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情感就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血濃于水的親情、忠貞不渝的愛情、肝膽相照的友情,歷來為人們所感動和向往。人們或許總以為,人世間的情感幾乎可以用這三類情感所囊括,然而事實上,在這三類情感之外,還有一類情感存在,它就被人們稱之為的——第四類情感。 所謂第四類情感,指的是徘徊于友情和愛情之間的一種情感,具體地說,就是比友情多一些,比愛情少一點的男女之情。這類情感不能算是愛情,但又超出了一般朋友關系,感情也較為真摯,也就是男女之間真正的知己。
曾經看過一篇記者調查,對所謂第四類情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且爭議頗大。有不少人認為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感,因為在他們看來,男女之間不會存在這種純潔的友誼;另有不少人則認為,有這種情感,只不過它比較真摯、高貴,所以很難得。在這兩種觀點中,持第一種看法的以男士居多,持第二種看法的則以女士居多。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現在世風日下,人心叵測,同性之間都未必能有如此知心的朋友,更何況異性?異性間由于受到性別的誘惑,極易從朋友發展成戀人,如果一方不愿意的話,或許就會分手,有的甚至還會反目成仇。因為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對異性或多或少都不會一點都不在乎。如果說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擁有這種所謂的第四類情感,那只能說明對方不夠優秀,對自己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詩經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對方很好,自己又不是石人,怎么能不心動呢?想想看,一旦你所謂的異性知己,漂亮、帥氣、性感地出現在你面前,你還會把她(他)僅當成知己嗎?
而持存在第四類情感的人認為:如果恪守優秀就得占有的觀點,那只能說明一些人的心理,或者說愛情觀的不同。因為首先要明白一點,容貌是次要的,人類最寶貴的是情感,你優秀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你,當然如果正好互相愛慕,又在道德允許的范圍內,是完全可以相戀的;但也存在著另一個問題,即雙方都很優秀,卻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那種類型的異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們的友情很好,為什么不能升華為第四類情感呢?許多人認為不可能,那是因為他們的愛情觀不同,或者說更多的不是出于情感,而是帶有功利性質的,才會有這種看法,所以如果一個人能理性地對待愛情和第四類情感的區別的話,他(她)一定會很好地處理此類問題。
兩種不同的觀點,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其中的一段頗有意思:當你臥病在床與痛苦激戰的時候,拉著你的手,慌張無措淚流滿面的那個人,必是老婆。她怕你痛,怕你死,恨不得替你痛,替你死。她哭哭啼啼、癡癡纏纏,讓你感動,讓你心靈難安。而“異性知己”則不同。“異性知己”不哭,她只是站在床頭,靜靜地凝望著你,閱讀你的心靈,然后用她的口、她的眼、她的心,告訴你她知道你痛在何處,她理解你,愿為你默默分擔,讓你靈魂不再孤寂,令你欣慰。由此可見二者的本質區別了:哭——是因為愛你;不哭——是因為懂你。
所以我始終以為,第四類情感是存在的。但是,她的存在,更主要的是那種雙方人格魅力的互相欣賞。這種情感更象兄妹、更象親人,她是一種人性的超越。是偉大的、是圣潔的。他們小心翼翼地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精心地維護著雙方做人的尊嚴,相互關照,相互欣賞,彼此非常細致入微地真誠地關懷著對方,呵護著彼此間的情感,視對方為自己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寧愿犧牲自己的利益,也會舍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我甚至認為,異性間的友誼比同性間的友誼更可以獲得信賴,基礎要更牢固的多。
這種情感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不夾雜任何的私利,是建立在極為透明的、彼此心照不宣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偉大人格之上。之所以說偉大,是因為這種情感是建立在彼此的至高無尚的信賴以及對人性超越的基礎上的。之所以說圣潔,是彼此心靈的遠離紅塵的圣潔。人性的貪婪,人性的癡迷,人性的庸俗,在這種情感之中是沒有立錐之地的。
就這一點上,我覺得西方人要比我們明白的多,也開明的多。西方人的內心思想是透明的,是實在的,而我們中國人,內心思想很復雜,觀念也很守舊,總是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男女間高尚純潔的感情,總是把男女關系想狹隘、想低俗了。我真為此感到悲哀......
是的,盡管世界上存在這類情感,但卻很少,也很難得。正因為少,也正因為難得,才更顯珍貴。一旦擁有,彼此間一定要珍惜,并給予對方尊重、理解、包容,把握好尺度,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保持理智,才能保持長久。
因為人不僅是感性的……
還具有理性……
所以說,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世間是否有第四類情感的存在,答案不一定非此及彼。它是一種動態的東西,有或沒有,完全取決于當事人的綜合素質和修養,比如,文化、道德、人格、意志等等。應該說,兩性的吸引出于天性,兩性的約束符合人倫。只要處理的好,異性間是完全可能存在真正的純潔的友情。
有誰能夠說,結緣一個異性知己,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