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東奎(中)等為“嫦娥二號”全月球影像圖揭幕。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中國科學院院士、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10日透露,“嫦娥二號”衛星已于今年4月15日受控飛向距離地球大約1000萬公里的太陽系空間,擇機開展對4179號小行星的探測,為未來的小天體探測積累經驗。
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是聯合國設立的“世界空間周”。中國宇航學會10日下午在北京舉行2012年“世界空間周”科普報告會,歐陽自遠院士做“嫦娥工程中國人的探月夢想”主題科普報告時作上述表示。
他介紹說,2011年8月25日,經過77天的飛行,“嫦娥二號”首次實現從月球軌道出發,受控準確進入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遠、太陽與地球引力平衡點拉格朗日L2點的環繞軌道。其在L2點的環繞軌道運行235天,積累了大量對太陽的探測數據。第一次實現中國對月球以遠的太空進行探測;中國第一次開展拉格朗日點轉移軌道和使命軌道的設計和控制,并實現150萬公里遠距離測控通信。
“嫦娥二號”受控飛向距離地球大約1000萬公里的太陽系空間,擇機開展探測的4179號小行星,是對地球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該小行星4.6X4.6公里,距離地球約700萬公里,若撞擊地球將產生相當于1萬億噸炸藥的爆炸能量,相當于5000萬個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威力。
“嫦娥”一號、二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已躋身于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歐陽自遠提出,中國2011-2030年太陽系探測將以火星探測為切入點,統籌開展太陽、小行星、金星、木星等探測。在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太陽和小天體活動對地球的災害性影響、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重大科學成果,建立較為完善的深空探測科學研究體系。
小行星探測方面,將通過對目標小行星的飛越、伴飛和附著探測、取樣返回,獲取其運行軌道及其變化、表面形貌、物理特征、物質成分等探測數據,評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探索太陽系早期演化歷史和行星形成過程。
他認為,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地球,誘發地球環境的災變和生物滅絕,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在地球的演化歷史中屢見不鮮。“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完全有智慧和能力,防御引起極大災害的小天體撞擊地球事件,保護地球的萬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