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李藻華近照
寫生作品——云岡四月
云岡石窟造像系列——第16窟主佛
云岡石窟造像系列——第6窟明窗
第11窟西壁佛龕
云岡石窟造像系列——第17窟西壁脅侍佛
第11窟西壁七立佛
歷史畫系列——云岡石窟第3窟
受職業的影響和偏愛,我經常會向參拜云岡的美術界朋友發問:“佛教藝術是中華傳統美術的主脈,云岡石窟屬于中西合璧的巔峰巨作,為什么我們的藝術家總是敬而遠之,漠不關心?”被我搞得一頭霧水的朋友回答說:“佛像難繪難塑,非一日之功。”其實,我明白個中的奧秘:云岡藝術太過古典,遠離現實,猶如老屋深巷,人跡罕至。時下,各美院師生或奔走于名山大川,或熱衷于標新立異;而體制內外的藝術家,多趨利途,專意媚俗。時事如此,無可厚非。再有,我們的美術教育太過高雅,學者只想稱“家”,而不屑成“匠”。究其根源,大約與中國美學的品評標準有關,對具象寫真向來輕賤,宣揚的是形而上的超然。殊不知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回顧近現代史,從虎門銷煙、抵制洋貨的民族覺醒,到 “超英趕美”、“全盤西化”、“收購美國”等激進夢想的陸續破滅,將近兩個世紀過去了,當今中國正重塑自我。而百年中國美術史,從引進、吸收到猶豫、彷徨,痛苦思變的煎熬,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重找自我,彰顯個性,百家爭鳴,無疑成為當代美術發展的標向。具體到油畫創作,與民族文化、傳統藝術相結合,從中汲取營養和靈感,走中國特色的道路,正逐漸為廣大美術工作者所共識。
眾所公認,大唐是中華藝術最繁榮、最輝煌的時期,中外文化縱情交流,造型藝術精彩紛呈。但就唐代佛造像而言,實遜于南北朝盛行的西來樣式。唐初,道宣大師講:“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宮娃如菩薩也。”(宋釋道誠《釋氏要覽》卷2《造像》)。所謂“宋齊”,是以南朝為正統而言,實際指的是長江以北大興佛事的北魏王朝;“梵相”,即流行于中土的犍陀羅佛像藝術;“挺然丈夫之相”,則非云岡大佛莫屬。唐代“筆工皆端嚴、柔弱”,缺失的顯然是北魏時期特有的雄渾與陽剛。由此可見云岡石窟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公元五世紀,北魏王朝結束了中國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出兵西域,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源源而來的佛教與佛教藝術,主導了彼時的社會風尚、精神追求和審美意趣,促進了華夏美術的多元化發展,誕生出云岡、敦煌、龍門等石窟藝術的千古絕唱,使之成為中華民族亙古不朽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家園。研習、傳承、弘揚如此偉大的藝術經典,扭轉現今迷惘、頹廢、淺薄、庸俗的畫壇之風,理應成為當代美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畫家李藻華,多年從事風景、人物畫創作,2012年來到北魏故都大同,走進云岡這座全皇家營造的佛教石窟寺,他被徹底震撼了。更準確地說是震懾,一種莫名其妙的感動,一種五體投地的沖動,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令他驚駭的,不僅僅是犍陀羅風格的偉岸大佛,也不僅僅是端莊喜悅的菩薩眾神,還有處處可見的古印度和希臘、羅馬的建筑遺式,以及紛繁而又規整的各種裝飾圖案,更重要的是云岡有著莊嚴、祥和的藝術氣場,展現出的是佛國天堂般的崇高與壯麗。出于一種無法割舍的眷戀,讓他下定決心留在云岡,用顏彩來表達他心中的感悟。
然而,當李藻華搬進云岡研究院為他準備的大畫室之后,他漸漸感到了壓力。對于一位畫家來說,云岡的含義并非簡單。它是一曲神話,是由北魏平城時代飽經戰爭創傷、生活極端痛苦的奴隸工匠,為追求和平、幸福、理想、尊嚴而創造出的人間神話。它是一座豐碑,是由匯集千年像教經驗的胡僧釋子,為宣揚佛法、震驚世界而樹立起的藝術豐碑;它是一部史詩,是由一支雄心勃勃的馬背民族,為紀念鮮卑皇祖的文治武功而精心編導的英雄史詩。如何描述如此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藝術巨作?無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對云岡佛教圖像的閱讀、審視,是一個由形式到內容、由外在到內在、由浮淺到深入的無限循環往復的不間斷過程。無論是現代美術家,還是試圖復原歷史的考古學者,在云岡面前,均不能一蹴而就地知曉云岡藝術“真諦”。只有經過反復觀察、仔細品味、深入思考、認真比對,才有可能通過圖像的傳遞,接受更多的古代信息,領悟其中高僧意匠的卓越構思與嫻熟技藝。
其次,畫云岡佛像,起初難以把握的是形,方中帶圓的豐滿;然后則是韻,簡潔而略顯粗獷;最后感覺到的是神,黃色、泛紅色砂巖的質感,水波紋律動的年輪,陽光般燦爛的神情。那些不僅外在形式優美,而且具有深邃的宗教藝術內涵的雕刻圖面,才可能進入畫家視野,引導他創作出具有歷史美感的、使大家得以共鳴的優秀作品。
李藻華無數次穿行于洞窟之間,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令他感動的景象與畫面,記錄下時光流轉中短暫呈現的神圣氣場,記錄下默默凝視時感覺到的人神對話。他先是被北魏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折服,隨后是被千姿百態的和諧氣氛所感動,再后是被博大、寬宏的宗教精神所陶醉,由此一步步走近云岡,走進洞窟,進入當年建筑、雕刻藝匠的內心世界。他的油畫,也漸次從生硬到嫻熟,從單體到組合,從形肖到神似,從重點刻畫到局部寫意,從光影紀實到氛圍營造,不斷發現,不斷感悟,不斷深入,可謂漸入佳境。
三年時間匆匆而過,今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李藻華云岡系列油畫,形神兼備,美輪美奐。既有小幅剪影的精彩,更有巨幅大像的壯觀。他用油畫特有的表達方式,突顯出砂巖石雕的體量感,強化了云岡藝術的沖擊力,再現了北魏時代的歷史場景。他將自己心中的激越,凝結為精準的表達,抒發出洗練的揮灑,實現了筆觸與色彩的水乳交融、渾然天成。無論描寫神采奕奕的佛像,還是勾勒歲月滄桑的佛影,無不表現出動人心魄的云岡精神。那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象征,真誠、自信、陽光、博愛、偉大,充滿了積極向上的陽剛之氣,洋溢著普度眾生、走向輝煌的高尚之美。
我們期待著更多的美術家走進云岡,來體味、挖掘、創作,只有世界皇家宗教藝術才具有的駭動人神的高尚美。同時,也期盼著對高尚之美的追求與表現,成為當代藝術創作和時代精神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