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年青人,他初進山時要求出家,老禪師和他談過以后,認為他機緣還未成熟,不宜剃度,但還是同意他在寺里先住下來。
起初幾天,他還能耐得煩惱,緊接苦讀了幾冊有關佛教啟蒙的書,此后因嫌山里寂寞,總想找人說話,聽收音機,從新聞報導中,了解山外的世界,從輕松的音樂中尋覓煩躁不安的慰藉。
當他接觸到寺廟仍需一日三餐挑水劈柴,諸多瑣事以後,又為僧與僧間、僧與居士之間、居士與居士間一些矛盾而煩惱。
他曾出于自愿為廟里作飯,一個時期后,又為齋堂里那些每天重復而單調的工作起煩惱。慈悲的老師父見他耐不得煩惱,同意他到偏僻的前殿去看門,走時擔心他耐不得寂寞,特意為他帶去收錄機,結果他只住了—天就跑了回來。
城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山寺里尋不到自己的清靜,還有什么地方他能去呢?他想回城,又為那喧鬧的城市而卻步,他想在山里繼續(xù)住下去,又找不到意想的凈土。
很多人都有類似于他這樣“在城里找不到安靜,便想到深山,到了深山,耐不得寂寞又回到城市”的情況。其實意想尋求心外的凈土,不如息一息內心的不安,從自心深處發(fā)現煩惱的因素,對癥下藥,息得下心中一分煩惱,才能得到一分清涼,獲得一分安祥。
就像以前的一位股友炒股一直是處于非常煩惱之中,持股擔心下跌被套,持幣擔心上漲踏空,總是在痛苦中或套或踏空,有一天我實在不忍再看到他痛苦情況,于是對他說:“對于你的煩惱,首先是忍耐,其次是克服,能克服得一分煩惱,就增進一分道力,在交易中充滿了矛盾,回避、退縮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積極的想好策略,該舍得舍、該棄的棄,才是唯一的出路,一味的貪永遠沒有出路。”