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
東北人再厲害
當(dāng)然也沒本事改造全中國的小吃
但東北人,依然憑借一己之力
重新定義了
四川麻辣燙
云南過橋米線
朝鮮大冷面
臺灣手抓餅等
一系列街邊飲食
在改造并推廣了小吃這件事兒上
做出了卓越的貢獻(xiàn)
▼
東北人第一個改造的小吃是
四川麻辣燙
四川人說:
我們沒得麻辣燙,只有冒菜
但其實四川有過麻辣燙
只是很快就被市場淘汰了
目前已經(jīng)變成了歷史遺跡
四川人拋棄了麻辣燙
但是東北人用自己的想法還原了它
如果你來東北,麻辣燙的招牌
是「正宗四川」
口味有老式、骨湯、私房……
還可以搭配冷面來賣
在四川,如果有麻辣燙的話
是用紅油湯底燙出來
各種蔬菜與牛肉等肉食
一般長這樣
廉價版的冒菜是這樣的
特點是蔬菜特別多,湯一定是紅油
可在東北,改造之后的麻辣燙
是這樣
紅油不見了,辣椒油可以根據(jù)自己口味加
藕片青筍蔬菜的量也是自己決定
會多出來很多面食
什么玉米面,粉絲,方便面,白面條
并且根據(jù)食客口味,還可以加芝麻醬
▽
更厲害的要屬沈陽的好兄弟撫順了
麻辣燙被更加徹底地改造
變成了麻辣拌
麻辣拌的就是拌著吃的麻辣燙
符合蛇母人夏天吃大冷面
和過水涼面條的冷食傳統(tǒng)
麻辣拌的特點是:加糖
▼
大家只知道東北人有海南情結(jié)
但在飲食上,東北人對四川感情頗深
在東北,隨便走進(jìn)一家館子
就可以在菜單上看到
魚香肉絲和宮保雞丁
只不過,有些口味偏甜……
▽
四川的魚香肉絲長這樣
有青筍絲
味道是用泡椒調(diào)制成的魚香味
但在俺們東北,家常魚香肉絲
青筍被換成東北更常見的青椒絲
筍絲被換成胡蘿卜絲
還會細(xì)心地加入一些
東北特產(chǎn)黑木耳
吃起來有嚼頭還富有層次感
▽
宮保雞丁也是差不多
作為一個四川廚子發(fā)明的川菜
宮保雞丁的味道在維基百科
被描述為「糊辣荔枝味」
長成這樣
到了東北,特別是各個大學(xué)周圍
宮保雞丁則被改成了這樣
蔥段變成了東北人的
維生素圖騰——黃瓜
花生米大量被胡蘿卜取代
還有人用番茄醬勾芡
▼
東北人在引進(jìn)川菜的過程中
非常擅長用番茄醬來替代紅油
最大程度保留了菜品原本的賣相
在口味上悄悄歸順了東北人的口味
這種口味就是酸甜味
鍋包肉就是這個味道的
外人都以為東北人喜歡
大燉菜的濃油赤醬
其實真的東北大漢
都悄悄地愛著一口酸酸甜甜
雖然四川人吃不慣
甚至還有人把東北大拌菜稱為
「亂七八糟的沙拉」
▼
在積極吸收外來飲食的進(jìn)程中
東北立足四川,放眼全國
東北人第二個改造的省份是云南
并開發(fā)出了比過橋米線
更正宗的正宗云南過橋米線
云南過橋米線是這樣
東北正宗云南過橋米線是這樣的:
在這次改造中,東北人
也一樣秉承著本土化的原則
舍棄了過橋米線的那些繁瑣的小碟子
讓所有食材一鍋煮起
既用米線給了東北人異域風(fēng)情
又讓人能吃到一種類似于亂燉的親切感
在燙煮的食材上,也和麻辣燙一樣
舍棄對新鮮度要求更高的肉類
保留鵪鶉蛋,大量使用丸子
使得流程更加快捷,成本更加合理
可以說是粗中有細(xì),心思縝密
▼
其實早在東北人改造南方飲食之前
東北就已經(jīng)在積極吸收
來自其他民族的食物了
逛一圈東北小吃攤
常見的小吃包括但不限于
煎餅果子、麻辣燙、米線
雞蛋灌餅、烤冷面、小龍蝦
▽
其中,除了雞架是東北土生土長的小吃之外
其他小吃多多少少來自于其他民族或外地
比如說正宗東北烤冷面
源于朝鮮大冷面
只不過機智的東北人把冷面壓成面餅
放到鐵板上炙烤,刷點蒜蓉辣醬
一天賣出一百多張
▽
而其他小吃更不用說
煎餅來自天津
在東北被卷上了油條、香腸、金針菇
▼
不管是什么地方的食物
東北人都欣然接受
并很自然地改造成自己人愛吃的樣子:
酸酸甜甜,多肉多面
就是這么豁達(dá)包容又智慧的東北人
能不招人稀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