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
《張遷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
《張遷碑》碑文中的張遷,字公方,漢代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張遷死后,故吏韋萌等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
碑陽為碑文正文,其內容主要概述張氏家族歷史,贊頌張遷政績,抒發悼念之情。我們在下面的博文中,準備將譯文列出。碑陰文字主要刻寫捐錢刻碑者的姓名和錢數;后面的博文對其內容不再涉及。原博文也未刊出碑陰文字。
《張遷碑》在明初掘地時發現,立于東平儒學明倫堂前,當時碑文完好可讀,到明正德年間,全碑僅殘缺5字,“東里潤色”4字尚好。清乾隆年間,“東里潤色”“東”字已泐半邊,“潤”字泐半邊,其水旁尚存中點,“色”字與“君”字泐大半。1966年此碑移至岱廟炳靈門,外置玻璃罩加以保護。此時該碑已殘泐65字,不可認讀者36字。1983年10月移至岱廟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此碑用筆以方筆為主,在諸漢碑中別具一格,其結體以方正為主,筆勢內斂,筆力沉著。體勢古拙而富于奇趣;是雕刻、書法藝術的珍品。
現在新華書店所售《張遷碑》字帖,有幾種版本。我已購買兩種版本。一種是明代拓本影印本,即上面所說“東里潤色”完好者;核查以后,發現下面我所引的照片,便是明拓本。讀者可以發現,明拓本豎有列,橫無行。豎看,字是成列的,整整齊齊;但橫看,列與列之間的每個字,橫向并未對齊。原碑就是如此。
我還有一種版本,叫《張遷原拓修整本》,也是書法研究專家所寫,與明拓本不同的是,凡是風蝕缺損剝落嚴重之處,作者根據他們的研究,在不違背原拓精神基礎上,力所能及的略加修整。此修整本,為便于讀者閱讀欣賞,橫豎均對齊。
兩種版本均有釋文,但釋文略有不同。除此而外,我在網絡上還找到《張遷碑》釋文。為配下面照片文字,我參閱了我有的兩種拓本和網上資料;結果仍然有些地方不大明白;好在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欣賞書法。疑惑之處,我也不準備再去研究;限于水平,恐怕研究也研究不出什么結果;但凡是自己未懂之處,我一定會標注明白。
我在網上還查到《張遷碑》的翻譯,讀了翻譯,才大致了解了《張遷碑》的立碑緣由和主要內容;以后還是把該譯文附在照片之后。但這件事情恐怕做得有點慢。望想讀的朋友耐心等等。
1
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要欣賞這十二個字,必須弄清楚這十二個字的繁體字是: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漢故谷(漢故穀)
2
城長、蕩(城長、蕩)
3
陰令張(陰令張)
4
君表頌(君表頌)
5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已吾人也。君之先,
6
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
7
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高帝龍興,有
8
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
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間,有張釋之,
平城市,斯縣獨全。子賤孔蔑,(明帖此處缺一字漫漶,疑為“其”字)道區別。
2
尚書五教,君崇其寬;詩云愷悌,君隆其
(原博文此處缺一張字帖照片)
3
恩;東里潤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陜,君懿
15
疆,子子孫孫。惟中平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