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文化 作文生活化
康成小學 郝其福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被稱為語文教學的“老大難”,為了解開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愁教作文、家長擔心孩子作文的扣子,突破作文教學的瓶頸,我校王香蘭老師在十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遵循新課標關于作文教學要求的新理念,大膽突破傳統模式,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活化作文教學法。實踐證明,王香蘭老師的生活化作文教學法,不僅“可操可控”,而且她所任教班級,創作興趣濃厚,孩子們飛揚的文思,生花的妙筆,無不彰顯出生活化作文教學的魅力。
王香蘭生活化作文教學法以濰坊市教育局(2009)85號文件在全濰坊市推廣,今年4月6日,山東現代教育導報以“讓作文不再難寫“為題頭版頭條大篇幅報道,并應邀于7月19日—23日在全國語文教學大會上作報告,發行專著近500本,深得全國語文界的高度關注。暑假期間,王香蘭老師應邀到濰坊、濟南等地作報告,引起了山東省教科所的極大興趣。王香蘭生活化作文教學法已引起各種媒體極大關注,從今年的4月上旬到7月上旬,康成書院掀起一股王香蘭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熱評;山東新世紀教育文學選刊進行了長篇連載;中國教師報也在8月26日以《王香蘭和她的生活化作文》為題在頭版頭條以大篇幅給予報道。9月25—9月26日濰坊市教科院將在高密市召開作文教學現場會,推廣王香蘭作文教學法。
二、推廣的意義和目的
1、把生活引入作文課堂,生活中的“亮點”,撥動孩子們的“情弦”,打開孩子們的“話匣子”,讓作文不再是為寫作文“強說愁”,從根上解決孩子們作文“沒的寫”的問題。
2、把孩子們引向生活,開闊孩子們的視野,培養孩子們觀察生活的習慣,提升孩子們深入思考生活的能力。讓孩子們的文筆因觀察而具體,因具體而生動,因思考而深刻,因深刻而有靈性,解決孩子們“不會寫”的問題。
3、把生活引入作文,生活的豐富,不僅會讓孩子們的作品多彩,而且情趣高雅,讓孩子們因“有的寫”“善于寫”而“愿意寫”,解決學生“不愿寫”的問題。
4、作文教學生活化,讓教師教作文不再難,讓學生寫作文不再難,更讓“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再是一句空話。孩子們的觀察、實踐、思考、想象、創新、感悟等能力的提升,這種價值,更在作文之外。
三、王香蘭生活化作文教學法核心內容:
作文生活化的核心內容就是:把作文教學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把孩子從時空受限的作文課堂引向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讓孩子做“有米”之婦。讓所有的孩子,都能通過老師為其搭建的觀察、體驗、感悟生活的平臺,感受生活的豐富與多彩。
第二步是引導孩子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感悟,交流提升,訴諸筆端,在“表達”中學習表達,學會做有米“巧婦”。
通過“觀察體驗——交流所得——試寫篇段——班內展讀——師生賞評——修改完善——推薦發表”等環節,引導學生把所觀察到的、感悟到的、想象到的,流暢、真實、具體、形象的表達出來。通過在生活中尋找作文教學的支點,從“觀察出來的作文”、“想象出來的作文”、 “種植出來的作文”、“飼養出來的作文”、“訪談出來的作文”、“活動出來的作文”、“感悟出來的作文”、“賞析出來的作文”等八個系列入手,把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趣味化、系列化。
1、就地取材,看一看。教師引領學生用眼睛去觀察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用眼睛去觀看,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感受自然之美,感恩大自然。
2、就地取材,種一種。教師隨著季節,為孩子搭建與植物密切接觸的平臺,讓其在對某一種植物的觀察中,感受生長的神奇。
3、就地取材,養一養。教師組織孩子們飼養小動物,在飼養中感受生命的律動和精彩,培養孩子們的愛心、責任意識。
4、就地取材,訪一訪。教師巧妙利用孩子們身邊的師生資源、社區資源、社會資源,組織活動,讓學生走近“名師名生”“打工人員”“流動服務人員”等,以此感受人生的千姿百態,感受心靈的“真善美”與“假惡丑”。
5、就地取材,做一做。語文教師通過組織活動,讓學生參與,“動”起來,把原本平靜的兩點一線生活“攪動”,濺起生活的浪花朵朵,讓學生耳聞、目睹、身體力行,品味感悟。
6、就地取材,想一想。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讓孩子們回放“曾經的歲月”,創作“班級故事”,培養孩子們積累收藏生活,提煉加工、感悟升華生活的能力;通過引導孩子們編童話、寫寓言,創作動畫片,讓孩子的思維插上翅膀,放飛想象,張揚個性,讓孩子享受到創作的快樂,感受思維之美。
7、就地取材,悟一悟。語文教師在作文生活化的操作中,既要觀察孩子們最想觀察的,更要引導觀察孩子們不想觀察的;既做孩子們覺得有意思的、好玩的,更做孩子們覺得沒有意思、不好玩的。“看別人不看的,看出別人看不出的”,從沒有意思中看出有意思,從不好玩中玩出好玩,加大培養孩子們感悟生活的力度。
8、就地取材,賞一賞。教師組織作文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們自能寫作,自能修改”的能力,所以,孩子們的習作完成后的后續教學工作該怎樣進行?怎樣批,怎樣評,怎樣講,孩子們興致高、“愿意寫”、進步快,就怎樣批,怎樣評,怎樣講,語文教師要從喚醒孩子們樂于觀察、敢于思考,勇于創新的意識,激發孩子們熱愛生活、不吐不快的激情,給孩子注入享受成功筆耕不輟的動力等方面入手,做好“成文”后續環節。
四、組織領導:
為加快王香蘭生活化作文教學法推廣工作的開展力度,將現實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生產力,學校成立“生活化作文教學領導小組”和“生活化作文實施小組”。
領導小組負責監督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實施操作情況,定期檢查、評價、反饋。實施小組具體進行生活化作文的具體實踐,引領學生將生活引入作文,用作文反映生活。
五、實施策略:
1、全面的理解王香蘭語文教學體系,把實施作文生活化與時時練字,常常練筆有機結合起來。
2、聽取王香蘭老師生活化作文教學報告,根據自身教學特色,個性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
3、聽王香蘭老師作文教學觀摩課。學習王老師指導學生觀察、感悟的技巧,及寫作方法的潛移默化。
4、實施小組成員進行作文教學,請王香蘭老師現場聽課指導。
5、定期進行生活化作文教學經驗交流活動,集思廣益,共同提高。
6、有目的地選擇好寫作訓練的點,課前可以設計才華展示三分鐘,學生展示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名言警句、人生座右銘、古詩詞等。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增加課外積累,拓寬知識面,為寫作積累大量素材。
7、重視習作的講評,談感受,討論重點環節,就不同意見展開爭論,發現收獲,相互交流貫穿寫作講評教學的始終。
8、聯系生活,展開活動,利用生活中的一切素材創設情境進行寫作。
9、拓展寫作領域,如寫讀后感,展開課外閱讀等讓學生快樂、自由的表達;此外,語文教材,語文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語文課外活動及日常學習生活都是進行寫作教學,寫作練筆的機會,可讓學生在常態下受到切實的寫作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寫作的素材。
10、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每位老師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基礎上進行多元評價,可以用行之有效的符號、高分或其他特殊語言進行評價,關注學生的習作心理,尊重和體現個體的差異,激發每一個個體的主體意識,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個個動筆,取長補短,變受教為樂學,對同學、自己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養成習慣,改進學習方法,提高習作水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激勵與指導許多學生放下心里包袱,勇于向“作文難”挑戰,激發其心中有感必流露與筆端的愿望。
11、堅持學習、發展、創新的原則,把王香蘭生活化作文與結合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藝術,教學風格,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六、評價方法
我校將以小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目標,建立科學評估作文教學效益的機制。
1、學期初每一位語文教師根據本班的學情需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活化作文教學計劃;學期結束前,每位教師根據一學期的生活化作文教學情況,寫出教學總結并上交教導處。
2、一、二年級學生一學期需至少完成生活化小練筆6篇;三至六年級一學期需至少完成生活化作文習作16篇,其中觀察體驗作文至少8篇,多者不限。
3、實施生活化作文教學的語文教師除3個精品教案、20個簡案外,其他備課、教案可以在教科書、參考書上圈、點、勾、畫,添加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思想,突出個人的教學特色。
4、級部要統一使用紙質較好的大作文本,將學生的作品統一保存,做到簿本整潔,不撕裂,不翹角,字跡工整美觀,評價合理有效。封面的學校、班級、姓名要統一書寫。簿本第一頁設計為“目錄”部分。
5、領導小組成員將不定期通過推門聽課、查閱學生習作等方式,對生活化作文的實施情況進行考察。看學生對作文是否具有濃厚的興趣,基本功是否扎實,能力是否普遍提高,書面語言與口頭表達是否同步發展,習作是否充滿生活氣息,還要把平時考查和階段考查,學生集體考查與定點考查,課內考查與課外考查結合起來,及時檢查,及時反饋,了解薄弱環節,進行教學調控。
6、學校將分年級段進行生活化作文競賽。組織評委進行評選,優秀作品優先推薦各類刊物及康成書院教育社區發表。
七、注意問題:
1、教師首先應做生活的有心人。
2、觀察前,教師要選好“看點”,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3、觀察中、觀察后,教師要善于和學生交流,分享彼此發現的快樂。
4、重視評價、激勵的作用,及時肯定學生在觀察、習作中的新發現、新思想。
5、關注過程、關注細節、關注個性。
6、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