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編排是中學班主任最為頭疼的問題,智慧的班主任則能做到“巧排座位”。例如我的師傅(南京六中)陳宇老師在他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一書中,有一篇文章就是“巧排座位”。我認真領會了此文的精髓,吸納了其中智慧,創造性地進行實踐,取得較好的效果。我是一位年輕的班主任,有著比較天真的想法和理想的做法——把班級管理工作公開化,并希望得到教育同仁的指導和點化——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是天真的,也不是理想的,而是成熟的,也是現實的。這篇博文,在回顧的基礎上,再做深入思考,理順教育問題,看到問題本質。
吸納了師傅的智慧,首先我也制定了《高一(23)班座位編排標準》(點擊可鏈接原文)。公布此文后,博友“開心一笑”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請教:選座位的結果會影響小組活動的開展嗎?”博友這個問題,實際上我是有過認真思考的,學生還沒有進班時,我就跟同事們交流過,我說:我很想把座位編成小組,六個同學為一組,采用圓桌圍坐。同事(我們是校友,他在母校工作過過兩年)說,“贛縣中學曾經采用過這種編排方式,但沒有多久又回歸到傳統方式,理由是這種方式有這樣的毛病:同組同學在課堂上容易聊閑天;有些同學不是正對黑板,影響身體成長……”。聽了校友的話,再三考慮,我放棄了自己編排座位的計劃,回歸到傳統方式。我這樣回復了博友的問題:“傳統座位的編排,本來就不適宜小組活動。有些地區,采用六人一組圍桌而坐,這適宜小組活動,而且能夠克服優劣座位的不足。但問題是,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必須有校領導的支持,以及相配套的制度支持。總之,我班還是采用傳統座位編排,因此幾乎不會采用小組合作這一教學形式,即使有教師采用也是偶然為之。”
我選擇了傳統方式,而且希望很好地踐行師傅的智慧。從師傅的“巧排座位”中,我不僅看到了智慧,我也看到工作的難度。因此我選擇了穩健的方式,從學生提出編排座位到完成座位編排,用時達一月之久。《“換座位”的教育預案 》(點擊可鏈接原文)。因為采用了穩健的方式,這個工作確實也做得很成功,我發現有很多網友、博友引用了此文,這給予了我很大鼓勵。
很多朋友可能對“教育預案”有些陌生,實際上在這里我吸納了一個團隊的智慧,這個團隊叫做“教育預案草根研究”,我也加入了這個團隊。我寫下了換座位的教育預案,與團隊成員分享,在團隊引起激勵討論。其中李鑫老師的觀點,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我把李老師的思考也引進到我的博客《班級座位與教育哲學(甘肅李鑫) 》(點擊可鏈接原文),發現李老師的博文也得到很多博友的理解和思考。在團隊討論時,李老師對我編排座位的工作提出了質疑,最初李老師對我編排座位用時一月就不認可,至少從效率角度考慮,這就是低效的。當然,在李老師看來,座位編排不應該作為問題來研究,因為它可能不是一個問題。我粗略閱讀李老師的文章時,我給出自己的觀點,我說,從李老師的文章中,我看到了很多共同點;但李老師堅持:他的思考與我的思考,幾乎沒有相同之處。既然是粗略地閱讀,我也就沒有繼續辯駁,我想我要深入研究李老師的文章。
利用周末休息的時間,我認真研讀了李老師的文章,我想可以這樣概括文章觀點:座位編排之所以成為教育問題,有三個原因:第一,物質條件因素——大班制,或者就是班級授課制;第二,教師素質——教師的教育觀;第三,最根本因素——教育哲學智慧。顯然,李老師的思考是深邃的,而且是正確的。但問題是,李老師所看到的問題,幾乎是我國教育的宏觀問題,不僅是座位編排問題。我再一次說明:我認為我的觀點和李老師的觀點具有很多相通之處——座位編排之所以成為教育問題,確實由我國的教育在宏觀上出了問題引起的。那么作為一線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我想我無力于改變教育宏觀的現狀,那么我要思考的是:如何化解座位編排的問題;而不是不把座位當著一個問題,因為如是考慮就沒有認清當今教育的現狀。
李老師的思考,自然為一線教師打開了一扇窗,而且優秀的一線教師(例如陳宇老師),通過這扇窗照進來的光芒,看清了室內的一切污漬,而且把它很好地做了清理,但是清理出來的污漬依然留在教育的家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