮耀——你是知識付費時代的弄潮兒,你知道怎樣用最好的方式來表達對于內容生產的尊重。
還是那句話:學術成長之路,你不是一個人在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