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習字不精,一直都非常羨慕能寫一手好字的人,如果遇見還會揮灑漂亮毛筆書法的朋友,內心激蕩的一定是“崇拜”兩個字。所以,到了西安,第一個目的地就是直奔號稱東方“書法藝術的淵藪”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去朝圣。
進入碑林大門,這座四角型兩層飛檐亭子,是碑林的標志性建筑。亭子里豎立著的四面長方形石碑,高5.1米,安置在三層石基上,據史載,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加注,用隸書行文完整篆刻了著名的《石臺孝經》,也是碑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按軸線漫步碑林區,六個碑廊,七個碑室,八個碑亭,收藏的近三千方碑石、字碑讓人眼花繚亂,古香古色的風雅之風撲面而來,忍不住感嘆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碑林創建于北宋,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由于碑石林立,故名“碑林”,在收藏的歷代著名書法家作品中,以唐碑最多,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刻石,也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等人的墨跡。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其影響不但覆蓋了亞洲,遠在歐洲、美洲和非洲也一樣可以見到漢字書法的魅力。記得所有的書法老師都教導,學習書法的第一步一定要認真臨帖,打好基本功。每次見到那一張張點畫規范,筆法豐富的書法名家帖子,但覺流派眾多風格各異,也一直沒有完全明白這樣的臨帖墨跡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來的。
參觀碑林時,終于有幸見證了碑帖臨摹制作的過程。
在一塊原文碑石前,拓碑師傅輕輕展開宣紙,貼在碑文上,用鬃刷仔細刷平,再用水均勻噴灑在宣紙上,讓紙和碑之間緊緊吻合。
這是專門的撲子,用棉布包裹著脫脂棉,扎成直徑10--15厘米的球形。
把調好的墨汁倒在板子上,用撲子旋轉擦動,讓撲子沾墨均勻,就可以開始拓碑了。
拓碑師傅首先從邊沿開始,用沾墨的撲子輕拍貼好的宣紙,白紙黑墨,象變魔術一樣,瀟灑的文字已經清晰地顯現在宣紙上。
拓碑技術看似簡單,實際上自古以來就是一門很講功夫的手藝,無論墨汁的調制,紙和碑的吻合度,力度的掌握,墨色的均勻,包括對碑石的保護等等,都需要經驗和專門的考核,所以游客們有機會見證實景“表演”,都像見到明星一樣紛紛留影。
經過三次重復的上墨工序,師傅再用扇子將水分徐徐扇干,要求紙干到不會立即從碑體上剝落,又不會濕到見墨就暈開的程度,一幅百分之百克隆的書法作品就成型了。
最后的工序就是揭碑。
輕輕揭下的碑拓,再完全晾干,就是我們見到的精彩了。
這樣一幅幅名家碑拓書法,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臨帖學習做范本的時候可能不多,但作為欣賞的書法藝術,絕對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