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年一樣,今年教師節前,有關教師的話題,大抵只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道德大棒滿天飛,對少數教師的“失德失范”行為大加詬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教師節成為所謂學生“送禮節”的輿論譴責;另一種就是對傳統師德的集中褒揚,即教師應做道德楷模,燃燒自己,點亮別人。
筆者認為,這對教師節和教師來說是非常悲哀的事情。誠然,公眾的師德訴求,有其合理性和正當性,但是,如果人們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普遍認知,缺乏人性化和人情味,甚至到了逼迫教師成為“道德苦行僧”的程度,這不僅是教師的不幸,更是教育的不幸。
試想,如果人們對教師的認識,仍然是“羞談錢,做人梯,當蠟燭”,那就忽視了教師首先是普通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普通人,那就可能會為教師制造某種“道德陷阱”。比如,當教師在待遇福利受到損害時,就可能不敢主動爭取,怕為此招來責難??膳碌氖牵粌H僅是待遇福利方面,教師其他方面的權利同樣可能遭到剝奪,而他們也同樣缺乏反抗的勇氣與能力。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媒體常報道的,一些地方的教師在升學的壓力下,不得不背起工作的“無限責任”,不得不加班加點,犧牲自己的健康權與休息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到,如今,許多中小學教師存在心理問題;有些地方的班主任教師,一天工作竟然超過15個小時。那么,教師們為何會對這種明顯違背《勞動法》的做法不敢說一個“不”字呢?為什么應試教育在捆綁了學生的同時,也勒住了教師的脖子呢?由此可見,對教師這一職業群體進行過度的道德開發,就有可能埋葬教師作為現代公民應有的權利意識。
“傳道、授業、解惑”,古人早就知道,將“傳道”排在教師職責的第一位。而筆者以為,在今天,這個“道”不僅是符合時代潮流的道德精神,更應該凸顯現代公民社會的權利觀念與人本意識。如果教師在自己的權利受損時,都只能選擇沉默,都不能扛起法律武器,來與那些有悖于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現象進行博弈,那么我們的教育,也就難以承擔培養具備權利意識的現代公民的重任。
所以,今天的教師,不僅要在苛刻的泛道德主義面前站起來,更應該在權利面前站起來,成為積極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現代公民。也正因如此,我們應該警惕那種對師德過度開發的行為,應該給予教師應有的人文關懷。在又一個教師節到來的時候,我們希望看到的“模范教師”,既應該有傳統意義上的職業道德表率,也應該有維護自身權利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